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有深意

(2014-12-23 16:18:41)
标签:

财经

分类: 银行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有深意
文 /蔡恩泽


       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放开和规范银行卡清算市场,提高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这对于优化消费环境、培育竞争市场、应对WTO裁定都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优化消费环境
       支付清算是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支付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看,支付业务可以被划分为发起、清算、结算和接收环节。发起环节和接受环节直接与消费者相关;清算和结算环节属于后台处理。支付交易可以由收款人、付款人或者第三方发起。
       目前中国有20.72万亿元的零售总额,而在零售环节使用银行卡支付的还不到一半,有超过10万亿元的零售消费使用现金支付。而大量现金支付,造成社会成本浪费、交易成本高企及效率低下。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单一的银行卡清算系统下,安全风险难以避免。一旦出现问题,全社会银行卡支付系统就有瘫痪之虞,无法进行正常的支付清算。银联2006年那次系统故障至今让人心有余悸,当年4月20日10时56分至17时30分,中国银联系统突发故障,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纷纷出现无法跨行取款、POS机无法消费等情况。一时间,排队、抱怨让平日安闲的消费市场平添几分恐慌,甚至有消费者愤怒地拍打ATM机,而有的商家只能临时推出打折措施安抚顾客。据称,此次故障导致全球至少有34万家商户以及6万台ATM机受到影响,跨行业务、刷卡消费中断6小时左右。下午17时开始,银联网络才逐渐恢复正常。在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银行卡消费的今天,机器突然变痴呆了,不听使唤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如果发展多个银行卡清算网络,就可以相互备份,保障社会支付体系持续顺畅运行。
       而随着居民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支付需求的多元化,现有“一卡独大”的僵化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升级的需求。倘若更多竞争者参与到清算市场,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挑三拣四”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反过来又促进消费。 
       培育竞争市场
       银行卡清算市场垄断破冰,意味着银行方面在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独领风骚、一家通吃的格局行将被打破,第二家、第三家“银联”可能很快浮出水面,形成竞争之势。
       其实,在发达国家,银行卡市场早已市场化。以美国为例,30多年前有VISA(维萨)、万事达,再早之前有运通和大莱,几十年的相互竞争和博弈,残酷的市场丛林法则,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繁荣和技术进步。
       由于银联卡长期垄断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坊间颇有微词。据此,国家发改委4年前就着手对银行卡手续费进行调查,几经周折后,终于在2013年2月发布《关于优化和调整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的通知》,下调银行卡支付手续费。可是这种用行政手段调整服务费用的做法,只是垄断状况下的权宜之计,无法长期替代合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维护银联垄断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局面最终难以为继,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是唯一出路。一个严峻的事实是,依据银联现有的技术能力,包揽传统银行卡线下支付清算虽说雄心勃勃,但也勉为其难。发达国家达到200台/万人的POS机分布密度,中国仅有50台/万人,发达国家超过80%的商户拥有银行卡受理终端,而中国目前仅有20%的比例,独家经营的银联根本不能满足高度增长的社会需求。
       况且,当互联网金融大潮来袭,涉足移动第三方支付市场扫描二维码支付清算业务就显得力不从心,银联已经没有能力全面垄断银行卡(包括虚拟信用卡)清算市场。
       虽然目前线下收单只能由银联清算,但网上支付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由支付公司完成已经客观形成。也就是说,在银行卡收单方面,支付公司在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方面大多与银行直接发生关系,可以绕开银联,理论上已经具备自行与银行进行清算的条件。
       水到渠成,银行卡市场化的契机已经到来。因此,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让多家银行卡企业同台竞技,培育竞争市场,促进银行卡清算市场的繁荣昌盛。
       应对WTO裁定
      清算市场对外开放一波三折,过去几年中持续吸引外界的关注。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银联与VISA渠道之争的根源就在于VISA认为“中国银行卡清算渠道并不开放”,美国政府后来将这一问题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在此,不妨将VISA和银联的10年恩怨简单回放一下。早在银联成立之前,VISA即已抢滩中国市场。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境内第一张VISA人民币信用卡,彼时,中国银行卡业尚处于“朦胧时代”,押宝未来中国市场的VISA无形中担当起了“启蒙者”的角色。2002年3月,由80多家中国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了中国银联,随后银联加入VISA和万事达卡组织,成为两大支付巨头的收单机构。
       按“辈份”来说,VISA和银联是名副其实的师徒关系。银行卡业内流传甚广的是,当时VISA曾派出专家常驻银联,双方在外卡收单、芯片卡推行、国际认证等方面保持着紧密合作。同时带有银联、VISA标识的双币卡快速增长,恰似一个恩恩爱爱的蜜月期。
       不过,这段师徒情很快在利益驱动下瓦解。2003年开始,银联迅速搭建起全国性的转接清算网络,目光瞄向国际市场。在要求借用VISA和万事达的网络拓展国际市场遭拒后,银联以港澳地区为起点,自行铺设国际通道。同时,VISA谋求入股银联以共享转接网络奶酪的企图也同样遇阻,只能与银联合作发行双标识卡,在外界眼里,银联已与VISA平起平坐。
       师徒关系终于在2010年6月演变成赤裸裸的同行竞争关系,甚至大打出手,相互封杀对方的通道。
       事情闹到了WTO。按照WTO的裁定,中国应该在2015年8月29日前开放人民币转接清算市场,也即开放其他卡组织进入中国市场。此前就有专家建言,在支付清算市场尚未对外资完全开放之前,应鼓励中国建立多元化的竞争市场,依托本土化优势,占据地盘,将国内银行卡企业做大做强,以应对外资抢滩中国银行卡市场。如果不尽快放开市场,很可能VISA和万事达会挟其强势,长驱直入,将攫取银行卡清算市场这块蛋糕。
       实际上,外资进军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脚步已渐行渐近。2013年3月初,VISA宣布,其北京代表处已获得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批准,正式成为协会观察员。同时,万事达也获准成为协会观察员。此举意味着外资银行卡一只脚已经伸进中国市场。
       总而言之,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已是大势所趋。来自法国凯捷咨询公司和苏格兰皇家银行最新公布的《世界支付报告》称,实际上,中国很可能在未来五年里成为世界第一大非现金交易市场。而10月3日,英国FT中文网则预测,中国将引领世界银行卡革命。
        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承载着世界经济的希望,任重道远,更要有所作为。

(《金融经济》2014年第1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