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001Sj05fgy6TKtvMSEd65&690
易均室先生写于印拓包裹纸上的注意事项:二十八印 , 揔六包一百一十六拓 。请全粘加題
,用好浆 。粘角不耐久 , 必散失。
这张残纸是在博滨处见到的,从字面理解,应是易先生在将《錦里篆刻徵存》印拓交与学生徐无闻先生时,对印拓粘贴的要求。几句话,可以看出易先生的良苦用心。用好浆粘贴,不能只粘角,是为防止日后脱落散失。加題,是为使读者了解印人概况。学者做事,大多精细,追求完美,毕竟这是要流传后世,影响后人的事情。严谨,是最起码的自律。看着这张残纸,一种对易先生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张残纸为何在博滨处,我想,应该是《錦里篆刻徵存》印拓不止一份,多出来的部分印拓,徐无闻先生交给好友陈重樞先生保存,陈重樞先生去世后,由其子博滨珍藏,连带这张包裹纸。
认真读过徐无闻先生之子徐立先生整理出版的《錦里篆刻徵存》,首先,我觉得这是一种孝行,他完成了父輩的未竟之事。这册书填补了清末以来四川篆刻史的空白,梳理了四川篆刻传承的脉络。对于四川篆刻界,无疑是一件善莫大焉的好事。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时在陕西城固西北大学任教的易均室先生,打算返回湖北故乡,却因陕、鄂路阻,纡途来蓉,淹留成都,最后终老蜀地。易先生当年因何留在成都,这是关注易先生的人极想弄清的问题。前,因替友人辨识易均室先生信札,有幸读到先生于一九四五年末写给蒋峻斋先生的信,“前由秦赴渝,纡途经此,竟为金石书画勾留三数月尚不得行,恐世间无是解脱一切,置身域外之人。一笑,一笑!方审蜀苴道阻,纵有沧桑,物不外溢。锦江又为荟萃之地,是以蕴蓄美富。幸获沃览,实快平生。即以官印言,一友所藏便得唐、宋、元、明四五十枚,前人谱中有十余事者遂之鲜矣。宋、元真迹,所知者不下十家,尚未尽观。......“研究历史,最不易纂改的证据就是日記和信札,最真实的历史也是这日记与信札。这封信,至少可以说明,易先生当年淹留成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成都保存的金石书画所勾留。在替人鑑别印章的过程中,易先生萌生了《明清名印輯拓》,《錦里篆刻徵存》印拓的搜集,在考证宋、元、明、清字画的同时,编撰了《论画绝句三十二首》,《明画徵微》。
在博滨兄处,见到一些易先生书写在印拓旁边的题记,如陈大科,董小池,荣叙季貞等人的印拓题记,易先生对印人的籍贯,字号,治印风格,传承等尽可能考证详尽,也许这才是易先生的著述风格。经历丙午之劫,《錦里篆刻徵存》印拓肯定有散失的部分,因种种原因,大部分印拓,徐无闻先生都未及加題,一些印拓上只是草草注明”刻者佚名“,或是仅具姓名。在博滨处见到的一些重要印拓也未收入,这应该是此书的遗憾之处。其实,弄清楚这些印章的作者,以及他们和印章主人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晚清民国时期,那个至今影响蜀地文化的文人圈子,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悲所喜。
一、石埭沈贤修鹤子
《錦里篆刻徵存》里,排在最前面的一位就是沈贤修,徐无闻先生在印拓边题记:石埭沈贤修鹤子。
《益州书画录续编》载:沈贤修,一字禅和子,皖(今安徽省)人,清代书画家,嗜佛,善画佛像,篆隶尤工,篆刻取法邓石如,蜀中遗留书画颇富。
袁愈高《沈贤修印谱》前言载:沈贤修号禅和子,浙江吴兴人,生于1835年,卒年不详,曾流寓成都作过小吏;学印从吴秋衣,真、草、隶、篆无一不精,又长绘事,交结甚广。
林山腴先生赠沈渻葊诗中有“我昔年少识两沈,石埭能书工篆引”句,此处“石埭”是代词,特指沈贤修,而非所谓“石头筑的堤坝”。
1,沈贤修的祖籍
徐无闻先生题记作石埭,石埭为安徽皖南一县名,梁大同二年置,一九五九年撤并入太平、祁门。《益州书画录续编》记作皖人。袁愈高先生《沈贤修印谱》记作浙江吴兴,是根据沈贤修所刻“吴兴沈氏鹤子珍藏书画之印”而定。
近日查资料,在网上遇一年近七旬,做梦都想回成都寻根的美国人(因其已入籍,),此人姓沈名利生,自言沈鹤子是他的五世祖。顺藤摸瓜,我找到了沈利生祖父沈仰放的资料:沈曾荫(1885.10.17-1971.3.21),安徽石埭人,沈贤修孙,字文伯,仰放(此字为沈贤修所賜,因其出生与陆放翁同日,取“景仰放翁”之意),以“仰放”字行。号龙岩居士、皖南诗人。斋号养性轩。身前为北京市文史馆员,有《养性轩诗集》、《龙岩诗词合抄》存世。据《龙岩诗词合抄》序言记:君籍隶皖南石埭,世居龙岩山下。山为黄山支脉,与九华东西相峙。钟灵毓秀,人才杰出。沈氏尤多诗人,故乡里以龙岩沈氏称。
填写籍贯,应以当事人所述为准,沈氏祖籍为安徽石埭无疑。为何沈贤修作印,要刻“吴兴沈氏”?我以为,这与沈氏祖上迁徙,或宦游有关。果然,九十年代,沈氏后人曾回石埭寻根,发现当地有十一座沈氏宗祠,去四川的只是其中一支的后代。查找县志,祖籍更追溯到浙江吴兴,南朝梁武帝时代。当年蜀道艰难,石埭偏僻,宦游的沈氏再没有回过祖籍,但石埭是他们心理认同的祖籍,他们不能忘记的根。他们是皖人,而其后代,早已是蜀人,燕人,或者晋人,乃至美国人了。祖籍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人,一个家族寻根的依据。吴兴是宦蜀沈氏祖先的祖籍,多少有些虚无,遥远的感觉,而他们是从石埭出来的,这是史实,所以沈氏后人一致申明自己是安徽石埭人。我觉得,在一个衣冠取人,讲究门第的环境里,人需要有心理的自信,石埭是一个偏远的小地方,而吴兴,却是人文荟萃之地,一个公认的大地方。既然能查到自己祖先的谱系,不管是否真实,当时说自己是“吴兴沈氏”,要比说“石埭沈氏”更有底气,让人不可小觑。
2,沈贤修一门的后人(部分资料)
子:沈能贤,讳公诒,任光绪朝户部副郎。一九零零年,庚子拳变,八国联军入京时,卒于任上。
孙:沈曾荫(见前述)。沈曾荫出生在四川蓬溪,其祖父沈贤修的鹾尹寓所,隔壁就是贾岛祠。家学渊源,耳濡目染,造就了沈曾荫的诗人气质。沈曾荫有弟名曾祐,字仲善,过继给叔父沈公实。
曾孙:沈承书(1915.12.1-2007.1.7),字再田,身前为高级工程师,山西省标准局副局长。年轻时曾拜吴熙曾(镜汀)学画,为周怀民,启功先生师弟,北平中华书画研究会会员。
重孙:沈利生(致襄)(1946-
),(自述生于四川广元,广元旧称利州,或取抗战胜利之意),现居美国。
3,关于柽园
关注石埭沈氏,不可不知柽园。柽园旧址在今成都老玉沙街一带,当年占地宏阔,是为大宅。沈仰放《柽园酬唱诗集》序记:“柽园者何?吾家旧有之别墅也。先是大伯曾王攷松樵公,二伯曾王攷哈樵公(“哈”应为“吟”,恐是传抄之误),曾王攷鹤樵公宦游西蜀,俱有政声,兼富诗文,故蜀中有“沈氏三樵”之称。遊宦既久,道阻难返,乃卜居锦官城北,凿池筑亭,植柽花百余株,颜曰“柽园”。政余以诗书画自娱,兼课子孙。则柽园后起者,多有以诗文行世者。”柽园由吟樵公沈宝锟修筑,占地百亩。沈宝锟,字吟樵,号渊公、渊吾,斋号无定云庵,是沈鹤樵二哥。老三鹤樵公是沈贤修的父亲。柽园为沈氏家族居所,其湮灭是在辛亥鼎革,军阀混战之时。
据蓬溪县志记载,蓬溪盐大使署,乾隆元年(1736)设于蓬莱镇,乾隆二十年,移驻康家渡,今红江。设盐大使一人,正八品,岁额俸银四十两。额设门役六名:一门子,四皂隶,一马夫。每名岁支工食银六两。盐大使署设盐政房吏一人,选粮民充任,免其徭役,不支工食银。盐大使中政绩显著的有平元、沈贤修二人。
光绪辛卯(1891),有人上奏折,报告“庸劣不职”官员,其中有“蓬溪县康家渡盐大使沈贤修,行止不端。”一条,可知沈贤修时任蓬溪县鹾尹。一句“行止不端”,可轻可重,也许就成了让官员下课的口实。沈贤修应在此时被免官。
图片资料转自网上,易均室先生手迹图片由博滨兄提供。
乙未小暑廣鑒记于草禅书屋南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