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与传国玉玺应该是毫无关系的两块玉
(2022-04-25 12:32:34)
标签:
传说与考证的必要 |
关于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说。
先说一个大概的框架:相传楚国人卞和在荆山见过凤凰,因为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于是就将凤凰落脚的那块石头献给楚王,因无人识得内有真玉,三次进贡换来的是三次重刑,只好怀抱璞玉在荆山下痛哭,终于感动了楚王,叫工匠剖开璞玉外皮,得一块美玉,并制作成一块玉璧,为纪念卞和的忠诚,命名为和氏璧;后来又演化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传万代江山,将和氏璧雕成传国玉玺,直到北宋靖康之耻后,传国玉玺失传至今再无消息。
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这其中存在一个天大的瑕疵,忽悠了国人几千年!!!
笔者今日为其更正:不管卞和得到的璞玉是个啥形状,被做成了一块玉璧应该没错,不然,就没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了。但依据诸多历史记载,对玉壁的解释为“肉倍好”好的原意为孔,肉则为玉的实体,说的明白一点就是和氏璧中间是有孔的!!于是问题来了,古代是以苍壁礼天的,当时帝王用的礼器;考古中并没有发现特别大的玉壁,所以,要想用一块玉壁改制成一个传国玉玺,是绝对没有可能!!!传国玉玺中间不能有孔,因为不符合玉玺的制作逻辑。
即便假设这块和氏璧大得不得了,可以用其中几分之一制作成传国玉玺,历史上也应该另有记载,剩下的那些部分都做成了什么玉器?所以,得出的正确结论,传国玉玺不是用和氏璧改制的,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与和氏璧绝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一定是用其它的玉石雕刻的。
延伸下去,我们的珍贵文物中,既少了传国玉玺,也少了和氏璧。历史上的传说也就有了一个需要重新考证的必要了。
老百姓人微言轻,不过是给砖家们提个醒吧。
前一篇:关于批评和赞扬的探讨
后一篇:人生只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