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分享《金蛋与鹅》寓言带来的教育思维启示
(2010-06-11 16:33:01)
标签:
杂谈 |
《金蛋与鹅》讲了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农夫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企图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却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这则寓言是效能观念一个很好的例证。效能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也就是你希望获得的结果;一是“产能”即鹅,也就是你借以达到目标的资产或本领。
在我们生活中,权威式和纵容式的管教,基本心态都是偏重金蛋。父母只在乎孩子是否照着他们自己的意思行事,或能不能讨好子女。至于鹅,也就是孩子未来的责任感、纪律感以及自信心,似乎就无关紧要了。等到子女进入关键性的青春期,产生认同危机之后,过去与父母相处的经验——父母是否不带批判地倾听,是否真心地关怀等等——将决定父母能否与子女亲近、沟通,甚或影响子女的行为。
实例一,你要求女儿保持房间整洁,这是你希望得到的产出——金蛋。而你的女儿就是产能——那只鹅。如果她觉得你的要求并不过分,便会心甘情愿地整理自己的房间,无须旁人催促,因为她知道许下承诺就不应食言。这时她是一项可贵的资产,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但是如果你只问房间是否整洁,毫不顾及的感受。那么即使频频唠叨,甚至以威胁、吼叫迫她就范,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你忽略了鹅的需要与感受,它自然不会生金蛋了。
实例二,在女儿3岁生日的那一天,我一进门就发现气氛不太对劲。她站在客厅角落,手上紧紧抓着礼物,不让其他小朋友玩。面对在场的家长,我觉得分外尴尬,因为当时我正在大学教授人际关系。心想,应该趁此机会教导女儿礼让的观念,这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 于是我先用命令的方式:“宝贝,请把小朋友送的礼物分给大家一起玩,好不好?”“不!”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接着,我试图跟她讲道理:“你现在肯跟小朋友玩玩具,下一次你到他们家,他们也会把玩具让给你玩。” 结果她依然不肯。我觉得很窘,连3岁小孩都管教不好。迫不得已只好贿赂,我轻声对她说:“如果你肯让别的小朋友玩玩具,爸爸就给你一个特殊的奖品——一片口香糖。” 她大叫:“我不要口香糖。” 这时我也发火了,威胁道:“如果不让出玩具,你看我怎么处罚你!” 女儿哭道:“我不管,这些是我的玩具,我不要跟别人一起玩!” 最后我只好采取强迫手段,硬从她手上抢过一些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或许我的女儿需要先经历拥有的感觉,然后才会心甘情愿地付出。(事实上,如果不曾拥有,又如何付出?)身为父亲的我,情绪应该相当沉稳,知道她需要经历这个阶段。可是我当时担心其他家长的反应,其程度超过对孩子成长及亲子关系的重视。我只是直觉认定自己是对的,她不肯礼让就是错的。或许因为我不够成熟,才对女儿做了过高的要求。我缺乏耐心,又未能体谅幼小的心灵,一味期待她懂得礼让。最后只有借重父亲的权威,强迫她照吩咐做。如此一来反而凸显弱点,因为你必须倚重外力来达到目的。不但阻碍被迫顺从一方的成长,也妨碍其独立判断与自律能力的发展,对彼此的关系弊多于利。结果是畏惧心理取代合作态度,最后双方都流于专断而急于自保。更何况,你所借重的优势——不论是体型、力气、职位、权威、学历、社会地位、外表或是过去的成就——若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又该怎么办呢? 当年如果我更为成熟,就不会诉诸父亲的权威,而会以对礼让观念与儿童成长的了解,并基于爱护与教养子女的立场,让女儿自行决定要不要让出玩具。或许在讲理不成后,我可以带孩子们做个有趣的游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解除女儿心理上的压力。现在我已明白,一旦儿童体会了真正拥有的感觉,自然会乐于与他人分享。 教导孩子也要因时制宜。在关系紧张、气氛僵硬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是价值判断与否定。但私下相处融洽时,循循善诱,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