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同学圈的能量有多大?
(2011-11-08 15:33:34)
标签:
杂谈 |
EMBA同学圈的能量有多大?
文/小糖
(本文刊登于《新西湖》杂志2011年第10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我开玩笑说,要在杭州办一件事,打电话给杭州EMBA的同学,如果三十分钟内解决不了,那么这个事情就不必办了。”段宏宇坦言,EMBA同学圈的能量,比高中、大学的校园圈子要大得多。“我们EMBA班有个同学资金方面出了问题,一个同学二话没说就拿出了30万给他运转。”
10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对于EMBA的学员来说,很可能仅是一道入学的门槛。在2009年清华大学EMBA招生简章中,“特意”提到了这么一句话,“84%的清华EMBA学生为公司的副总经理以上级别,其中董事长或总经理占全部学生的58%以上,企业资产多数为10亿元人民币以上……”
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的英文缩写,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首办。2002年,全国30所大学的商学院得到国务院批准开始举办EMBA项目。尽管很多学员宣称,来读EMBA是因为企业的发展到了瓶颈期,抑或是原有的业务板块受到了挑战,面临向新的领域进军的问题,但也诚实地承认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动机——EMBA能提供一生受用的高级圈子门路。
学费直接决定了圈子的级别。将近三万元的浙江大学EMBA总裁研修班,每月两天的课程,学期一年半,没有学位,只颁发结业证书,对象大多是中等规模成长型企业的决策成员及政府部门高管;如果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一流大学的EMBA班,两年的学费则上升至50万,同学圈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国有、民营、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有一些政府官员;而作为金字塔顶端的长江商学院,则是60万元入学门槛,认识的就是巨人集团的史玉柱、阿里巴巴的马云、分众传媒的江南春等业界大佬。
高级圈子能给学员们带来什么?浙大EMBA有这样一个案例:王先生曾经是某品牌医疗器械的浙江区总代理,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前两年他亏了不少钱。面对事业的压力,王先生选择了攻读EMBA学位,上课期间,他听取了同学的建议,转行做起了茶产品的生意——到全国各地搜购名贵茶叶,分门别类地进行精细包装,然后在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推广,以礼品茶、宴会茶的形式进入市场,走的是高端路线。
当时给过王先生建议的同学,之后也都纷纷帮忙出力,有的为他介绍客户,有的干脆直接成为他的客户。他的茶生意也越做越大。年初的时候,他的茶产品参加某大型农产品博览会时,拿到了2000万元的订单。
宁波元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宏宇是浙大EMBA165班的学员,也是浙大EMBA宁波分会的副会长。他认为,同学之间的合作模式有这样两种:一是大家一起出钱,搞一个公司项目,所得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同学会的活动经费,比如宁波甬商投资公司的100多个股东全是EMBA的同学,每年年底都能得到公司的固定分红,然后定期组织免费旅游;二是自己公司需要什么产品,会优先考虑同学的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2007年,他开工厂的时候,原料和设备都是从同学那里拿的最低价,同时,他也给同学的公司免费做经营顾问。
段宏宇说,基本上的合作都是双赢的,如果是单方面获利,那么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合作。当然也有一些EMBA老总和高管们并不缺生意上的伙伴,缺的是理念相同、思路相近的志同道合、能够相辅相成、共同把事业做大做强的伙伴。每一个人的学识背景、人生经历不一样,因此对未来的看法和对市场的判断常会不一致,经营的哲学和做人的道理也会不同。如果遇上一拍即合的真朋友,不谈钱的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递上满意的回执单,我认识的一个正在读浙大EMBA的企业高管章华,除了每个月的必修课程,课外活动几乎见不到他的身影,一是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很多,支不开身,二是在同期的学员班里,找不到契合度高的伙伴,甚至没有共同语言。“很多老板在下课的时候,不是说自己在哪投资了一套房,就是什么时候又买了一公斤的黄金,而我则想在市场营销方面提升自己多一点。”
平日里洽谈生意,需要在一次满意的饭局或者尽兴的KTV之后才能自然地拿出项目书。为了让同学们增加信任度,更好地沟通,EMBA的班主任经常会牵线搭桥,制造“年会”、“高尔夫”等各种形式的同学会活动。活动的会费从同学们自己的腰包里出,段宏宇说,每个人交500元到1000元左右的班费,再有班级负责人统一支出。如果活动安排在外地,饭局一般都会由当地的同学买账,自己只要承担住宿的费用。
至于同学会要花费多少,段宏宇说,关键看组织什么活动,吃饭喝茶不贵,国内外旅游则要相对高一些。也有烧钱的,去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华南校友会在某五星级酒店举行,到场300多人,请来著名主持人,奖品为手提电脑,出席嘉宾为著名企业家董明珠、7天酒店连锁集团CEO郑南雁,总花费40万元。
回到正题,EMBA同学圈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就这一问题给予一个精确的统计。
较准确并有参考价值的数字来自几大商学院的网站,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中心的网站上,列出了学员的构成:58%的学员为董事长或总经理,副总经理为26%、政府官员为4%、中层管理者也占到了12%;而在长江商学院EMBA中心的网站上,也列出了1至7期学员的构成:64%的学员为董事长或总经理,副总经理为18%、政府官员为9%、总监、主管也占9%。
“我开玩笑说,要在杭州办一件事,打电话给杭州EMBA的同学,如果三十分钟内解决不了,那么这个事情就不必办了。”段宏宇坦言,EMBA同学圈的能量,比高中、大学的校园圈子要大得多。“我们EMBA班有个同学资金方面出了问题,一个同学二话没说就拿出了30万给他运转。”
然而同样是出钱帮助同学,更多的人认为,年少校园出来的感情还是会比EMBA的半路同学来得更纯粹。“这么多年下来,我感觉还是高中阶段的感情最真切,可能都来自一个地方,下了课常常去同学家串门写作业,跟着他们称呼‘爸妈’,就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章华说,前阵子高中同学家里有困难,他也没有考虑,把钱借给了他,这里面,不讲回报,没有涉及丝毫的利益关系。
在传统上,企业之间的生意往往从身边的人开始做起,这种模式的代表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圈子”和以地缘关系为主的“老乡圈子”。这种“圈子经济”的弱点是辐射范围小,产业高度集聚、空间集中,拓展范围有限。
而“同学经济”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它打破了地域、行业的限制,将链条变成网络,成为“资本”和“智本”搭配而成的新组合,为不同领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EMBA的能量则是将这些各自拥有众多资源的“同学”形成了全产业链的组合。
章华说,不能以简单的好坏评价EMBA的这种同学关系,毕竟这是时代的产物。中国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的国家。人脉,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做成事的重要资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