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再琪先生访谈录(二)关于三苏祠胜迹图(原创)

(2011-05-20 20:39:33)
标签:

杨再琪

眉山市

宋体

gb2312

楷体

文化

分类: 艺术家专题和访谈

艺术家访谈(二) 

杨再琪先生访谈录(二)关于三苏祠胜迹图(原创)

  

http://s1/middle/666cfc73ga38c51153930&690

 

http://s11/middle/666cfc73ga38c4f18763a&690

 

http://s2/middle/666cfc73ga38c4d200a61&690

 

http://s12/middle/666cfc73ga38c4837f10b&690

 

http://s11/middle/666cfc73ga38c46ee141a&690

 

http://s7/middle/666cfc73g76c13a0c6ec6&690

 

http://s1/middle/666cfc73ga38c3eedbdf0&690

 

http://s1/middle/666cfc73ga38c3d17a900&690

 杨再琪《三苏祠胜迹图》(画卷从右至左,实景从西至东)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中心纱行南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约五亩的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现成为占地100亩的古典园林。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苏小妹王弗王闰之等十余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珍藏和陈列着五千余件有关三苏的文献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2010年,漫画家杨再琪老师凭借着扎实的绘画功力和持着的工作精神,花费数月功夫,精心绘制了三苏祠全景图长卷,充分展示了四川名园三苏祠的整体风貌。下面就以这幅长卷为主题对他进行采访。

 

 

1、问:杨老师,听说您去年创作了10米长的《三苏祠胜迹图》,请问是什么因素促使您花费了很大心血创作该作品?

答:我于2005年到三苏祠工作,能到东坡故居 —— 三苏祠生活和学习这么久,是今生幸事,故作此画以作纪念。苏东坡在古代文人中是全才,人格伟大。我是出于对他的景仰和崇敬自发创作该作品的。

 

http://s6/middle/666cfc73ga3b5661ed205&690
三苏祠平面图

 

2、问:此类长卷和漫画有何区别?

答:漫画是一种幽默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充分运用各种绘画技法来达到目的。而此类以古迹景点为内容的长卷则是运用中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画的技法和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来营造构图。我画了30多年的漫画,也画过一些山水、人物、花鸟画,还画过油画、搞过剪纸,画这种长卷还是第一次。我想作为一个漫画作者,各种绘画方法都应该掌握一些,即使不精通,有所了解也是有好处的。如我那幅入选全国美展的《“泼墨”山水》,画中的山就是用中国画的泼墨泼彩技法绘制的。而获《讽刺和幽默》报漫画大赛金奖的《异国百年相思泪》则是用硬笔加淡彩画的。

 

http://s4/middle/666cfc73ga3bde0cbbde3&690

    泼墨山水
 

http://s16/middle/666cfc73ga3bde2f16dff&690
 

 

 

3、问:三苏祠现在是公园还是博物馆?

答:三苏祠现全名应为“三苏祠博物馆”,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本地人还是沿用原有的称呼称其为“三苏祠公园”。 


http://s3/middle/666cfc73ga3b4a40cb1f2&690
三苏祠正门

http://s15/middle/666cfc73ga3b483fae73e&690
画中三苏祠正门

 

 

4、问:三苏的祖籍好象不是四川?

答:三苏祖籍为河北栾城,武则天时其祖苏味道曾为宰相,后贬为眉州刺使,又调益州(今成都)长史,未及赴任而故,苏味道在眉州留有一子苏份,延传至北宋三苏。    

  

http://s12/middle/666cfc73ga3a1b6cd849b&690
苏味道像(在三苏祠内陈列)

 

   【画外音】:苏味道(648—705),初唐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属河北栾城县)人。九岁能诗文,少有才华,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20岁中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深得武则天赏识。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

 

 

5、问:该画具体尺寸是多大?

答:该画长10米,高50厘米左右。

 

 

6、问:您在创作该作品时用纸有什么讲究?

答:该画是用八张六尺生宣裁成50厘米高接起来的。考虑到祠内树木品种较多,用生宣、小写意画法易于表现

 

        

7、问:您前后共花了多少时间创作该画?

答:几年前即有创作的想法,具体构思是2009年秋天,所以大门旁的银杏树叶是黄色的,正式开始动笔是在2010年,到夏天完成。连写生和创作断断续续有3个月吧,前后共画了3稿,分别为草图、底稿和正稿。写生也搞了不少,通常画到某景点吃不准时,马上去写生,反正在祠内工作也很方便。

 

http://s13/middle/666cfc73ga3a19093d88c&690
《三苏祠胜迹图》底稿之一


http://s14/middle/666cfc73ga3a19978cabd&690
《三苏祠胜迹图》底稿之二

 

 

8、问:该长卷在构图时肯定很费心思吧?

答:特别费神。构图时主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该园外观是不规则方型,要把园内景点改画成长卷,需重新构图;二是平时看建筑、树木都是仰视,但在绘制全景时视角大多变为俯视,视角变化时内容需重构;三是园内景物较多,排列景点时,不能太拥挤,也不能太松散,可谓颇费心机;四是园内的树木种类较多,有的春天好看,有的秋天耐看(如银杏),为增加美感,就要打破时间限制,使不同季节的树木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五是故意扩大水面,这样视野宽阔一些。

  http://s5/middle/666cfc73ga3a200d16e74&690

《三苏祠胜迹图》底稿之三

 

 

       9、问:那您是如何化解方园变长卷这个难题的?

答:以正门为中心,若干组景点两边分别排列,尽量使各景点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富有变化和节奏

 

 

10、问:您在构图方面共花了多少时间?

答:个把月吧,也是抽空整。有时还写生,在古建筑下,推敲俯视角度如何表现等。一些古树都要写生,不能凭想象随意画。竹林可多画少画,具体看画面需要。水面可放大,但水榭、廓桥等要画象。让熟悉三苏祠的人看了画能对得上号,不熟悉的人看了画,会觉得三苏祠真美啊!

 

 http://s7/middle/666cfc73ga3a2274b1056&690
写生稿之一

 

http://s5/middle/666cfc73ga3a228807fa4&690
写生稿之二

 

 

11、问:您在构思时,画面整体的色彩也精心设计过么?

答:当然设计过,整个画面的基调是绿色和灰黑色。       

 

 

12、问:您在画中一共绘制了几处景点,绘制了多少人物?

答:没细数,主要的景点、历史上古建大多在画面上了吧!共绘制了百余个人物。因三苏祠林木多、建筑少。因此在画中我将树木作为主角,而建筑、人物只起到点缀作用!!

 

 http://s2/middle/666cfc73ga3a235f2f5c1&690
写生稿之三

 

 

13、问:您是如何做好景点、景物取舍的?

答:建筑不能太挤,尽量用水、用树间隔开,做到虚实相间。高房(特别是古建)尽量用仰视吧,避免有太多大屋顶。

 

 

14、问:注意到了这幅中树和植物特别多,树的姿态多种多样,您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不同树木的?

答:画中共出现二十几种植物。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表现不同的树木:一是树木造型、二是树叶笔法、三是树叶色彩。

 

http://s16/middle/666cfc73ga3a27b3dac0f&690
《三苏祠胜迹图》树木之一


http://s15/middle/666cfc73ga3a27f37f2be&690
《三苏祠胜迹图》树木之二


http://s13/middle/666cfc73ga3a27f65c57c&690
《三苏祠胜迹图》树木之三

 

 

15、问:树叶笔法大多来自于传统技法么?

答:基本上是吧,如榕树叶片较大,就用勾勒填色;竹叶用没骨法;有些树用点叶法再染底色。

 

 http://s13/middle/666cfc73ga3a24af1250c&690

 《三苏祠胜迹图》树木之四

 

http://s8/middle/666cfc73ga3a252176fd7&690
《三苏祠胜迹图》树木之五

 

 

16、问:您觉得三苏祠的建筑特色是什么?

答:三苏祠是颇具川南特色的四川名园,其特色是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所有建筑都临水而建,大池由小水渠相连,故各式小石桥亦多。三苏祠整体可用一句话形容:三分水二分竹。有水即有荷,东坡诗云:无主荷花处处开,放生鱼鳖逐人来。

 

 

17、问:您觉得四川园林和江南园林有何差异?

答:江南园林如江南女子般小巧玲珑;又如牙雕般精雕细刻,十分精致;但可能受到人多地少等因素的限制,整体不够大气。而四川园林则更象川人的性格,比较豪爽和大气。

    

   【画外音】:通常,我国古典园林按地域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四川园林和岭南园林四大类。四川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四川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风景条件,构景素材丰富,园林偏重于借助自然景观,四川园林追求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是以自然美见长的园林。与江南园林的共同之处是,以写意为核心,同样以简朴的材料、淡雅的色调去营造意境,在空间上欠于江南园林,但在“自然”“大气”上又胜于江南园林。

  

 

18、问:苏宅古井是宋代留下的吗?是园内年代最久远的古迹吗?

答:应该是吧,此祠是在三苏故居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以前只五亩大小的园,古井和大殿傍的莲池是现存最早的古迹。其次,大殿门口有铁钟,是元代铸的,明末三苏祠惨遭匪患兵火,所有建筑都被焚毁,只剩下古钟和五通石刻碑。

 

http://s12/middle/666cfc73ga39534798aeb&690
苏宅老井照片

 

 http://s8/middle/666cfc73ga3a2a18851a7&690
画中的苏宅老井

 

 

19、问:苏宅古井右上方(指在图中位置)是什么楼啊?

答:名为“启贤堂”,匾额由李一氓先生所题。“启贤堂”之后是“来凤轩”,再往右,二层楼的是“云屿楼”,清代建的楼。

 

 http://s14/middle/666cfc73ga3955d1e5a3d&690

启贤堂照片

 

http://s15/middle/666cfc73g76c3780baf8e&690
画中启贤堂

 

 

20、问:画中有一处景点叫“披风榭”吗?

答:“披风榭”原建在眉卅城内,是南宋为苏东坡平反后,眉卅知府魏了翁为纪念苏在城里建的,后被毁。清康熙时期依原图于三苏祠内重建此榭,现匾额为张爱萍将军于上世纪80年代所题。

 

 http://s5/middle/666cfc73ga39544560de4&690
披风榭照片

 

http://s14/middle/666cfc73ga3a2bf001cdd&690
画中披风榭

 

 

21、问:“披风榭”旁的人物塑像是谁?

答:是苏东坡的盘佗像,上世纪80年代由四川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塑的,当时是依据古画做的塑像。该坐像约二米高,不带底坐。

 

 http://s15/middle/666cfc73ga3956e7716fe&690
苏东坡盘佗像

 

http://s6/middle/666cfc73ga3a2cb72eab5&690
画中盘佗像

 

22、问:画中有一处景点“连鳌山”有何来历?

答:“披风榭”的东面有“连鳌山”。相传东坡先生19岁时在盘鳌乡(眉卅城郊)与同学游山,见一群山,山头相连,遂用大扫帚沾上黄泥浆,大书“连鳌山”这三个字,每字三米见方,至今尤存。三苏祠内的“连鳌山”为缩小的复制石山(约有10米高),字约二米见方吧。复制石山是用扩建水池时所掘之泥堆积而成,数年前用红砂岩石依山垒建刻字而成。

 

http://s10/middle/666cfc73ga39568ae8e99&690
连鳌山照片

 

http://s12/middle/666cfc73ga3a2d870d31b&690
画中连鳌山

 

 

23、问:“碑亭”在什么位置?

答:以前在西面,数年前,为扩大三苏祠。将东边一墙之隔的中学迁往他处,新建了碑亭,该址原为清代考棚,后为学校,搬迁时只有一青瓦门房了。现碑亭里陈列有清代、民国及现代碑刻100多通,其中苏东坡书法碑刻居多。

 

http://s4/middle/666cfc73ga3a2e6265e23&690

画中碑亭

 

24、问:大门西面临水的亭子也是一处景点吧?

答:是的,有一亭,俗称“瑞莲亭”,匾额上“瑞莲池”三字为清乾隆时眉卅知府宋载所书。据传,苏洵在世时,此池曾开过并蒂莲。清乾隆时题此匾额,后隐没不见,文革后才在老库房里重现,现有的亭是清康熙年间所建。五年前,池内又现并蒂莲,管理方将并蒂莲篷采下收藏。

 

   http://s1/middle/666cfc73ga3a2f0857fd0&690
并蒂莲图片
  
 

   【画外音】:荷花一般只形成一个花芽,但如果受到某种特殊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或内部特殊变异,则生在一支茎上的花芽,便可能分化成两个分生中心,进而发育两个象是双胞胎的花蕾,从而形成两个花蒂,并开两朵花,结一对莲蓬,这便是并蒂莲。并蒂莲是荷花中的珍品,其生成几率仅十万分之一,其遗传机制尚在研究中,目前还不能复制。自古以来,人们便视并蒂莲为吉祥、喜庆的征兆,善良、美丽的化身。“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蒂莲”的名句广为传诵。
 

 

25、问:还有一些景点无法全部入画吧?

答:是的,祠内景点很多,无法全部入画。例如,“启贤堂”北面的“木假山堂”就没有入画。木假山就是假山状的枯木根。据说,苏洵得造型奇特之枯木置于厅上,厅曰“木假山堂”,并作散文《木假山堂记》。后苏洵将木假山带至开封居所,时人奇之。清代复建三苏祠时为纪此,眉州知府在泯江河畔船夫手中购得几个造型奇异的枯木,在启贤堂外墙外后壁供此木,木假山堂至今尤存。

 

http://s16/middle/666cfc73ga3954f3b6f3f&690
木假山堂照片

 

 

26、问:您在三苏祠什么部门上班?

答:我是三苏祠诗书画院的外聘画师,这是三苏祠的一个窗口单位,也搞经营。该院共有三人,一院长,一书法家,一画家(即本人)。画院在“快雨亭”内,该亭为清咸丰年间所建,匾额“快雨亭”三字为时任四川学政使何绍基以篆书所题。三苏祠大门也由其题字。

  

http://s5/middle/666cfc73ga3a31244cc84&690
何绍基画像

http://s10/middle/666cfc73xa3a3444ab709&690
三苏祠正门匾额


 

    【画外音】:何绍基(1799—1873),清书法家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州,晚号叟。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编修。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书法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晚年以篆、隶法写兰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等。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降官调职。遂辞去官职,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


 

     27、问:在三苏祠这几年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帮助吗?

答:首先是优雅的创作环境、充裕的时间使我创作心态更好,更易静下心来(“快雨亭”前面是古井,窗后是莲池,北面为披风榭,南面是百坡亭,每日临水品茗,赏景观鱼,四季竹木映翠,终年百花交替)。其次,东坡文化的感染熏陶,对我有很大意义,如对东坡诗词有了一些体会,用以入画。再次眉山文化底蕴深厚,有造诣的书画家不少,相互交流砥砺,使我受益匪浅。

 

 

28、问:杨老师,在画上提诗的是哪一位?

答:提诗者是成都画院万启仁先生,他是著名油画家,也画国画、习书法。万先生是中国著名油画家程丛林、周春芽的恩师,30多年他曾在我的工作单位(长城特钢公司)搞过绘画培训班,当时,我也参加了,前后学习了20多天,可以说万先生也是我的老师。

   

   【画外音】:万启仁,生于1940年,武汉。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现任成都画院专职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并获全国书画院百家书画家称号。代表作有油画《彭总》《正午》《老伴》《心愿》等,著有《素描、色彩、创作》一书。1997年应邀出访马来西亚艺术学院;2004年重访马来西亚并参加“中国名画家作品展”;2002年随四川美术家代表团赴俄罗斯考察,造访了列宾美术学院,穆希拉艺术学院,莫斯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列宾故居和俄罗斯重要的美术馆、博物馆。

 

29、问:万先生的书法也很不错吧!!

答:是的,他在学校期间是高材生,具有多方面才能。

 

http://s5/middle/666cfc73ga38e604d2a04&690
万启仁先生在写生 

 

 

30、问:您学习过西画么?

答:当时万启仁先生下厂辅导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未教油画,主要是观摩。后来,我自学过油画,文革时,画过老毛的像,后也曾参加过另一油画家何哲生(何后来是省美协油画艺委主任)老师办的培训斑,画人像写生。

 

 

31、问:您将该作品归为什么类别?

答:该画用的是传统国画技法,但似乎也不能归入山水画,因为表现的是现代生活,不好归类。

 

 

32、问:该作品创作结束后,您有什么感受么?

答:老实说,既高兴,又遗憾。遗憾的是当时画得急了点,建筑画得不够细致,建筑的排列组合还可以再推敲一番,使其更加完美。

 

 http://s15/middle/666cfc73ga3b4f6e1550e&690
画中云屿楼

 

 

33、问:您想到过再重画么?

答:暂时不想画了。一是没有实际用途;二是绘制此类作品实在太累,现在没有这么多精力。

 

 

34、问:杨老师,听说您很想携该画外出参加巡展,是吗?

答:是的,我有这个想法。但现在条件还不成熟。今后希望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能把巡展搞好,也算了我的心愿吧。

 

http://s14/middle/666cfc73ga3b506346a1d&690
画中莲池
 

 

35、问:最后谢谢杨老师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顺利完成了这个单元的访谈?

答:不客气。

 

 

 

深蓝艺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