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评课标准的选择——以观评《故都的秋》为例

(2011-11-25 09:23: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随想

怎样观课评课?这是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好的厨师必须遇到会吃的顾客,或者会点评的美食家,厨艺才能不断登堂入室,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崔允漷教授将听评课定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合作研究(崔允漷,《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教育研究)。那么善于观课,懂得评课是促进组内语文教师专业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一堂好课的标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叶澜教授在《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里提出了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有常态性、有待完善的课五点要求,算是一个很好的总评课的思维框架;崔允漷教授在《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一文中将课堂观察框架一级指标分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科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并且每一个维度都有五个视角,将观课专业化;黄忠敬教授在《评价一堂好课的“五维度”》中认为一堂课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环节的清晰度、教学过程的开放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教学资源的生程度五个方便进行点评。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去评价一堂语文课呢?

今天下午,我们语文组内一位老师讲了一节郁达夫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该老师先从古代文人墨客对秋的描写导入,将秋之色、秋之声、秋之声展现给学生。然后通过全体朗读感知全文,进而探讨作者写秋景的角度与作者寄托的感情问题。在课文讲解讲解上,抓住“秋味”,从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方面,通过秋景图中具体的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和秋果的景物描写来诠释故都秋味中的“清、静与悲凉”。一堂课,诗文跌出,充满诗意;书声琅琅,互动良好;讲解精透,环节清晰。但是在组内评课的过程中,关于观评课标准,我觉得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深思。

一、         观课标准有失偏颇:到底怎么评?

我们的听课笔记本从“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与“观察评议”四个方面进行设计。相对于以前的听课本,已经有很大进步,至少关注到学生学习活动。那么按照这个听课笔记本,如果以崔允漷教授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科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为标准进行点评,应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是,我们教师习惯于关注教师教学行为(教学的语言、教态、教师的行动与感情等),关注文本知识讲解是否重难点突出、清晰到位,这些对于评价新教师的课堂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我们容易忽略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态,学生朗读、感受、思考的时间多少,多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如何。比如在这堂《故都的秋》中,学生朗读次数较多,朗读整齐富有气势,这是这篇像诗一样散文学习所需要的。但是学生的朗读更需要关注他们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情的把握,所以这篇文章的朗读在追求次数的同时,更要放慢速度,关注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审美体验与语感训练。在教师提问的时候,我们评课教师要设身处地去想一想:这个问题能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进而去观察学生行为,看他们有没有积极去思考,有没有时间去思考。

我们更会忽略课堂文化,整个课堂的氛围如何?学生是否自主愉悦学习,学生之间是否有合作探究?教师是否平等对待学生?我们基本上能够观察到本堂课在开始到中间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文化,交流的默契,学生学习的愉悦。但是我们容易忽略这样的思考:这堂课有没有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师生之间的民主如何?如果从这两点去评价,这堂课算不上一堂好课。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科性质的同时,深入观察和思考学生学习状态,关注课堂文化的生成,进而将笼统的标准细化,可以做到评课有的放矢。

二、         评课标准细化单一:真的可以吗?

在组内评课的过程中,我试着将自己的评课标准统一。有时候就用叶澜教授的五个要求,但是在评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从生成性的角度考虑,整堂课没有任何学生生成的问题和观点,也就无从评起。然而,几乎每堂课都是“有待完善的课”,那么这一点是否可以不用提了。有意义和有效率又是从何评起,总觉得叶澜教授提供的五大角度非常有高度,但是操作起来也有难度,至少对于我而言是这样的。

我尝试着用崔允漷教授四维度,也将其细化进行观课评课。但是脑中的标准过多,有时候很难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这堂《故都的秋》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时间与动力去思考与感悟。这有教师教学问题,也有学生学习问题,是两个维度的交叉,所以单从一个维度很难将这个问题界定清楚。同样,标准的过于细化单一,在有助于对课堂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往往难以整体和重点把握某些课堂教学问题。

我也会用黄忠敬教授评课的“五维度”,在点评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学资源的使用,学生学习状态都是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的。但是时间一长也很困惑:难道每堂课都需要生成新的资源吗?难道每堂课都需要开放吗?第一节《故都的秋》最重要的是观察什么?一堂具体的课,在观察过程中用这五个维度能够真正抓住语文教学问题的本质吗?我想无论采用何种评课标准,语文教学问题的本质的捕捉与把握才是最终的目的。

 所以,我觉得在评价一堂语文课时,这些标准可以交叉借鉴,目标是找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教研组观课评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就是发现改进的空间,共同研讨,才能集体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