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怀疑派哲学家皮浪
(2011-06-14 16:49:33)
标签:
皮浪哲学文化 |
分类: 经典阅读 |
皮浪(Pyrrhon,前365或360年——前275或270年),古希腊爱利斯人。怀疑派哲学家。古希腊怀疑主义的奠基人,所以怀疑主义也常被称之为“皮浪主义”。原来是一个贫穷而默默无闻的画匠。相传一日,他面对一座山,在作画时陷入了沉思,:一座山从远处看,是紫的,从近处看是绿的。山其实不紫也不绿。由此,触发了他对事物的怀疑。
皮浪年轻时潜心研究过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很熟悉爱利亚学派和麦加拉学派的学说。曾参加亚历山大军队的远征,到过印度,同印度的裸形智者和波斯的僧侣有过交往。皮浪具有丰富的阅历。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见识过多种民族、多种信仰和多种生活方式。皮浪独特的生活方式极受人们尊敬,他的母邦曾经推选他做祭司长。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王菲力二世征服了希腊各邦,公元前334年,菲力二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开始远征,在12年时间内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不仅企图征服世界,而且企图用希腊文明来改造世界,将世界希腊化。所以史学家们把从亚历山大东征起到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罗马征服止这一时期称为希腊化时期。此后,欧洲政治的中心便转移到了罗马。由于社会动荡,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哲学家们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解决自然和社会的根本问题,而是集中在寻求个人幸福、寻找摆脱痛苦的途径上,于是伦理学就成了他们哲学体系的中心。围绕着个人幸福问题,当时出现了三个学派,一个是由伊壁鸠鲁创立的伊壁鸠鲁学派,一个是由塞浦路斯的芝诺创立的斯多亚学派,另一个就是由皮浪创立的怀疑主义学派。
皮浪认为由感觉和理性得来的知识都不可靠,要认识客观世界是不可能的,甚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也是可疑的。人既不能从自己的感觉也不能从自己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假的,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对任何一件事情都说,它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悬搁”的意思就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在感觉的范围内,除了心灵的平静之外,一切都无差别,一切都无实在性。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就是没有任何烦恼。
他认为,人的行为只是按照风俗习惯所作的约定,无所谓光荣不光荣,正当不正当,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美的或丑的,因此,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下来,因为人们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皮浪也说过:“没有任何事物是美的或丑的,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这都是相对于判断而言的。”这就是说,行为美与不美,正当与不正当,也没有客观标准,完全随个人的主观判断而定。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总是主观的,对事物的本性我们一无所知。我们永远不能说“那是如此”,而只能说“在我看来,那是如此”。既然得不到确定的知识,在思想上最好不作明确的肯定和否定,免得去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在行为上入乡随俗就行了,也免得因做了“不正当”的行为而自责。在他看来,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不要任何知识。他主张对一切都要无动于衷,不作任何反应,以免引起无谓的争论和烦恼。这样,就可以排除一切烦恼,求得灵魂的安宁。
怀疑主义并非自皮浪始。但皮浪把怀疑主义作了系统化,并把怀疑主义作为他哲学思想的主旋律。正因为皮浪是一位怀疑论者,所以他没有做过教师,更没有写过著作。因此历史上关于皮浪的记载非常少。他只是把他的思想传授给几位朋友。在这些朋友中,最有名的就是费利斯的蒂孟(公元前325年—前235年)。他是著名的讽刺诗的作者,作品有《讽刺诗》(3卷)、《影像》等,内容是贬抑一些哲学家和哲学,颂扬皮浪和他的学说。《讽刺诗》是以哲学家的一种荷马式交战开始的。他们都害一种病,叫“言语上的腹泻”,结果酿成“言语上的争战”。争战的结果是独断论溃不成军,皮浪成为胜利者。
不管是皮浪,还是蒂孟,都只是提出了一些怀疑论的思想,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证,还没有使怀疑论成为体系。他们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皮浪的一句话中。皮浪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便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皮浪并不是一个为怀疑而怀疑的怀疑论者。他对一切事物保持怀疑的态度,避免做出任何判断,是为了保持不动心状态,带来灵魂的安宁,追寻真正的幸福。而幸福的前提是要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皮浪提出:生活的目标是灵魂的安宁。
实际上,皮浪并不否认我们感觉到的各种事物的存在,只是认为人们在自然事物和伦理道德上都不能得到确定无疑的真理。他的主要根据就是感觉靠不住。皮浪看到古希腊哲学家在对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上派别林立、莫衷一是的状况,也注意到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由此得出怀疑论的结论,企图以不作判断避免纷争,求得心灵的宁静。虽然这个结论则是消极悲观的,但是他认识到探求知识的困难,是应该肯定的。
古希腊的富贵人外出时都是喜欢乘坐马车。有一次皮浪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大街上散步,朋友知道他是不可知论者,于是故意出题目刁难他。朋友说:“皮浪!前面跑过来来一辆马车,你说说看,到底客观上有没有马车,人能否正确认识马车的存在?”皮浪立即回答:“这个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因为我们人不可能正确认识外界事物,甚至不能说事物是否真的存在。”朋友马上反驳道:“既然你不承认马车的存在,你敢不敢躺在马车底下,让它从你身上轧过?”皮浪说:“敢!”说完,皮浪一个箭步冲到马车前,躺在地上。车夫见此情景立即拉住车闸,马车停了下来,皮浪安全无恙。
皮浪的生活方式与他的学说相一致。他从不逃避任何事物,不做任何预见,不让感官武断地断定什么,而是直面一切危险,无论是撞车、摔跤、被狗咬还是其他。他在任何时候都镇定自若,泰然安祥,即使人们在他演说时离开,他也会在没有听众的情况下把话讲完。不过有一次,一条恶狗扑向他,把他给吓着了。有人为此批评他,他回答说:要完全摆脱人的弱点并非易事,但是人们应当竭尽全力与现实抗争。如果可能的话,用行为抗争;不可能的话,则用言辞。皮浪的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尊敬,甚至还有不少人纷纷效仿。据说伊壁鸠鲁十分敬重皮浪的生活方式,不时向人们打听皮浪的情况。皮浪也深受母邦人民的尊敬,他们推选他为祭司长,并且由于他的缘故,他们投票赞成免征一切哲学家的税款。
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说,有一次,皮浪坐船在海上航行,突然遇到大风暴雨,船在风暴中颠簸,随时都可能倾覆,人们惊慌失措,有的痛苦流涕,有的向神灵乞祷,只有皮浪斜倚着船舷若无其事地轻声哼着乐曲。一个老者询问皮浪为什么如此镇定无畏,皮浪含笑指着船舱里一头正在安安静静吃食物的猪说:“你看,它是多么地平静,它何尝有半点恐惧?”
老者不解地说道:“它可是畜生啊!”皮浪仍然微笑着说:“是啊!它是畜生。可是,此时此刻它的表现不是比我们所谓的人还要冷静得多吗?聪明的人起码应该做到像它这样临危不惧,面对风浪毫不动心才对啊!”皮浪的话使老者点头拈须不语,周围的惊呼哭喊声渐渐平息下去。风暴过后,人们涌到皮浪身边,七嘴八舌说着赞扬的话,但皮浪却闭着眼睛充耳不闻,一会儿竟打起鼾来了。
怀疑主义一度得到广泛的传播自有其深层的道理。怀疑主义是独断主义的解毒剂:这个世界信仰如此之多,有些人自以为智珠在握,不正是最荒唐、最可怀疑的吗?怀疑主义是懒人的安慰剂:它证明了愚昧无知的人和有名的学者是一样的有智慧的。怀疑主义是动荡人生的解忧剂:为什么要忧虑未来呢?未来完全是无从捉摸的,你不妨享受目前。这也正是怀疑主义在希腊化时期大为流行的原因。像猪那样的风浪中无动于衷,这个故事富有哲理。猪之不惊,是因为它并不知道危险;哲学家不惊,是因为他知道惊无益于摆脱危险。在我们面对生活的风浪时,如果能有一点哲人的心态,也许会更加镇定自若,从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