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意义与可能性
(2011-05-12 15:45:05)
标签:
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学从事教育理论教育 |
分类: 校本培训 |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意义与可能性
一、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知道,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其第一推动力显然是教育科学,而不是依赖加重师生负担来发展教育。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对于繁荣教育科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具有促进意义。因为,教师是在最普遍的教育实践层面,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并以自己的态度、知识、人格、意志、情感对教育结果产生最大影响的系统因素。该主体对教师概念的认定、对教育科学内化的程度,都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教育领域,教师从事教育研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与衔接,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将能够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
专家的教育研究与教师的教育研究各有特点,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而且,教师研究所表现出的实践生命力是专家的教育研究所无法比拟的。更何况传统的教育研究由于缺乏教师的参与,对教育教学实践越来越显得不可靠、不真实和不民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
(三)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
虽然,我国建国后,教师就不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在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就整体状态来看,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人,恐怕还未达到“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水平。而教师的教育研究则会给教师的创造提供机会和可能。通过研究,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通过研究进行创造并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人,将提升教师这一古老职业的价值与尊严,也将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实现教师的专业化。
(四)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在重视学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发展。事实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真正体现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的基点。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对于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突出体现在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嵌入式学习的发生。所谓嵌入式学习是指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学习。所谓嵌入是指镶嵌之意,意即学习是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之中发生和存在着的。镶嵌性的特点决定这种方式的学习是和具体的问题情境耦合在一起的,是需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情形下发生的学习。
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处于研究的状态中”,其嵌入式学习的发生就具备了一个很好的前提。因为一旦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他(她)就有可能与知识真正相遇,就可能有思想的火花和灵感闪现,知识就可能成为一种“上手状态”(海德格尔语)。
反之,教师若不处于研究状态中,学习就无法与教师结缘,不结缘就不知自己缺少什么,知识也就不能“上手”,知识、理论之类就都处于无所用状态,这时,教师对知识也就无所欲、无所求。这样知识与教师之间就不发生关系,知识、理论是自在的状态,是分离的存在,不可能和教师照面。研发动学,学在这时是研的衍生物,是镶嵌在研究之中的。嵌入式学习是在教育问题解决的情境脉络中的情境学习,这种在情境脉络中的学习是建构性的。
总之,我们说,教师的教育研究会驱动这种嵌入式学习,而这种学习又是建构性的、实践性的和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反过来也会推动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
二、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性
(一)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有利条件
1.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者的地位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研究机会
与专业研究人员相比,中小学教师处于专业研究人员所不具备的有利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只要给与适当的指导,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正如斯坦豪斯所说:“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钟情于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当之无愧的有效的实际观察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
2.身处教育改革的第一线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提供了大好时机
纵观近年来各国进行的教育改革,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即在课程设计、教材选择、教学组织等很多方面给学校和教师以更大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与条件。再者,教育改革也为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例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它使得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更为复杂,但这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况且,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课程,教师的研究动力也因此大大增强。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大好的机会。
(二)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制约因素
1.传统观念的影响
(1)“不务正业论”。一段时期内,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搞教育研究的人是“不务正业”,使一些“教研分子”像“地下党”一般,只能偷偷地干。有的学校领导还找教师谈话,当头予以棒喝。这种状况现在已大为改观了,但潜在意识的干扰还是存在的。
(2)“高不可攀论”。提到研究,便认为与中小学教师无关,这使得教育研究成为了象牙塔里的学问。
(3)“可有可无论”。有的人认为教育研究“有它不多,没它不少”,没有认识到教育研究能力对于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是那么的必不可少。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认识的误区,教师游离于研究之外,为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制约,教育科学的发展也客观上受到影响。
2.知识权力现象的影响
目前,大学与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知识生产与消费方面存在的不等关系常被形容为“知识权力”现象。即,大学专家被赋予了“立法者”的角色,他们创造并掌握了“权威性话语”,中小学教师则是应用大学的研究成果的“执行者”和“消费者”。因此,教师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常被看作是经验性的,是偶然的和不系统的,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可能,动摇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信心与基础。从而在基础教育中,出现了教育理论的专断和实践对理论的屈从现象。
而今,人们对教师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这使得我们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创造能力。而以往以一种外塑的、专家主导的教育理论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教师知识的多寡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漠视了不同类型知识的存在。
尽管如此,过去的这种知识权力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于知识的认识,进而影响着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进程。
3.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自身的情况也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制约因素。这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未养成从事教育研究的习惯。第二,教师的知识结构方面的欠缺。许多教师虽然愿意从事教育研究来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但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完善,例如对研究方法等方面知识的缺乏,这使得一些教师不具备从事教育研究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教育研究,这些教师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目前,能够胜任教育研究的教师数量仍远远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