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伟业:文化是养出来的

(2014-06-26 09:58:48)
标签:

卢伟业

承香堂

西湖梦寻

文化

分类: 主打话题

(本文刊于《新西湖》2014年5月刊,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卢伟业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观点——让商人来养文化。这个“养”字妙得很。道家的至高理念便是“无为而治”,他认为,对文化的发展也应该是“无为而治”。“文化不是靠打造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文/汤葛月人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如庐是一隅佳地。只要一踏进山门,沿着石级往上一走,就会有一种惊喜之感。这间民国老宅,与西湖仅一墙之隔,墙外,人群熙攘,墙内,山林寂静。承香堂的堂主卢伟业租下这个房子之后,把它改造成了以香会友的场所。

   

    初夏时节,院内的梅子熟了,卢伟业正计划摘一些下来,包装得精致些,送给朋友们。此时的香室里静极了,入耳的只有李祥霆曾在此即兴演奏的古琴之声,空灵苍远、浑厚恬静,能在这青山雅阁中,听曲攀谈,可谓是一件快意之事。

 

    事情要从不久前的“西湖梦寻”说起,这也是我们拜访的初衷。这个由承香堂在立夏后两日主办的文化雅集,吸引了来自两岸三地及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书画界、音乐界、宗教界、摄影界、文学界、媒体界、香道界、茶道界的两百余位朋友,活动将书画、音乐、吟唱、戏曲、香道、插花、赏古等传统生活艺术融于自然山水,再现了古人“文会图”的盛景。

 

    对于卢伟业而言,组织雅集并不陌生。自承香堂成立之起,就多次举办了如庐雅集、游园雅集、中秋雅集等文化活动,只是这一次,最为精彩和全面。午后两点,三十叶扁舟从平湖秋月出发,如水墨画般在西湖上慢慢铺陈开来。船撸慢摇之上,抱朴真香、老山檀香、惠安水沉香及活动特制的“西湖梦寻”香气袅袅,茶席之上,依次配以冲泡的四道香茶——明前西湖龙井绿茶、明前西湖龙井红茶、岩茶、普洱茶,茶人共品。览过白堤和断桥之后,船折返驶向雅集的主场湖心亭。众多文化大家,先取沉香品鉴,后取湖水作画,共赏一派盛景。

 

    打板三响,宾客陆续登船。当船进入西里湖之后,湖面渐渐平静下来,飘在西湖上,品着香茶,远处雷峰夕照,耳畔南屏晚钟,恍如梦境。恍惚之中,船从西里湖穿过卧龙桥驶入上香水道,幽幽水道上木桥边。水道婉转,木桥下穿行,当船伴着夕阳摇入茅家埠湖面后,豁然开朗,犹如进入另一方天地。此处的湖面小了许多,青山簇拥,水鸟起落。卢伟业感慨道:“西湖的最美,那就是夕阳下湖山静逸之美”。

 

    此刻,从水面上飘来一线笛声,只见从不远处,飘来一叶轻舟,原来是江南笛王杜如松演奏他用了二十年时间专门为西湖创作的“渔笛清幽”曲。曲罢,印能法师以弘一法师的扮相出场,在船头吟唱《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在“他自在那”的情境里,船慢慢地驶远了。宾客们都沉浸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西湖是一首被无数次书写的诗歌,遥想宋代东坡词中之西湖风流,明代张岱笔下的西湖雅韵,乾隆年间关槐、董邦达画中之西湖古意,很多人心绪涟漪,不由自主地眼眶湿润。从日本京都大德寺专程赶来参加活动的国外友人对卢伟业说:“你们准备的香巾,每人一块太少了。”站在此一刻中,人世的凡思被悄然超越,香的绵长空寂,蕴着一份珍贵的解脱。

 

    “西湖梦寻”的缘起于一幅日本画——220年前(一七九四年五月七日),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画家円山应举所绘的“西湖图”,是画家垂暮之年特令人从西湖水取水而作,画面上,尽是北山街眺望西湖、白堤、断桥的景致,又具宋元之意。

 

    画是卢伟业在日本的一家古董店求得的。主人听说他从杭州远道而来,专门去库房神秘地取出了这幅画,作者题跋里的“取西湖水画西湖”一举让卢伟业深感其中不可思议的渊源。后来,机缘巧合下,他参观了在日本举行的円山应举画展,仔细研究后发现,年轻时画家的画风更注重精彩和写实,而到了晚年,则趋于萧淡,而当时在古董店看见的“西湖图”正是应了晚年的性情。他当即决定再次飞到日本求画,脑海里也有了“西湖梦寻”最初的想法。

 

    很快,卢伟业将想法告诉了团队,并一拍即合。事实上,承香堂有两个团队,一个是务虚团队,一个是务实执行团队。而这个务虚团队,正是如庐的诸多好友们,他们也是承香堂的高级顾问,涵盖了儒、释、道、音乐、绘画、书法、古建等多种行业。卢伟业给出的解释是:“一个人的见识毕竟是有限的,多一个人就多一份智慧,如果有这么多人加在一起,那么你就是千手千眼观音。”

 

    沉香堂的经营之道跟一般的企业不一样。卢伟业开的第一个店是不营业的,他说“我们实际上是卖感觉的。”在他看来,香一种太美妙的媒介。“拜佛的时候要焚香,我们始终相信,心愿是可以通过点燃后的香传递给神灵的,这时候香就不是物质了,它成了一种精神,在那个时空中,我们对着一炷香,只和自己的内心沟通,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解放。”他将各路精英聚集起来,慢慢地培养并推广香文化。

 

    卢伟业为人谦虚,这些年,他一直边学边做,有三位高人曾给他指点迷津,让卢伟业至今受益匪浅。第一位是灵隐寺的方丈释光泉法师,他说,看破、放下、自在,大无即大有,这个状态恰恰是非常大的一个商机;第二位是台湾文化人林怀谷,他说,顺者成人,逆者成仙,意思是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先做文化,再做经营;第三位是某文化公司的老总何作如,他说,高位切入,起点的高低决定了成长的规模。这三位高人,有佛有道,也有具体的商业战略,作为承香堂务虚团队中的高参,让卢伟业的“文而化之”有了更为具体的内容。

 

    近年来,承香堂大致做了这样几件事情:推出了原创音乐剧《断桥》、做和香有关的西湖文化雅集、举办书法、茶道、花道等各种培训活动、传播和交流香道文化,这些事情看上去都是文化事件,似乎与商业毫不相关。事实不然,卢伟业将其称之为“文而化之”:“‘文’是文化手段,‘化’就是借助各种文化传播方式,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生产力,‘之’即文化的内容。”基于此,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观点——让商人来养文化。

 

    这个“养”字妙得很。道家的至高理念便是“无为而治”,卢伟业认为,对“文化”的发展也应该是“无为而治”。“文化不是靠打造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政府应该提供好的土壤、雨水、阳光,而不是‘有为而治’地打造出一个像雕塑一样空洞的‘文化’,多扶植一些文化企业,把一些好的方法方式在商人间推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商人成为养育、发展文化而赚钱的人,在当下的经济社会中让创造财富成为文化发展的源动力才是最有效的。”而这正是卢伟业和承香堂的愿景所在。

 

卢伟业:文化是养出来的

卢伟业:文化是养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图说西湖梦寻
后一篇:玩儿海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