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风光美 蒙汉一家亲
------《草原》赏析
哈尔滨市马家沟小学 韩梅
《草原》记叙了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对蒙古草原美丽景色和草原人热情好客的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蒙古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更为深刻地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大家庭。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文章一开头就展示了这样一幅壮美秀丽的绿色画卷,草原空气清新,绿草漫地,牛羊成群,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在这样的风景里不仅人为之陶醉,牛羊也流连于其中,读到这里不禁令人心驰神往。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原本自相矛盾的两者,其实细细品读起来,就会发现不但不矛盾,反而更加形象地展现了草原景物的真实,突出了草原辽阔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看到草原美景的喜悦之情。“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又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形象。草原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突现草的色泽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极目远眺,草原又与长空相接,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老舍先生也不愧为语言大师,开头的几句话就描绘这样一番景象,读者也被带进了美景中。
接着第二段运用了拉近式的场景描写,并且分别运用视觉,听觉,感觉来渲染蒙古人民出场。动静结合的写法在此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前面是惊得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到,与后面蒙古人民热情的迎客之礼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蒙古人民的热情与真诚。
第三、四段重点描写欢乐的场面,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两族人们握手话家常,互相敬酒,载歌载舞,不像初次见面,倒像是老友重逢,象征着民族间的团结亲厚。
文末“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可谓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虽然仅仅是一天的草原之行,但蒙汉两族人民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之间彼此问候,互敬美酒,一起歌舞,如此种种丝毫不像陌生人,更像是老友重逢,这自然与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有关,但归根结底是民族一家亲的情谊将他们彼此连结一起,到了分别时刻彼此都不忍分别,可以想象可能有的已经互为知己。草原风光美不胜收:蓝天白云与一碧千里的草原互为映衬在斜阳中分外惹眼。这里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把不舍的离别情怀完美的表现出来。另外,这两句诗句还起到了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文章的主旨就是通过草原之行来表现蒙汉两族间的团结亲如一家的中心思想,作者用这两句诗作结深化了主题。
短短的百字文章,就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们彼此间的深情厚谊,老舍的简明扼要,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表达感情真挚的创作特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当之无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