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初探
摘要: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具有质朴美、蕴藉美、音乐美的特点。读着具有这样美感的文字,能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深入地掌握语义,进入由语言创造的美的世界,能够深切感染到文章中的感情内容,深刻领会人物性格、场景和意境等形象的意蕴。
关键词:语言特色 质朴美
蕴藉美 音乐美
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我们不难看出《课标》很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文知识的传授上面。文言知识是无可回避的,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其目的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对古代语言的感染能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项脊轩志》中的语言值得我们玩味。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一阁以记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絮谈。读罢,尤如品一杯淡淡的清茶,虽不如咖啡来得那么强烈,但却让人回味无限。这篇不足八百字的散文,为什么能产生极深至的感情,得力于作者对语言的推敲。明人王锡爵曾评:“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怆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嗟叹之,淫佚之,自不能已已。”(明.王锡爵《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质朴美、蕴藉美、音乐美。
一、质朴美
初读《项脊轩志》,让人感到一股野草的清香,好像看到一位郁郁不得志的雅士,向你诉说着他的“喜”,他的“悲”,而我们则必须悄悄地聆听,也用不着插话,也不需要提问,问了则趣味全失。作者不喜张扬,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质朴的语言,平寻经常地叙述,老诚实实的回忆,但质朴天然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是一幅有形有声的月色桂影图,二十个字,却传达出无尽的内容,在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初升,月光斜照,被我粉刷一新的墙面上,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轻风吹来,花影摇荡,叶子沙沙作响,令人心旷神怡。再如刻画老妪“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数语,老妪怀念“先妣”,忠心服侍小主人的神情无不毕现于读者眼前。写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少女也”是爱怜;“比去,以手阖门”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喃喃自语是期望。老祖母的神态、性格以及对孙子那种又是求全,又是疼爱,又是喜悦的复杂心理,通过质朴的语言,都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写妻子婚后来轩的旧事,从外家归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作甚阁子也?”平清淡淡的语言,却是情见乎辞,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挚感情。读着这样的语言,使人产生一种美感,即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实质是一种精神的愉悦。读者领悟到归有光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或许是“唐宋派”古文家所追求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境界。
二、蕴藉美
所谓蕴藉,就是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有内涵的文字,能给人以无尽的想像空间,从而使身心迅速进入审美状态,能设身处地体验作者的感情流动与之共振共感,对描写性的语言能很快地唤起形象感,并自觉地调动有关经验,构想形象画面和进行真切的品赏。如项脊轩的特点“尘泥渗漉,雨则下注”是写其破旧,“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是写其狭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是写其阴暗,寥寥数笔,一个旧、破、暗的项脊轩就呈现在读者眼前。这个“旧、破、暗”的小轩,别人也许不屑一顾,但是在归有光的心目中,它的意义却非同平常。生命中有些事物,因为你的经历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回忆的价值,如同一件平凡的用具,由于和你一同越过了一段长途,一起经过了岁月的触摸而增值。假如他们有灵气,亦与你一同悲欢爱恨过,所以它们便在你的心中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正如欧也妮·葛朗台爱花园中的石凳,艾马厩前的拱门,因为这里有过查里、母亲和父亲,有过自己过去的爱情、反抗、等待和现在宁静而悲哀的回忆。因此,《项脊轩志》名为写轩,目的却不在写轩,处处写轩,而处处不在轩,而在人。这里有作者的理想和心愿,是他的精神家园,这里留下过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娇妻的足迹,这里寄托着重振家业的殷切期待。情见乎辞,情溢于言语之外,读者深切感染到本文的感情内容,掌握语言的蕴藉美,能沉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或描写的形象世界,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是家庭的败落,作者的无奈;“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是对亡妻的思念。枇杷树本来是无思维感情的静物,但把他的种植时间与妻子的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义难忘。不直说人在思念,却只道树在生长。
三、音乐美
语言是人类大脑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它与思维紧密相连。它作为文章的艺术媒材,与绘画的颜料、音乐的乐音、跳舞的人体很不相同。在文章中,固然语音和字型是物质形态的东西,但是语音并不像音乐那样直接传达情感内容,假如说语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音乐美,那么也就能反应出“最内在的自我”,(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中译本,第332页)表达作者最强烈的情感。《项脊轩志》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叠字的应用上,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净,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耐劳。再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矗立用“亭亭”。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富有美感。短短一篇散文,作者为何多次运用叠字,单纯是为了状物绘景,显然难以令人信服。音乐表面上看来是对天然声响的描摹,如鸟鸣声、啼哭声等。对其中情感加以表现和渲染,但主要是表达情感。“随物以宛转”,“与心以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次用叠字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夸大了环境的幽静、安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夸大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泛起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的高高矗立,又使人想到人的亭亭玉立,在此,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触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综上所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语言特色具有质朴美,蕴藉美,音乐美的特点。读着具有这样美感的文字,能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深入地掌握语义,进入由语言创造的美的世界,能够深切感慨感染到文章中的感情内容,深刻领会人物性格、场景和意境等形象的意蕴。后七子王世贞,晚年熟悉到自己在复古理论上的偏差,对归有光曾抨击他为“妄庸臣子”漫不经心,并盛赞归有光的文章:“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趣,久而始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