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馥茗《教育的本质》
(2011-05-18 20:48:09)
标签:
教育的本质教育 |
分类: 经典阅读 |
《教育的本质》作者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贾馥茗女士,这本书是其集六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经验写成的,该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也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好,这都应该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追问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不仅是应该也是教育者必须去追问的问题。如果一位教师不能彻底的追问这个问题,即使是他非常的努力从事教学工作,也免不了贻误学生的前程,甚至是耽搁学生的生命的发展进程。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就是对于生命发展方向的认识。
作者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俯瞰东西方教育的差异。西方教育着重人生的改善,结果西方有了显著的物质文明,即所谓的科学进步与成绩。因为物质文明而便利了生活,是人最容易感觉的事实,因而是人艳羡文明生活,称道科学发明。另一方面,亦因为物质生活导人于奢侈、自私与贪婪,使人性不能发展。科学文明在改善生活的同时,更隐藏着威胁人生的危机。在物质生活之外,却缺少精神生活,因为不再追求真、善、美,使人不知如何辨别真伪,不知如何判断善恶,不知如何区分美丑。没有价值判断而使生活失去意义,应该是目前人们对生活感到迷惘与不满的主要原因。西方教育因注重适应,尤其注重生活的改善,物质文明虽有显著的进步,却缺乏文化精神中心,未曾把握人性发展与人格培养的主旨。我国儒家奠定了人性与人格教育的基础,因而忽略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已是公认的事实。而“人”的生活,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物质的,其二是精神的。没有物质,无从满足最基本的需要,生命便无法维持;没有精神,不能欣赏生活的情趣,生活便失去意义。……要欣赏生活,首先便要自知人的价值何在、人为何而生活、何种生活能予人以更高的意义。这一项认识和了解,不似数学公式之易于推断,不似化学方程式之易于结构,更不像烹调食物、按照食谱所说的分量和材料,便可如法炮制——而是要人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参悟,最后自行求得结论。作者认为,人道教育是以发展人性和培养生活能力为基础的,是基本而普遍的教育。从幼年开始诱导“爱”的情感出发应是发展人性的根本,由此而奠定一种“基本情感”的发展方向,这应是教育的第一步工作。
作者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个原则。教育的第一原则是设法引起主动学习的意向,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教育以培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原则之一是我居主动,视人如我,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无论自己的心情如何,在面对别人时,便要保持常态,不任性发作)。教育培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第二原则是培养主动控制情绪的习惯,时时照顾别人的感受。教育培养建立人与物之和谐关系的原则是鼓励“爱心”的发展,爱物、惜物并保护生物。教育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原则是开拓视野,具有远见,切勿以近利为务。教育培养人与切近环境关系的原则是减低私心自用,扩而至公,力求“自我”的开展。教育在基本上就是有价值指向的,故而第三个原则是使学习者养成正当的行为习惯,建立价值生命。教育的第四个原则是教育活动有本有末,本固则人道立;应变则人道日新。
目前,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但都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但也却如作者所言,更多的教师将“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为“理所当然”,忽略了“为什么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教育本来是为了使生命逐渐走向强大,但却造就了生命的越来越脆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人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情况的发生,造就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能力就业和适应社会的情况。教育者应该从生命进入教育开始就引导生命热爱学习,让新的生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感受到自己变得强大和有力量。作者不仅能够看到这一点,而且能够从国学当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实为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