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罗杰斯《学习的自由》
(2011-04-19 11:13:51)
标签:
人本主义罗杰斯教育 |
分类: 经典阅读 |
卡尔•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教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在后半生更是把主要精力放到研究教育和教学上。他不仅在众多场合讲述他的教育观点,而且身体力行,将其原则运用于实践中。1969年,他出版专著《学习的自由》,系统阐述其教育思想。该书在80年代再版,改名为《80年代学习的自由》。
罗杰斯把其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形成了他独特的教育目的观、学生观、教学观以及教师观。他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经验以促进自身变化,实现自我。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学习动机。这一动机与生俱来,如果没有受到压抑它会伴随人的一生。教育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使所有学生永远保持这种天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性,成为不倦的学习者。人天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性生存发展的条件是“自由”,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发现的自由,是能够对一切现存结论置疑的自由,是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的自由。
罗杰斯以学习活动对于学习者是否有意义来区分两类不同的学习。一种是所谓认知学习,它只是脑力活动,没有个人情感的投入。学习无意义音节是这种学习的极端例子。而他认为,传统学校课程中大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无关,这种学习与无意义音节学习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另一种是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只有这种对于学习者本人有意义的学习才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它影响“广泛而深远”,涉及“人的行为、态度,今后的行动方向甚至整个人格”。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促进这种学习。他强调,意义学习不取决于教师的学识、讲解、教学技巧、课程计划和教辅手段;正好相反,教师应该避免确定教学计划,避免规定阅读材料,而且除非学生要求,教师也不应该用考试手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因为这些做法都与意义学习相悖。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参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结果评价的决策。学生要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自由。同时,意义学习还必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对于他们个人的意义。罗杰斯批判传统教育不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中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不让他们承担责任。他指出:“让年轻人从小学会思考复杂的问题,认识到任何一个问题都有正反两面和学会选择自己的立场,是绝对必要的。……学会解决复杂的社会和科学问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必须让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是在那个(教育)阶梯上,接触与他们生存有关的真实问题,这样他们才会发现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罗杰斯认为实现意义学习的关键是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气氛。既然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他们所需要的是不受压抑,能让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得以自由舒展的土壤、阳光和空气。这些条件一旦具备,那颗求知的种子就会自主地发芽生长,而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营造这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教师不是专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气氛的关键是学习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基础是对学生的信任,即信任学生不仅有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罗杰斯无疑是近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他的著述已被翻译成10多种文字。他“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代表了在许多方面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新型教育模式。虽然今天的教育现实与罗杰斯理想的那样一个革命性的变革仍有相当距离,但他和其他人本主义教育家所倡导的许多观念都已深入人心,并已成为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教育领域的一些主流思想,如强调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都是必须尊重的独特个体;强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强调学生参与教育的决策过程,允许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自由;强调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要做学习的促进者,等等。这些观念已成为普遍认同的原则,影响着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
罗杰斯对于教育的贡献,正如他本人所指出的,不是发展了一套方法和技巧,而是提出了有关教育和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人本主义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这些原则所代表的信念和态度。教学的情景千差万别,从来就没有普遍适用于任何教学环境的万能的模式和方法。
虽然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目的、学习内容、评价学习效果过分理想主义,但罗杰斯“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思想对于改革传统教育显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能将罗杰斯有关教师和学生的观念真正变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育将会更富有人性和更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