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传播理论

(2010-08-31 10:19:3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技术专题研究

教育传播理论

一、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和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二、传播的类型

1传播一般可分为四大类:

   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2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两类: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3人对人的传播分为:

(1)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组织传播: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大众传播:是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4)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

Ps: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韦尔在他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

(1)监视环境:通过传播,人们不断获取信息,并了解自己所处环境。

(2)应付环境:人们对所了解的各种社会情况,作出解释,并制定对策。

(3)传递遗产:将社会遗产,如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传递给年轻一代。

2、斯拉姆将传播的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3、一般来说,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四、教育传播的概念: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学对象的一种活动。

五、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大众传播

教育传播

相同点

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目的

主要是通报信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

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对象

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

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传者

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制作者

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媒介

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

既可以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反馈

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特点

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

信息选择

有较大的随意性

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总结

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3)受者的特定性

(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六、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二要素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材

(3)四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

(4)五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和教育效果

(5)六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和教育环境

http://s8/middle/666eaf3548f1543c800e7&690

 

、现代教育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递信息手段的先进性

(2)传播范围的开放性

(3)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4)传播对象的多层性

八、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1)  口语传播阶段   (2)文字传播阶段 

(2)  电子传播阶段    (4)网络传播阶段

九、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1、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

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传播价值观。

2、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教育者由把关人变成引导者;教育信息由模拟信

号变成数字信号;教育媒体由单项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受教育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3、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教育传播方式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

十、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1、教育传播学的性质:

    教育传播学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与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学。它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2、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3、教育传播学:就是通过对教育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传播学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传播过程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可以表述成,教育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受教育者收到噪声干扰的信号,经过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

、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

编码: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我们称这一过程为“编码”。

译码: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则称为“译码”。

嗓声: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输有目的的信号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被称为噪声。噪声可以产生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反馈: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称为反馈。

传播效果: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称为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1)    确定教育传播信息的阶段

(2)    选择教育传播媒体的阶段

(3)    通道传送阶段

(4)    接收与解释阶段

(5)    评价与反馈阶段

(6)    调整再传送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设计教育传播过程就是设计好教育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由他们构成的活动,主要包括选择组织好教育信息,全面分析受教育者的特征,选用恰当的教育媒体,设计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

1、教育信息的设计

(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A、 分析内容,找出知识点

B、 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2)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A、先行组织者策略: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奥苏贝

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

B、五段教学策略(凯洛夫):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C、 九段教学策略(加涅)

D、假设—推理教学策略: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E、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定向→参与性学习→自主练习→迁移

2、受教育者特征的分析

(1)  分析受教育者的一般特征

受教育者的一般特征:指影响受教育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

年龄特征:指学习者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本质的共同心理特征,是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

个性: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总和。(动机与兴趣、智力与认知方式、性格与气质)

(2)  确定受教育者原有的知识基础

3、教育媒体的设计

在教育传播中,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创设学习情境(事实性情境、意境性情境、示范性情境、原理性情境、探究性情境),

第二,作为辅助教学(包括学习)的工具。

4、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1)  问题/项目的设计

(2)  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3)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4)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模式: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教育传播模式: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   (2)现实性  (3)简明性  (4)操作性  (5)创见性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亚里士多德的传播模式

http://s12/middle/666eaf3548f154999b78b&690



 

2、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

http://s13/middle/666eaf3548f154c824a5c&690

 

传播研究的个内容:

(1)    控制分析(谁),

(2)    内容分析(说什么),

(3)    媒体分析(通过什么渠道),

(4)    受众分析(对谁),

(5)    效果分析(取得什么效果)。

3、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http://s16/middle/666eaf3548f154f9b18cf&690

 

4、奥斯古德—斯拉姆传播模式

http://s2/middle/666eaf35074b555024d11&690

 

5、贝罗的S-M-C-R传播模式

         信源(S)             信息(M)           通道(C)        受传者(R)

http://s5/middle/666eaf3548f1555020d74&690

 

6、加涅的学习信息流程结构传播模式

http://s14/middle/666eaf35074b555b5b72d&690

 

、几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1) 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

(2) 远程教学传播模式

(3) 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

(4) 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几种典型的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1) 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2) 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3) 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

(4) 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5) 基于网络的专题式教育传播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