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廖文甫先生“仕隐”联

(2014-09-26 17:38:24)
标签:

琴艺

对联

廖文甫

分类: 成都记忆
http://s3/mw690/001Sj05fgy6MhWfD3KQ1c&690
        
       老成都有许多公馆,公馆大门两侧和厅堂廊柱上多悬有对联,从对联的内容,大致可以揣摩出主人的心性和志向,这是一个家族的门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省文物商店展厅里曾悬过一副对联,“数十万言学古,三两竿竹为家”,民国五老七贤之一刘咸荥先生的手笔,镌刻在对剖的楠竹上。字迹上填涂的石绿已经斑驳,却仍然透出一股让人心颤的凛然,这副对联曾经悬于双江刘氏的书房。纯化街的儒林第早已不存,那些对联也散佚了。看过几次已经包浆的竹刻对联,竟有想将其买下的冲动,终因无力支付五千元的售价而作罢。后来,这副对联为一日本客商购去,当我面对已经打包的对联,心里涌起的是看着一个百年家族门风远去的悲凉。现在的都市,哪里还有百年公馆,又到哪里去寻找这代表家族门风的对联?那可是成都的优雅所在,成都的文脉!
       为此,我特别关注那些老公馆的对联,可惜,现实中几乎消失殆尽。老照片中倒是有一些,却因拍摄者聚焦不在对联,往往字迹模糊,难于辨识。
       这是附在《蜀中琴人口述史》书内的一帧老照片,注明“廖文甫辞官回乡后与亲眷在廖府门前合影”,照片中,后排右二端坐者即廖文甫先生。廖文甫先生的外甥女喻文燕女士说,“对于我们家族的琴艺来说,幺舅爷廖文甫是相当重要的人物,我的奶奶廖佩兰是廖文甫的亲妹妹,喻家三兄弟(喻绍麟、喻绍唐、喻绍泽)弹琴都受教于幺舅爷。“蜀派古琴叶氏一脈的传承,廖文甫先生是一位关键人物。
       清末,浙人张孔山道长入蜀,传琴艺予叶介福,叶介福传其女叶婉贞,叶婉贞传其友杨遇春孙女及其夫廖文甫,廖文甫传喻氏三兄弟......,以至于今。在成都学习操琴,不可不知廖文甫先生。
       廖文甫先生是清末光绪朝官员,曾任广西庆远府知府,庆远即今广西宜州,南宋淳熙年间置,民国二年废。庆远府属柳州道,因而说他在庆远或柳州作官,都是对的。做着一任好官的廖文甫,却因厌恶官场贪腐,以家人“水土不服”为由辞官归里。“水土不服”,一语双关,耐人寻味。身处浊世,断难独善其身,廖文甫先生选择了归隐,而这一选择,却是关系蜀派琴艺传承的大事件。
       老照片背景廊柱上有两副对联,前面那副尚可辨识,“卜築傍蓉城,只合有桑八百株,便徵餘饒氣象;歸來從桂嶺,何拘薄田五十頃,方遂仕隐聲名。“一座府邸的内涵以及主人的胸襟,从这副对联就可看出十之八九。廖先生归隐后的府邸,位于现在的成都东门外武城大街附近,所以说”卜筑傍蓉城“。”有桑八百株“和”薄田五十頃“,語出诸葛亮《自表》,表示自己以清廉自足立身。”仕隐“一词,在这里是辞官归隐之意。这副对联应为廖先生自撰,代表了他当时的心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武侯的门风,影响了历代士人。人心之大,可容天地,人心之窄,不容纤毫。人在权衡算计时,心胸最窄,在媚上欺下时,神智最昏。廖先生舍弃官场喧嚣,正为求得内心的宁静。正是他“只合有桑八百株,何拘薄田五十頃”的知足,开阔了自己的胸襟。由于廖先生的这一选择,晚清官场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官员,却成就了成都古琴界一位名垂史册,承先启后的琴人。
      从这副楹联的内容,可以看出廖文甫先生以诸葛亮为楷模,想做一个对国家,对百姓有益的清廉好官。但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使其内心彷徨不安,对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退隐肯定是情不得已的下策,抱负不得施展,碌碌终日,何等苦闷。我想或许是廖夫人好友叶婉贞抚的一曲《流水》,荡涤了他的灵魂,使他找到了一种与自然,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找到了宣泄自我情感的渠道。琴音激荡时,人的心境是空灵的,他在倾听自然,倾听内心,寻找自然与自心的共鸣。而这一切需要安静,宁静。琴人操琴,必先静心,淡泊世念,放下名利。牵挂太多,则心窍易迷。若不能淡泊,则得失计较,精力耗散,不得入定,这厢正目送《秋鸿》,那边却惦记股票涨跌。这边正手挥《流水》,那厢在斟酌打点关系。琴以载道,心不在兹,纵使技法熟练,终不在道上。琴境的“得”,正在于欲望的“失”。对联中的“只合”与“不拘”,恰好宣示了廖文甫先生的得失观,他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能静心的环境。世事的多变,个人无法左右,但却可以因自己内心的坚强,而不受制于彼。廖先生是明智的,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我相信,廖先生的琴是弹给他自己听的,不用旁人点评。我更相信,廖先生把自己的人生弹成了一曲绝调,余音绕梁,久久不去。
       顺便说一句,网上有琴人传记,多据口述,可能因年代已远,一些记述不准确,廖文甫先生夫人为杨遇春孙女,有人记作杨遇春女。杨遇春(1760-1837),号时斋,四川崇州人,武举出身,乾、嘉、道三朝名臣,战功卓著。更有将雍老太太认作廖文甫夫人者,“雍”乃叶婉贞的夫姓。

    

                                                     甲午秋分廣鑒记于草禅书屋南窗

注:此文删节,改名《忆故人》刊《文化成都》2015年第九期(总第133期)49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