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失栋梁 水木清华“天眼之父”你从未离开(南仁东院士精神永存)

(2017-09-24 09:20:48)
标签:

建成天眼国之器

魂归天际续蝉鸣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

淡泊名利、忘我奉献

分类: 新的开启 科技之光
http://s9/mw690/001SieNWzy7etUe2IByd8&690水木清华“天眼之父”你从未离开(南仁东院士精神永存)" TITLE="国失栋梁 水木清华“天眼之父”你从未离开(南仁东院士精神永存)" />

博主导读:《深切缅怀南仁东先生》——魂归天际续蝉鸣

建成天眼国之器,三问三寻劳梦萦。

痛殇栋梁国有泪,魂归天际续蝉鸣。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否孤独﹖FAST又被称为“中国天眼”﹐被视作“天眼之父”的南仁东时常以这三个问题开始他的科普讲座。但此时此刻﹐人们却更想问南仁东一句﹕“我们会去向哪里﹖而你﹐又魂归何处﹖”生命戛然而止﹐科学家再无法给出答案﹐但循着他的人生轨迹﹐哪里令他魂牵梦萦﹐便能有了答案。

学习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他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

学习他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

学习他真诚质朴、精益求精的杰出品格。

原文转载:

今天,有两条消息刷屏。一是保监会原主席项俊波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一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先进事迹为国人学习。

项俊波身居高位,理想信念丧失,违反八项规定,政绩观扭曲,为了个人政治利益,滥用审批权和监督权。

南仁东低调朴素,放弃国外300倍高薪,用一生让中国领先全球20,刚被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梦圆时他却离去。

915日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于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2岁。

916日、17日、18日、1920日,在他逝世后的几天里,整个社交圈、朋友圈新闻寡淡,直到一篇关于他事迹的文章广为传播。这位为全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还留下了这样的遗言: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一如他平淡描述自己的无私奉献。

理想信念丧失的项俊波们,看看“天眼之父”遗愿,你们作何感想

南仁东逝世后,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作出指示,要求中科院认真组织学习南仁东先生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920日,南仁东生前所在的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党组发布了一则通知,号召全院科研人员向南仁东学习。

 

发布这则学习要求之前2天,中科院官网还刊登了一篇名为《国失栋梁精神永存——社会各界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南仁东先生》文章,其中收录了众多媒体对南仁东的报道。

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

媒体对南仁东的这句评价毫不夸张。南仁东的一生与“FAST密不可分。

2016925日,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正式启用。它比德国波100米望远镜灵敏度提高约10,比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10倍,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当时已经罹患肺癌的南仁东,依旧克服困难从北京赶往贵州参加了启动仪式。这一天,是他努力了20多年换来的结果。

 

“学霸”南仁东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专业,后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多次赴国外交流,享誉中外。

 

1984年,他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十余次观测,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科学家之一。所有人都期待着他再次大显身手,但他却选择了回国,放弃薪水比国内300多倍的工资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47月, FAST工程概念提出。为了给项目选址,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走过不少当地农民都觉得难走的路,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最终选定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为了推广项目,获得支持,南仁东又“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

不认识他的人,初见面觉得南仁东像个农民——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在他的助理姜鹏看来,术业有专攻,在FAST项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金属工艺,有人不会画图,有人不懂无线电。“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但偏偏南老师几乎都懂。”

 

对于这些,南仁东很谦虚:“我谈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没有特别多的理想,大部分时间是不得不做……人总得有个面子吧,你往办公室一摊,什么也不做,那不是个事。我特别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负点责任。”

 国痛失一栋梁,令人心碎肠断。一生竭心尽力为吾辈指楷模。”在各式各样对他的缅怀信息里,不乏类似的表述。其实,像南仁东做出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正是有了他们,中国科学才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

 

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毅然放弃国外工作机会,选择献身祖国的材料事业。逝世后,他将遗体捐赠给母校武汉大学用于医学研究,感动了无数国人。

我们这个时代,这需要一点这样的精神。910日,曾在阅兵式上以一个军礼感动无数中国人的抗战老兵张玉华将军离世。去世前,老人留下遗言,不搞遗体告别,不设灵堂,不收礼款,不要献花圈。更令人动容的是,他要求把自己所有的器官都捐赠,经过检查,老人的两个眼角膜可以捐赠。

张玉华戎马一生,为国奉献,退休后依然奔波在帮助困难群众的一线。他的秘书透露,老人去世甚至没有留下欠款,都捐给了困难群众。早在2001年,张玉华就写好了遗嘱,文中说:我活着为人民,我的后事也要为人民着想。

今年9月初刚刚离世的百岁上将向守志,一生战功赫赫,亦留下丧事从简的要求,不邀请外地单位和个人参加悼念活动

他们曾经为了国家、民族奉献出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即便功勋在身,也没有过多奢求,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依旧想着为社会做更多贡献。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凡的才华和勇气,更是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们深藏功与名的伟大人格。

 

他们也许不会把爱国主义这样的词挂在嘴边,但却用行动践行着自己为祖国、为民族奉献的坚定信念。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在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领域里,始终都有一大批人在攀登、在努力、在奉献。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家国情怀都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也是值得我们铭记与坚守的宝贵财富。

附:《魂向天际觅“蝉鸣”——追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追思】

  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传来消息﹐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研究员﹐因肺癌于北京时间20179152323分在美国波士顿逝世﹐享年72岁。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否孤独﹖”FAST又被称为“中国天眼”﹐被视作“天眼之父”的南仁东时常以这三个问题开始他的科普讲座。但此时此刻﹐人们却更想问南仁东一句﹕“我们会去向哪里﹖而你﹐又魂归何处﹖”生命戛然而止﹐科学家再无法给出答案﹐但循着他的人生轨迹﹐哪里令他魂牵梦萦﹐便能有了答案。

  1993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南仁东获悉﹐科学家们希望能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便接收更多来自外层空间讯息。自此时起﹐南仁东的科研生涯就祗有一个重心﹐那就是建造中国自己的新一代射电望远镜

  “南老师这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说﹐从1994年开始主持FAST项目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历经22年﹐最终在20169月﹐南仁东带领团队建成了“中国天眼”。

  这期间﹐为了寻找适合建造望远镜的地点﹐南仁东化身“徐霞客”﹐带着团队不辞劳苦徒步入贵州深林﹐考察那里的地形地貌。“为了选址﹐南老师当时几乎踏遍了那里的所有洼地。”据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最终﹐历时12年﹐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又实地走遍上百个窝凼后﹐大窝凼洼地被选中作为台址。这其中的艰辛没有太多记录﹐但可以推算出﹐以当时的道路条件﹐他们每天最多走12个窝凼﹐晚上回到县城﹐白天再重新跋涉。

  有了理想的选址﹐争取支持立项就成为下一步的任务。这一次﹐“徐霞客”变成了“推销员”。为了寻求技术上的合作﹐南仁东北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下同济大学﹐继而奔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他还设法多参加国际会议﹐逢人就推销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南仁东这样自嘲。可他这个“推销员”的项目却绝对让人望尘莫及──最终建成的FAST拥有500米的口径﹑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接收面积。如果在国际上做一个横向比较﹐FAST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比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5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南老师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他的执着和直率最让人佩服。”

  20077月﹐FAST项目立项﹐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此后他成了“拼命三郎”。FAST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要参加﹐成员在作决定之前都要来听听他的意见。“南老师知道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他的学生岳友岭说﹐他还记得﹐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做锁网变形﹐“既要受力﹐又要变形﹐在工业界没有什么现成技术可以依赖”﹐而当时的国家标准是10万次﹐工程建设却需要200万次的伸缩﹐“南老师自己提出了特殊工艺﹐后来支撑起FAST的外形。”

  这个“拼命三郎”把FAST项目扛在自己肩上﹐遇到特别难的事情﹐就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来缓解压力。以至于甘恒谦都觉得南仁东的办公室“要戴防毒面具”才能进去。“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负点责任。”这样的话挂在了“特别怕亏欠别人”的南仁东嘴边。

  20161月﹐在FAST项目即将建设完成﹐在尚无任何接收机可以使用的情况下﹐得益于FAST巨大的口径和超高的灵敏度﹐南仁东凭借草草拼凑的一根细长鱼骨状的电视天线捕获到了来自蟹状星云脉冲星的信号﹐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专家乔治郝布斯对此惊叹说﹕“他们居然能用一根简单的天线干这事儿﹐着实令人惊异。”

  南仁东捕获的这个信号来自一颗超新星爆发产生的蟹状星云。早在宋朝时﹐我国古代的天象观测者就曾注意到这颗转瞬即逝的“客星”﹐跨越千年的时空﹐中国人在这一刻回到世界天文观测高地。

  “射电望远镜就像灵敏的耳朵﹐在宇宙空间的白噪音中分别有意义的无线电信息。”南仁东曾这样解释作用﹐“这就像分辨雷声中的蝉鸣。

  斯人已逝﹐令他魂牵梦萦的大约祗有FAST。“FAST就像是他的孩子。”FAST工程工作人员黄琳说﹐南仁东历尽20余年心血﹐“见证了这个孩子的成长”。他魂归天际﹐必不忘在宇宙尽头﹐继续追寻“蝉鸣”﹐不忘FAST这个“孩子”。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光明日报》( 2017091

附:《国失栋梁 精神永存 ——社会各界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南仁东先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北京天文台原副台长南仁东因肺癌突然恶化,抢救无效于北京时间20179152323分在美国波士顿逝世。消息传来,社会各界都相继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

  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表示,南仁东先生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我们要以南仁东先生为榜样,在全国广大科研人员中弘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号召中科院全院学习南仁东事迹,

学习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他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

学习他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

学习他真诚质朴、精益求精的杰出品格。

  媒体:他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

  “23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新华社在《“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一文中这样评价他的伟大成就。

  “踏平坎坷艰难寻‘它’,埋进深山志在高远。”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价说,中国天眼从选址到建成总计22年,只为那一眼万年。科学的圆画得越大,圆圈外的未知就更大。但正因为无数南仁东们,中国科学走得更高看得更远。仰望星空的时候,请记住曾经的领路人。

  光明日报在题为《魂向天际觅“蝉鸣”——追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一文中提到:斯人已逝,令他魂牵梦萦的大约只FAST

  在众多缅怀和纪念文章的跟帖和评论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南仁东是一位默默奉献的人民科学家,正是有这些为国的科学家,中国的科学事业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向为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致敬。

  与此同时,在各大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网友纷纷致敬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国家的栋梁,不对,应该是世界的栋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之栋梁,我辈楷模。

  ·您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付出和贡献永载史册,南仁东科学家永垂不朽!

  ·老前辈一路走好,向老前辈致敬,向老前辈学习!

  ·希望他的学生不要辜负老人寄托,把我国的天文事业做好!

  ·国痛失一栋梁,令人心碎肠断。一生竭心尽力为吾辈指楷模。

  ·夜空中最亮的星——它是中国心。

  ·走好,在天堂可以离你想看的星空更近了。

  ·以后再想起FAST可别忘了他。

  ·向为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致敬。

  ·这才是默默奉献的人民科学家,正是有这些为国的科学家,中国的科学事业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同事: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

  2016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他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在追忆文章中这样写道:“FAST 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现在,经过20年的努力,FAST 终于建成了,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虽然南老师没有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没有能等到他应得的荣誉、奖励,但他我想他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

  为了建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南仁东琢磨了大半辈子,奉献了一生智慧,他愿做奠基石,但是他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FAST就像是他的孩子。”FAST工程工作人员黄琳说,南仁东历尽20余年心血,“见证了这个孩子的成长”。他魂归天际,必不忘在宇宙尽头,继续追寻“蝉鸣”,不忘FAST这个“孩子”。

  “10年之后,南老师所成之大美‘中国天眼’必将举世皆知。”“中国天眼”副总工程师、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菂说。

  南仁东生前的同事表示,南老师对事业的执着常人无法想象,为后人留下了丰硕成果;南老师患病后仍不忘科研事业,从骨子里迸发出的激情折射出他常挂在嘴边的拒绝平庸。

  学生:他改写了那一片荒凉

  “记得刚到FAST的时候,那里只有一个硕大的天坑,周围什么都没有,一片荒凉。从坑底走上来,需要1个多小时的时间。”FAST馈源支撑系统助理工程师李铭哲曾经这样描述过。

  现在,当你驱车前往克度镇这个偏僻的黔南小镇,再穿过一道道的狭窄山口,到达一个名叫‘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时,视野就会被一个500米直径的白色钢环填满,那是史上最大望远镜FAST的圈梁,而和FAST一样不能忘却的是南仁东。

  “就在那间办公室里,我们经常和南仁东老师一起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起为FAST奋战的日日夜夜忍不住感慨,“南老师这20多年几乎没干别的,就专注在FAST工程这一件事情上。”

  没有南仁东,就没有FAST。这样的说法,在他的学生看来,一点都不为过。

  “他是科学家中的科学家。”岳友岭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南仁东,“做一项大的科学工程,大部分是没有先例的,需要一个核心人物,南老师就是这样的角色。他是技术的核心推动者,是团队中掌握新技术最快的人,从宏观把握到技术细节,都免不了他来操心。去院里汇报项目进展,从未出过任何差错,而且每次都提前一小时到达会场,努力负责的程度超乎想象。”

  学生们都为南仁东在科学上的严谨作风所折服,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他们评价南仁东为人低调、不喜张扬,有侠义心肠

  24载“天眼梦”,梦圆他却离去,但是我们相信,南仁东先生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会永远印刻在国人的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