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辉:建筑与自然“共呼吸”

标签:
汉字听写大会吕晓辉裸心谷西坡文化 |
分类: 主打话题 |
文/Text_韩佳佳
莫干山镇黄郛西路48号,吕晓辉设计工作室所在之地。
独门独院,院前小溪潺潺绕屋而过,红砖土瓦的老屋外观稍显陈旧,在一片绿树清水间颇有些遗世独立的味道。
2009年,吕晓辉偶然在莫干山脚下发现了这间杂草重生、破旧不堪的老屋,这里原来是一处图书馆,由时任民国政府外交部长的黄郛为莫干山小学所建,他将老屋租下,改造成为工作室,房子保留了建筑外立面的完整,只在室内用木板分割作了重新改造,他在博客中将此称为“我设计的新的尝试”——改造老屋,为建筑寻求更多可能性。
人物简介:吕晓辉,设计师,早年从事绘画,2005年后开始生态居住环境设计,成为职业设计师。2007年起,与设计师叶凯欣合作完成位于浙江莫干山脚下自然保护区的裸心|谷、裸叶养生水疗中心及裸心小馆的设计项目,同时主持参与了三九坞乡村民宿、西坡29、隐居莫干等一系列德清乡间度假屋的建筑设计。2011年,在莫干山镇设立“吕晓辉设计工作室”,致力于设计与环境的研究与推动。
建筑要跟自然融合
吕晓辉信仰自然,认定凡是建筑设计的东西都必跟自然有关,“保护、延续传统自然村落文化”是他改造农居的最根本诉求。
他最早接触老屋改造项目是在2007年。
这一年,南非人高天成在莫干山镇劳岭村深处一个只有18户人家的“三九坞”租下八栋闲置的老式泥坯房,决定改建为可以接待客人的度假小屋——裸心乡,而吕晓辉是设计成员之一。整个设计讲究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他们保持了泥坯房原来的风格和材质,并在装修中大量运用旧家具,比如拆房剩下的雕花木梁、石墩、马槽,绝不破坏自然的东西。
转行前,吕晓辉是职业画家,曾经跟随一个美国商人收购中国老式家具,给对方画图纸。他发现老式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多学问,设计得非常合理。拿太师椅为例,结构复杂,但卸开来一颗钉子都没有,木头拆掉后还可以拿到别的地方用,这让他颇为着迷,也开始留意到那些用泥土、石头、木头、砖建造起来的乡村建筑,“很多夯土泥墙,当它倒塌了,没人住,又开始长草,又开始种菜了。”这段经历不禁让他重新开始审视失落的自然乡村文化,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最永恒的设计就像农民造出来的一些东西,确实很好用,超出你设计师的想象。”
老房子是不是一定要拆建?乡土味的东西就没有一点价值?在吕晓辉看来,恰恰是这些被人遗弃的老房子代表了独具中国传统色彩的乡村建筑文化,它们跟自然的关系远远要比现代的钢筋混泥土建筑来得和谐、永生。“中国为什么这么多雾霾天气?跟建筑有关!全世界40%的水泥是中国用掉的,房子拆掉后全部变成了粉末。”他举了个例子:天津体育场,花了2个多亿建造而成,过了10年就要全部拆掉,在建造和拆除的过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垃圾。反观我们祖先做的建筑,完全没有违背自然,它从零开始,等到“末年”崩塌,转了一圈又回到零,是个非常好的循环。
“改造房75%是可循环的,内部装修材料大多是旧的,这是别的建筑设计类很难做到的。”裸心乡之后,吕晓辉受莫干山镇当地村民邀请,又陆续设计了三九坞乡村民宿、西坡度假村、隐居莫干等一系列德清乡间度假屋,全部采用当地的旧木、竹子、山石、夯土、旧砖、毛草等可循环可持续的建筑材料进行改造,对室内空间进行自然通风和保暖设计,没空调,没煤气,夏天用电扇,冬天用壁炉。
这种不破坏原有建筑外观的改造型乡村度假小屋被吕晓辉称为“超五星”,他的解释是,星级酒店所有的空间都是公用的,从公用区域跨到私用的房间,不会有诸如院子、客厅这样的过渡空间,但改造类的乡村老屋不同,它通常私密性非常好,有很大的院子,独立的客厅,视野开阔的露台,加上创意十足的配饰,柔软的床垫,绿色无污染的食材……,“这些其实已经超过了五星级,也许比豪华比不上,但从人内心的享受来说绝对是超值的。”
提及度假小屋的未来,吕晓辉信心十足:“上升空间很大的产业。”
设计跟经营要一脉相承
建筑设计过程中最看重什么?吕晓辉选择建筑的艺术性和商业价值,他不认为设计是一种独立的活动,成熟的作品要兼容建筑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对设计师来说,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始终是最重要的;对投资方来说,当然是商业回报率越高越好。”吕晓辉说,作为设计师,最关键的就是权衡好两者。“给你一大把钱,对设计师来说,这肯定是很好的一个商业价值,但要不要去做这个项目,首先得看做的意义性有多大,艺术性还是要有的。”在他看来,钱不是买到设计唯一标准,如果客户在设计期间任意修改他的作品,他会直接终止合作,“当然,如果说建筑设计师做出来的作品都是倒闭的,那再有艺术性也没用。”
他有一个特别的惯例:和甲方合作前会先让对方回答20个问题,第一轮十个,第二轮十个。“一般前十个问题很好回答”,比如你的年龄多大?以前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什么会去投资这个行业?投资方有多少人?预期的回报率是多少?预期的客房价格是多少?你的管理方是谁?喜欢我设计的哪些东西?为什么会找我?此述种种了解后,他再给抛出更细致的:大概计划投多少钱?风险抗衡是多少?管理模式是什么样的?“基本两轮问答下来,十个里面筛选出一个就不错了。”
吕晓辉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别一些业主。在莫干山乡村度假小屋火了之后,很多人找他做类似的设计,有的人原因很简单:“口袋有些钱,就想去投这个事,反正不会赔钱。”事实是,这个行业同样有风险,“可能再过两三年很多人都起来了,服务也比你好,装修也比你好,管理理念也比你优越,那时候就会有压力。”
在他看来,好的业主有两种。一种是本身非常懂设计,双方彼此理解,理念相同;一种是什么都不懂,只管确定投资回报率,期间绝不干涉设计师。他谈到自己做过的两个代表性项目:裸心谷和西坡。裸心理念的生活方式是坦开心扉,拥抱自然,回归本质,跟他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业主从不要求审阅吕晓辉的图稿,他相信吕晓辉的设计肯定跟自己的方向一致。而西坡的业主则属于第二类,“西坡29完全是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设计的。”
西坡29地势很高,用卵石砌成的地基离地面约有5米,整栋房子连同院子一起要在爬上近30级台阶后才会展露眼前,整个酒店居高临下,私密性极好。足足200平米的院子里除了常见的藤椅外,还设有吧台、篝火晚会区和一个小型戏水池,屋内随意摆放着一些旧东西,如古董太师椅、老书刊、老式的收音机等等。“在设计上营造出一种松散、自由的感觉。”
业主钱继良告诉我们,最初找到吕晓辉是因为喜欢他的设计,西坡29原本打算用来接待私人朋友,没想到会变得这么风生水起,“携程网民宿排名第一,周末预定已在8月以后,2015年也有零星在订。”根据吕晓辉的设计理念,西坡29从运营到管理走的都是环保、有机、自然的路子,食材由山区的有机农场提供,服务上采取一对一的管家模式,只要客人有需求,管家团队都会帮你搞定。他们曾为客人筹划过一场求婚,“用的不是玫瑰或百合,是山里的一捧野花。场面非常浪漫。”钱继良说西坡希望营造出一种家的感觉,让客人来到西坡就像回家,没有那么多的拘束。“业主与设计师的理念要贯通、一致,甲方要执行、领悟。”他如此总结道。
作为一名设计师,吕晓辉比较幸运,遇见的客户大多能够理解并认同他的理念。他把与甲方的沟通比作打乒乓球,“打过来打过去,对吗?好,开始;不对,那有问题,再磨合。”
与客户意见相左时,他喜欢拿事实说话:“我现在的设计都在盈利,而且评价非常好,所以请听我的。”
吕晓辉相信建筑是有灵魂的,当你第一次面对它的时候,它会给你一种觉知。
设计就像找女朋友,需要你去跟房子对话。在设计过程中,他会静静坐在房子里感受,哪里是优势,哪里是劣势,想清楚了才开始画图。为裸心谷设计“裸叶”水疗中心时,吕晓辉喜欢坐在中心所在的山谷里想象这个地方未来的样子,“和水有关,和自然有关,很环保,很安静,如镶嵌在自然里,不会被人轻易去发现。”他想到了落叶,飘落在地上自然地重叠覆盖在一起,里面却蕴藏着另一个漂亮的世界,蚂蚁或昆虫在下面生活,就像阿凡达电影中不经意被人发现的天堂般的景象,“所以,‘裸叶’水疗中心整体看来就像自然飘落的叶子隐匿在山间,屋顶则似一片落叶覆盖在自然中,一走进又是另一个世界。”
他认为,设计是没有声音的语言,传达出一些意识。表面上看,建筑是一个形体化的东西,给人一种视觉印象,“很美或很丑”,但从本质上来说,建筑与人的关系就像文化跟场所,它给人提供活动的空间,是文化的载体,传承很多文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什么样的建筑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文化。”
谈到设计师这份职业的吸引力,吕晓辉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存在,并通过作品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而自己在此过程中也能得到快乐。
在莫干山镇改造老屋的几年,最让他欣慰的是,当地村民开始慢慢试着去理解、接受这种新的设计,不会再一味认为老房子毫无用处,他会想“我们的房子可不可以跟他们一样。”吕晓辉说他遇见过一个村民,花了七八十万造了幢新房给父母住,装饰得很洋气但一点用场都没,对方跟他抱怨:”还不如你们这样改造,还能用来招待招待朋友,做做生意什么的。”“农民不改造的唯一原因就是周边的文化影响还不够,建新房很多是为了面子,别人造了新房,他也要造。”在吕晓辉看来,“跟人的内心一样,房子的内里饱满了,所有的外表也就都简单朴素了。”
他特别注重建筑的功能,在他的设计里,你会发现,建筑的实用价值占了很大份量。设计中,他会先想把空间的功能列出来,比如这个地方做什么,是玩电脑、吃饭还是坐沙发看风景,罗列好后再想怎么把它做漂亮。“功能肯定占70%,设计的壳子占30%,但可以用30%的东西去挑动它70%的力量。”吕晓辉解释说:“有时候一个东西可能左右50%是平衡的,但在设计领域,可能会不一样,它在三七开的时候可能就要达到一个平衡,既要好用又要好看。”
问及最满意的做品是什么,吕晓辉直言设计的纯度要求非常高,想做到毫无瑕疵很难很难,“建筑并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作品,设计师需要跟业主、施工方、软装各种人物去协调,肯定会存在你允许范围内的瑕疵,能把这些瑕疵修饰得尽量少就是一个很好的作品了。”比起作品,他更确定的是自己最满意的设计:把废弃的房子变为有生命、有思想的新空间,将新的文化传递给社会。
Q&A
X(新西湖)×L(吕晓辉)
X:从绘画转为职业设计师的起因是什么?
L:个人非常喜欢建筑。大学时就想考建筑系,但父亲不同意,转而选择绘画,业余就找建筑书看,从没间断过。真正比较正式地进入设计界是在2007年开始做改造类项目。
X:早期的绘画经历对建筑设计有什么具体的影响,例如优势和劣势?
L:应该没有劣势。院校科班出来的建筑师脑袋里会有框架性,我的想法里没有框架。可能创造性来说,我会超过他,给十分钟,我可能会想出很多的建筑式样,他就会觉得这房子比他们想象得要出乎意料一些。
X:有人说,建筑始于理念,那么你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L:建筑、设计的理念都起源于生活,它本没有理念,理念有个词叫“设计为了设计”。很难定性我的设计归属于哪一类,也很难定性未来我是不是还是做这些房子,在这个时间里我知道的就是我要改造这些房子,可能过了两个路口,我可能又会去想一些新的事情,就像现在改造老房子一样。
X: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討论。怎么看这个问题?
L:建筑本身没有风格,它所有的存在都是为功能服务的,很难去界定哪种风格的建筑应该发生,哪种不应该发生。我更在意建筑的可持续性,如果一个建筑耗资很大,对未来造成很多的问题,那么就是不对的。
X:你认为一个好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和特点?
L:作为建筑师,要有公众意识,不能纯粹为了商业目的而不顾及环境跟人之间的关系。他设计出来的作品,首先要让人感到内心很舒适、舒服;设计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内心想做什么就去做,不能说外界流行什么就设计什么。
X: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
L:工作与生活无法分开,在生活里发现设计,把设计运用到生活里,两者没有鲜明的界限。设计师的工作确实有很多压力,但是当你设计出一些作品,或改变了别人的观点,内心会很满足。
X:怎么评价自己?
L:挺会想事情的,但不是多愁善感型,比较享受生活,所有的东西都会让我开心。
X: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满意吗?
L:满意, 对什么时候的生活都满意。
X:为什么把工作室设在山脚下?
L:城市太挤了,搬到莫干山主要是想远离尘世的喧嚣,静下心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当你在乡下的时候,你会发现认识的朋友不会像城里的那样刷一下就过去了,根本不记得谁是谁,碰到人的时候你会很认真地对待这个事,质量就会很高。在这里,有好的工作室,好的环境,对人生来说,它就是一次摩擦,非常有质量,出城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X:准备一直做这种乡村度假式的作品吗?
L:看情况,人生不能太多的规划, 每个时候每个地方的气息都不一样,会改变你的想法。现在会这么做,但下个时候就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