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怪客汪涵的“独乐乐”
(2013-01-07 11:08:05)
标签:
金融经济赝品观众书香高龄财经 |
分类: 收藏 |
收藏怪客汪涵的“独乐乐”
王
六只小绿碗,学费不堪回首
说起汪涵的收藏之路,得从清水塘开始。清水塘这条街是长沙出名的“鬼市”。每到周末,清晨四五点的时候,就聚集了从各地来卖古玩字画、旧书杂货的小商贩,特别热闹。有一次,在清水塘的一个小摊位上,汪涵看上了一只绿色小瓷碗,颜色特别漂亮,暗刻花纹。商贩见他感兴趣,口若悬河地一番吹嘘,汪涵越看越喜欢,觉得价钱也合适便买下了。隔了一周,他再到清水塘,结果又发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咦,怎么还有一个?商贩说,您运气太好了,这碗原是一对,老太太精明,上次我去收货只拿出一只,这次才把另一只拿出来。汪涵一听,美滋滋的,这下还配上对了。
可隔了一星期,啊,又出现了两只小绿碗!汪涵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对方回答得很在理:“涵哥,对不住您,这老太太贼精了,是四个一套。”
汪涵心里一琢磨,每次都能看到,没准也是缘分,别下次再出现绿色小盘子就行。接下来再去清水塘,汪涵的心里有点紧张了,他特别怕在茫茫晨色中看到闪着小绿光的碗。他对朋友说:“那玩意不是狼,但是比狼眼睛还让人觉得直打寒战。”果不其然,再去,嗖嗖,两道小绿光又出现了。汪涵郁闷啊,“哎呀,你这又是什么情况?”对方也特诚恳,“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四个怎么能是一套呢,是六个,六六大顺,这才是一套,不可能再有了。”直到现在,那六只小绿碗还齐刷刷地在汪涵家里摆一排,没舍得扔。
小绿碗让汪涵在鬼市出名了,只要他一出现,大家便手机短信奔走相告:“汪涵来了,真东西快收起来,假的都拿上来,价格赶快换。”被古董完全迷了心窍的汪涵,硬是没看穿那些人拙劣的演技,反而将瓷板、花瓶,还有那时候特别流行的雕花木片、窗棂、大门板都弄回不少。长进之后,那些所谓的民国坛子、罐子,都放家里做小垃圾桶了。
交了这些入门学费后,汪涵开始正经八百地研究起收藏经。为了提高眼力,他经常跑到博物馆去看一些标准器,经过努力还成了湖南博物馆第一批高端会员。馆里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拿出一些文物真品,让他们这些会员有机会分辨真伪。另外,他们还有机会进入考古现场,观察出土文物的具体状况。经过这些有效途径的锻炼,汪涵对古玩真伪的分辨能力越来越强。后来,他认识了画家李凤龙、收藏家谭国斌这些朋友,他突然有了种找到组织的感觉,进了收藏正规军。
贪痴避满怀,玩物不伤身
2005年,汪涵开始接触字画,第一件真正意义的藏品,当属2006年前后在香港拍得的一幅“入于真实境,照以智慧光”的弘一法师的对联,对联很小,如今就挂在他家里,每每看到,总会让他的人生多一番领悟。后来他的藏品不断丰富,包罗万象,最早可追溯到明清,如陈豫钟等人的手札就是清代西泠八家的作品。
经人介绍认识了画家李凤龙后,汪涵对古印收藏的情趣也日益高涨。李凤龙是画家,喜好篆刻,有古印情结。因为高中那会儿,汪涵也学过篆刻,看到李凤龙收藏的印之后,感到很是亲切,他就迷上了古铜印,只要哪儿有这方面消息,他都会飞奔而去。这一上道,反倒还弄出了点名堂。汪涵的古印收藏极为丰富,官印私印皆有,至少也有两三百方了,其中不乏极少见的精品。连李凤龙都如此评点:汪涵的古印收藏在全国范围内来看,算得上是一个人物了。在这众多的铜印当中,最让汪涵觉得骄傲的是一枚“龙门山柎”。这方印汪涵是按私印买的,因为官印要比私印贵很多。拿到印之后,汪涵就在琢磨,如果是私印,他的主人就是姓龙,叫门山柎,显然不太可能。如果是姓龙门,叫山柎,是否有可能呢?他就找来清代张澍写的《姓氏寻源》查阅,发现确实没有龙门这个姓氏记载,这方印至少是填补了空白,他顿觉一阵欣喜。但他的“追查”并没有到此为止,如果确有龙门这个姓,那它又该来自哪里?在这份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又找来许多资料考证,最后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考出了根源。原来“山柎”是汉景帝孙子的名字,因为给皇帝供献黄金的成色不足,即现在所说的偷工减料,被谪到龙门一带,去王为侯,然后他就以龙门为郡望,“龙门山柎”便是由此而来。这方印,既可以说是刘山柎的私印,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官印。这次汪涵可是捡了个大便宜,出手此印的卖家也着实后悔了一把。
要说起来,古铜印收藏偏冷,不合当今时宜,但在汪涵眼中,那一颗颗铜印,其实是心中沉静的砝码,让他在纷杂的舞台上得以安宁。经历了几年收藏路上的摸爬滚打之后,汪涵的收藏更显老到了。只是如今他已很少去古玩市场淘货,更多的是在春秋两季奔忙于北京、杭州、香港的拍卖行。而且他也学精明了,每到拍卖季,国内的拍卖行会给他发来画册,他会把看中想要的东西那页折起来,先悄悄跑去看预展,同时请专家掌掌眼。等专家点头认可,他才出手。其实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潜伏”。
你想,汪涵这张脸全国人民都认识啊,一看他来,肯定会哄抬物价,原本十万就能搞定的东西,非得叫价十五万。所以每年的拍卖会,汪涵从不在现场露脸。只在固定的酒店订下一个房间,用电话“遥控指挥”。如果工作忙走不开,他就会委托朋友去看,遇上比较好的拍品,朋友发图片给他。很少上网的汪涵在家通过手机看图片。
但这样的工作方式难免会出现疏漏。现今拍场上的赝品屡见不鲜,汪涵就遇到过。那是在香港的拍卖会上,汪涵委托朋友拍下了一幅方力钧的油画。等拿回来后,他请几位认识的专家来掌眼。几个专家分成了两派,有人说这画是真品,有人说是伪作。汪涵也糊涂了,这画拍得有点冒险了。但他很快安慰自己,既然玩这个就得伤得起啊,即便画是假的也权当买个教训,因为这伤了和气再气坏身体,那太不值了。
人生如收藏,享受“独乐乐”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汪涵觉得这家里也放不下了,得给这些宝贝们找更合适的安身之所才行。于是,2011年7月,汪涵在长沙市某大厦的24楼开了一家“培荣书屋”。多年来他从各地搜罗来的文化、历史、艺术的书籍有了安身之所,而且那些古铜印、小瓷碗、名画也都拥有了一方宝地。
从拍卖会买来的古代篆刻大师的手札,既有早年购得的清代书法家陈鹏年的作品,也有已故国学大家、诗人、书法家豫逸夫先生和八十多岁高龄的湖南当代书法家、收藏家练肖河特意写给他的墨宝。自从开了这家书屋,汪涵也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了栖息之所。只要闲来无事,他就会跑到书屋里看书。拿个小蒲团,挑选自己最想读的两三本书,然后洗手,点一根檀香,放一段古琴曲,泡一杯好茶。通常,还会在一旁放上纸笔,每有心得便随手记录下来。在朋友圈里,汪涵被称为老古董,因为他很少上网不会打字,也不开微博,过的是老人家的生活,喜欢呆着,喜欢看书,喜欢收点老物件。
对朋友们的评价,汪涵自有一番道理,他说现在网络、通信这么发达,出了个什么事大家就众乐乐。微博恨不得把自己的隐私全都告诉公众,全都是一个“众乐乐”的社会,“独乐乐”的机会反倒少了。每当站在舞台对着亿万观众滔滔不绝之后,汪涵就迫不及待地到书屋去享受“独乐乐”的感觉。可以说,汪涵人虽在主持界和娱乐圈,心却沉浸在书香藏品里,这也是他在工作和生活间寻求释放与平衡的方式。潜心收藏了这么多年,汪涵的藏品遍及字画、烟草、红酒、钢笔、紫砂壶、茶叶等领域,最贵的藏品是一张黄宾虹先生的画,价值上百万。经验丰富的他将收藏分为了七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放眼望之,满眼都是真货;第二阶段是掌握一点知识之后是满眼都是假货;第三个阶段是真伪莫辩;第四阶段是贪痴满怀,满眼都是诱惑;第五个阶段是心生欢喜,不言对错,我高兴就可以;第六个阶段是烟云转逝,看一下就够了;最后一个阶段叫万物皆空,一笑而过。汪涵说他现在正处在第四个阶段,“差不多一只脚已经踏到第五个了。”
(《金融经济》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