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月、四月读后

(2019-07-02 11:48:06)
标签:

杂谈

文与诗

原创

分类: 读后感
三月读后
(2019.03)

能力与淡泊
(03.13)

    有博友发文称:“如果根本没有获得名利的能力,那样的淡泊,只能算是无能。”猛一照面,觉得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却又有了疑问。在名利场中角逐的人多得不可胜数,成功者不少,失败者更多。失败者中,至死不悟的也不在少数;而在失败后能够幡然醒悟而放弃角逐选择淡泊者,难道这种淡泊就不是淡泊,而只是无能的代名词?还有一些人,从一开始就远离名利场而选择过一种淡泊的生活,他们是否有能力在名利场的角逐中胜出,谁也不能武断地判定,那他们的淡泊是真淡泊还是无能的代名词?这里的淡泊,是一种人生态度;能力,则是另一回事。硬将两者联系起来,用有无能力来界定淡泊的真假,如果能够成立,那么,那些所谓“根本没有获得名利的能力”的人,就没有资格过淡泊的生活了;如果他们选择淡泊的人生态度,那就是虚伪了。这公平吗?谁又有这样的权力?老头打油一首。

能人能淡泊,弱者无资格。
试问裁判员,汝将安选择?

四月读后

师造化
(04.03)

    悟禅室主人《七绝·春晨即兴》有句云:“我憾无能师造化,倾将彩丽写生机。”以造化为师,窃以为是人类天性。亘古至今,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师造化的成果。然则,造化之创意无穷,力量无穷,变化无穷,人类可以仿效其千百万,却无法穷尽其一切。人类的师造化,终归是要通过个体实现的。芸芸众生,有发明创造能力的固然不少,但按比例算起来,其实不多。悟禅室主人说自己“无能师造化”,不知道是否是自谦之词,就算是真的没有这种能力,也大可不必遗憾。为什么?一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能力,二是你能够写诗!更重要的是,窃以为写诗,或者,拓而广之,一切文艺创作,应该是另一种形式的师造化。写景状物,不是以造化为师么?言情述志,也是以造化为师的。情和志,是造化最高级的产物,用文字或者画面或者旋律表现出来,不师造化,做得到吗?做得好吗?我们的诗词,若能效造化奥妙之若干,则一定是旷世佳作!所以,努力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尽力学习、把握其中的奥妙,是我们的必修课。

造化无穷尽,师之是必然。
能窥堂奥者,定可越前贤。

真实的清明节
(04.08)

    博友一声鹤唳君咏清明节的《浣溪沙》云:“佳节清明桃李芳,山青水秀好风光。踏青扫墓国人忙。惹草拈花多雅兴,吊亲祭祖感悲伤。抒怀寄意咏诗章。”一提起清明节,大多囿于扫墓祭奠亲人,悲悲切切,泪眼婆娑。即算是歌吟踏青者,也是与祭扫分开来写,因为怕与祭扫的肃穆、悲哀相冲突,极少有像一声鹤唳君这样在一首诗词中歌咏的,而且毫不忌讳把“雅兴”与“悲伤”并列着,甚至还用上了“惹草拈花”这样原本具贬义的成语。老头以为,一声鹤唳君笔下的清明节,才是真实的清明节。如果我们正视现实,那么,有几个人在清明祭扫时是痛哭失声、泪流满面的?陶渊明的《拟挽歌词》写到:“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写的是殡葬结束后的情状,送葬的人都各自回家了,死者的家人和亲眷或许还有点余悲,而其他人则已经在歌唱了。这是现实的真实写照,看透了生死的陶渊明认为这是正常的。这从《拟挽歌词》的最后两句可以推导出来。人类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对亲人去世的悲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就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之一。试想,如果这种悲哀永不淡化,人们还能够生活下去吗?所以,清明节绝不只是一个因缅怀先人而悲悲切切的节日。
    清明原本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后来融合了寒食节(在唐代以前)和上巳节(约在唐代)的习俗,才正式成为一个节日。正因为如此,清明节有两大传统主题:一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把祭扫和踏青结合起来,祭扫后顺便踏青郊游,合乎情理,也屡见不鲜。

清明两主题,孰可论高低。
文化传承里,安能只有圭。

杜牧《清明》解读质疑
(04.09)

    写完《真实的清明节》后,忽然想到杜牧那首流传千古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对于这首诗,历来各家的解读没什么不同,关键在第二句。“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见《古诗文网》)“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见《海博学习网》)这两则解读,不同点在于,前者明确指出了路上行人之所以“断魂”是因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后者没有;后者则明确说路上行人是“孤身赶路”,前者没有。老头窃以为,这两则解读都很值得推敲。先说“断魂”。《辞源》释断魂:“犹销魂。形容哀伤,也形容情深。”网络释断魂:、销魂神往,形容一往情深或哀伤。二、离开躯体的灵魂。网络解释较《辞源》多出一义,是对的,有·洪昇 《长生殿·冥追》“荡悠悠一缕断魂,痛察察一条白练香喉锁”为证。这多出的一义与解读《清明》诗第二句无关。“路上行人”的“断魂”,到底是一往情深呢,还是十分哀伤呢?传统解读都认定是十分哀伤,《古诗文网》还断言是“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海博学习网》则含糊其辞说是“孤身赶路,触景伤怀”。我们要问:凭什么断言这“断魂”是十分哀伤?又凭什么断言这十分哀伤是因为吊念逝去的亲人而起?说“触景伤怀”,触的什么景?为什么这景就一定会让人伤怀到断魂的程度呢?老头在《真实的清明节》中说过,祭奠先人时伤心欲绝、失声痛哭、泪流满面是违反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现实生活中基本不会出现。倒是触景而十分哀伤还有可能,但自然界的一般景物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只有自然的或人为的浩劫造成的十分悲惨场景,才会催人泪下,悲痛难抑。很显然,诗中的“路上行人”看到的只是春天的风景,不大可能让他十分伤怀。历来的解读者之所以作出如此解读,其实是圉于清明是祭奠先人的日子而祭扫必定悲伤的先入之见。也就是说,他们忘记了清明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主题,一个欢乐的主题。
    圉于清明是祭奠的日子,读《清明》头两句时,是很容易误以为这诗就是写的前往祭奠或祭奠归来路上的情景的。但是,联系后面一联来读,就会发现,诗人写的并不是一个悲伤的主题。前面说过,因祭扫而哀伤欲绝是不会有的,当然也就不会有祭扫归途(只能是归途)中要借酒浇愁。“路上行人”之所以想喝酒了,是因为他们看到的美丽春景让他们“断魂”了。春景会让人断魂吗?会的。唐 · 宋之问《江亭晚望》诗“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可以为证。春景让“路上行人”“断魂”了,再加上濛濛细雨带来的春寒,喝点小酒既可助兴,有能驱寒,何乐不为?只是不知道哪里有酒店,于是发问了。“牧童遥指杏花村”,一个多么美丽而又浪漫的画面啊!周汝昌先生在解读《清明》诗时,注意到了这最后一句让“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见《海博学习网》)却忽视了这个“优美画面”缀在“伤心欲绝”之后是何等的不和谐,何等的违情悖理。至于断言“路上行人”是“孤身赶路”之人,则更不用多说。清明时节,祭扫者,踏青者,何其多也,怎么会是只看到一个人?
   质疑至此,老头以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应该是写清明踏青的。古人云:诗无达诂。见智见仁,聊备一说。

诗无达诂解尤多,一首《清明》算什么。
见智见仁还见我,光阴于此未蹉跎。


【记不起什么时候一时兴起,在拜读博友大作后记录下了一些读后感。四月中旬后,因为琐事繁多,便没有再写,延宕至今没有恢复。昨晚翻查草稿箱,看到了三、四月写下的这几段文字,问自己还会把这读后感写下去么?竟然不敢做肯定答复!呜呼哀哉,老头真的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