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看“市场归市场”如何“且行且平衡”

(2014-05-14 10:39:53)
标签:

证券

市场归还市场

财经

分类: 证券

试看“市场归市场”如何“且行且平衡”
文/黄湘源


       李小加和肖钢最近就注册制改革的一场同台论道,传递出很多有意思的政策思路信息,引人关注。
  李小加何许人也?他以市场人士的身份晋身为香港交易所总裁,在许多重大市场问题上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不久前,在阿里巴巴申请赴港上市时,针对香港交易所是否应该为了满足阿里巴巴集团提出的保留创始人及高管对董事会组成的控制权这一要求而放宽一直以来对所有股东一视同仁的承诺,李小加发表了一篇长达两千字的博客,将利弊是非摊到桌面上来与公众一起讨论,最终坚持了公众利益永远第一的原则立场。证监会这次研讨注册制改革的学习会,邀请李小加来介绍香港市场制度并探讨改革问题,这事本身或就不无深意。
  作为一位曾任职美林证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总裁的内地人士,李小加对IPO有其自己的独特理解。他认为,IPO并无天然特殊性,供需平衡是市场平衡基础,供需失衡是一切失衡根源,打破恶性循环必然带来短期阵痛。同时,他指出,与美国、香港市场相比,内地散户多、机构投资者占比小,证券总市值占GDP比重不高,与银行、保险业务差距过大,使监管者难以摆脱“管定价”、“控结构”和“分蛋糕”的窘境。其对内地股市了解之深,显非一般的泛泛之论可比,由此而可见一斑。李小加指出:注册制把市场归还市场,让市场正常供需关系决定市场博弈与利益分配,是改变IPO生态、带来市场重生与崛起重要的手段。在这里,李小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地阐述了注册制的真谛。
  对于李小加的阐述,据媒体报道,肖钢表示,注册制的做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完全一致,但其提及的一些观点值得深入研究,如IPO市场供需平衡问题、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趋势问题等。换言之,尽管肖钢心目中的中国式注册制也许未必会是一步到位的“把市场归还市场”,但李小加所说的“供需平衡是市场平衡基础”的道理,显然深深地打动了肖钢的心。
  注册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不仅因为在顶层设计的层面上,对于注册制改革的具体方案,“证监会还在研究中”,更重要的是,正在修改过程中的《证券法》,据参与修法的有关专家透露,如果也不过就是加上“在市场条件成熟时,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表述,为注册制改革留下伏笔而已,那么,真的很难想象,这种“且行且研究”或“且研究且行”的注册制改革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将瞎搞进行到底的过程。
  不是吗?本次重启IPO开始时新股发行改革方案中所提出的“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在发行前必须就如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则回购所发行新股和所转让的原限售股份的承诺,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作出同类的相应承诺”的规定,不是也曾经让人误以为在《证券法》有关欺诈退市和失诺赔偿的法律规定尚未到位的条件下,强有力的监管也可以单边给投资者权益维护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吗?现在看来,我们大家未免都有点失之于过于的天真。IPO开闸以来的新股不算多,而业绩预期说变脸就变脸者却比比皆是。如果听任这些变脸者轻飘飘地说一声道歉就算了事,岂不说明无论是因人而异还是因事而异抑或因时而异的行政监管,跟铁面无私的法律保障毕竟不可同日而语。
  注册制远水不解近渴,将IPO市场供需平衡问题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是不难理解的。这里面,既有大的方面需要解决的平衡问题,也有小的方面需要微调的平衡。诸如满足市场多层次多方面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回报投资者的平衡,网下配售和网上申购的平衡,交易所首发新股家数的均衡安排,提高市场承接新股能力和活跃市场交易的平衡,等等,说到底,与其说是单纯行政调控环节的供需平衡问题,不如说是市场博弈与利益分配问题。
  以往和当前新股发行改革的实践无不说明,行政权力对市场博弈和利益分配参与越多,介入越深,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就越多。往往一个失衡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另一种新的失衡就又冒出了头。有时新的失衡与旧的失衡互为交织,交相辉映,其风头大有超越原有的失衡之势。这充分说明,在市场供需平衡问题上过多地依赖行政性的调控力,不啻饮鸩止渴。以老股转让为例,“推动老股东转让股票,增加单只新股在上市首日的供应量”的初衷,本在于“把减持行为与发行价挂钩,限制发行人定高价”,殊不料一开始就事与愿违,为利益相关方联手操纵发行定价一边疯狂圈钱一边大肆减持套现大开了方便之门。对老股转让数量限定为“不得超过自愿设定12个月及以上限售期的投资者获得配售股份的数量”,是不是可以称之为一个“很到位的补丁”?在市场人士看来,也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这个补丁表面上似乎堵死了老股大比例转让套现的空间,实际上,如果还另外存在私下的补偿交易,或者是假认购真代持,就依然还可能会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往往只差一步。有时,快半步可以叫创新,快一步则反而有可能成为犯罪,就是因为在这半步一步之差中,有一篇市场博弈与利益分配的大文章。IPO早发晚发,快发慢发,虽然都是一个“发”字,如果对于一方来说是发财,则对另一方就有可能成为灾难。
  无可否认,管理层在IPO供需平衡的调节上动了不少的脑筋,但有些所谓的改革措施或创新究竟是好脑筋还是坏脑筋,则还需要通过市场的实践来加以检验。在注册制改革整体方案尚在研究之中,尤其是《证券法》修法尚未到位,也即当前整体市场还未真正具备公平交易之市场基础的条件下,即使有些长远而言或有可能利好市场的改革与创新,若过早推出,也有可能成为只是为少数人所用的利好提前量,或固化既得利益的凝固剂。也就是说,意在平衡的行政调控之所以有时候反而会失之于失衡,并不是因为好心无好报,而只是因为这种过于崇尚行政意志的行政调控所反映的有些并不是市场的意志,反而更多的有可能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倾向或利益主张。
  “市场归还市场”,并不是说新股发行不要审核,不要平衡,不要监管,而是说让市场正常供需关系决定市场博弈与利益分配。诚如李小加所说,“注册制将对现有市场逻辑和利益格局形成冲击,所带来的阵痛不可避免和低估。”?在走向注册制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行政审核制以市场的名义将“管定价”、“控结构”和“分蛋糕”冒充为供需平衡的需要,并防止以市场博弈的名义将市场既得利益格局的加厚或固化冒充为改革和创新,这不仅并不容易,可以说,根本就很不容易。

(《金融经济》2014年第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