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2022-03-20 11:12:17)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中国人讲“家国”,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家”其实也一样。王家作为一个大家族,随着家族繁衍兴衰,分家也在所难免。我家在民国时期分家,具体时间我不了解,大概在我母亲嫁过来并且生了第一个男丁后。


我家分到了位于城郊东南的王塘村60亩土地,距离汝南城六里多,其中包括王家的祖坟地。种老坟地的人家负责看坟添土,收获的粮食不用向主家交租,每年只在清明和农历10月一摆几桌酒席,招待去上坟的主人就可以了,俗称“吃祭食”。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我们姊妹随母亲上坟时坐车去过几次王塘,运生的父亲写地契包下了我家这块祖坟地,他们父子到汝南办事,都来家里吃住。因为年龄小,不操心家里这些事,印象并不深,也因为王塘有六十亩土地,佃户还有好几家呢。


父亲是有远见的人,1949年初没到新中国建国,汝南即解放了,成立了新政府。那时土改还没影,父亲便把地契和自愿捐献土地的书信一并交给政府了,得到政府表扬,在划成分时划为“开明地主”,土改时父母得以避免到乡下被批斗。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没有了土地,父亲也没有了工作机会,家庭经济失去来源陷入困顿中。1950年麦收前,运生大哥进城来家里看望我父母。看到家里的困难情况后对父母说:“如不嫌弃几个妹妹可以到乡里去拾麦子,一麦季下来可以拾几十斤麦子,吃住在我家里,什么都不要带,买个草帽就行了”。

 

运生哥走了三天,二嫂带着五姐和我去王塘去捡麦子,帮助家里度过难关。那时候都是用镰刀割麦子。还有用一种农具叫“网刀”,割麦子速度快,但掉的麦子也比较多。运 生大哥用网刀割麦,让我们跟着他捡麦子,捡的就多一些。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每天天不亮都下地了,二嫂出闺前也是大家小姐,我们小姐妹更不用说,都是第一次体会种地人的辛苦。收割麦子的几天,家里人都把饭送到地里吃。中间还送“小饭儿”,是用大麦面蒸的花卷儿、糖包,有时还煮几个鸡蛋。割麦子是重体力活,一天干下来非常累人,体力消耗很大,只三顿饭是顶不住的。

 

收麦子时最怕下雨,要趁天晴赶着快点收完入仓。中午大太阳正毒时也不能停,直到响午饭送来才在路边的大树下趁吃饭功夫歇一会儿。大块地边上一般都有水井,吃罢饭打一桶井拔凉水喝一碗就算喝汤了。这样连干六七天把麦子收割完。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每天割下来的麦子要拉到打麦场上摊平晒着。割完麦子后开始打场,有牲口的家套牲口,没牲口人拉石磙,满场转圈碾麦子脱粒,最后还要扬场——用大木头铣把碾出来拢在一起的麦子铲起来撒向空中,靠风的自然动力把麦粒和麦皮儿分开,晒到干透,把麦子装进口袋运回家入仓,麦收才算完成。

 

运生大哥把二嫂、五姐和我三人捡的麦穗也拉到场里一块儿这样打好,竟然得到80多斤小麦。麦子装进口袋里,他又用车子帮我们送到家。这年麦收季节的相处,让我对运生大哥为人忠厚留下很深印象,他在困难时期对我们一家的帮助让家人都很感动,母亲留他吃了中饭,一家人把他送出大门口,看着他走很远我们才回来。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1950年下半年,二嫂要到信阳参加教师培训班。那时候有文化的人很少,二嫂是开封女师毕业,解放前做过我们学校的校长,才有这个重新参加工作的机会。学习期间没有工资,家里几口人生活依然很困难。那时家里还有一盘磨、一头小驴儿,母亲就想着可以磨面卖面作为营生。但她一个人是不行的,两个孩子上学家里也供不起了,就提出来我和五姐辍学一人在家里帮忙。我自告奋勇说自己的身体比五姐好,我留家里磨面卖面,五姐已经初三快毕业了,让她先上完学吧。这样我休学在家,帮助母亲磨面卖面。我们不到街上卖面,而是给两个点心铺子供应面。每天下午把磨好的面送到铺子里就可以了,给人家送面是我这个13岁小姑娘的任务。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寒假五姐考上了河南护士学校,家的负担才相应有所减轻。父母担心耽误我学业,1951年开春我得以重回学校上学,家里面不磨了,把一盘石磨和驴儿都卖了。家庭生活仅依靠母亲的女红度日。母亲的针线活好,给小孩缝花帽、做花鞋,给成年人做的鞋都很精致,做好后成品放提篮里由父亲到街上卖。母亲做变蛋也很拿手,鸡蛋变好后摊在院子里晾干,也是父亲提篮到街上去卖。两位老人就这样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我复学不到一个月,淮阳师范学校来汝南招生,因为师范管吃管住,不用交学费,我就去考这个学校,很顺利地考上了。离开家经过三天徒步走到淮阳,我本来身体很好,但在学校不服水土,经常生病,嘴烂牙疼没办法吃饭,只好休学回家了。


因解放前汝南重教育,学校多,所以初解放来汝南招生的部门也就多。19515月,中南军区卫生学校去汝南招生,我又考上了,去武汉上学,毕业后分配工作,直到1953年才有探亲假,得以回家看望家人,帮母亲干些家务活。闲谈中母亲说起了运生大哥,我们走后的两年里他每次进城都来家看望,给父母送点儿时令青菜,冬天送干储菜,是位很重情义的人。这让我对运生大哥的为人处世更加敬佩。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此后的政治运动越来越紧,接连不断,再没听到运生大哥消息了。1966年父亲患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只能去医院去导尿缓解疼痛。弟弟写信说明情况,我和五姐当时都在不同的地区医院工作,但因政治运动既请不了假回家探望,也不能把老父接来看病。直到父亲去世,都没能请下假送葬,心中非常难过。

 

父亲丧事过后,弟弟又来信说明经过,我才知道命运多舛的父亲,走后竟无安葬之地。万般无奈之际,还是运生大哥听说后连夜进城,趁黑夜把父亲拉出城,埋到自家的自留地里了。这让我更加感激运生大哥,在那样一个是非颠倒的疯狂年代,甘愿冒风险拦下这桩大事,让我可怜的老父亲得以入土为安。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母亲故去后埋的地方要开发,通知迁坟,我们兄妹在公墓买了墓地为父母合葬。弟弟和侄子去王塘找到运生大哥,他领着到了埋葬父亲那块地。但因当年是夜间深埋,不敢留坟头,已经找不到具体位置了,挖几处都没能找到父亲骨殖,只好在大概位置那里取土用红布包了带回,权作为父亲迁坟安葬。迁坟仪式上我家当时还在的老辈人,告诫在老家居住的晚辈人,要永远记住运生这位有情有义的好人!

                                                                                                  
                                                           又石 写于2022年元月3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本文作者


随笔札记(六十):我一生要感谢的运生大哥

欢迎关注“青青子衿j”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