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澄怀味象——画意摄影发展的新路解读

(2014-06-25 21:47:28)
标签:

转载

澄怀味象,画意摄影发展的新路解读
                                           ——吟寂摄影展观后小议
 
    画意摄影是什么。
    画意摄影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作为一种艺术范畴而存在的摄影门类。在西方,画意摄影流派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西方画意派主张摄影师去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华,不依附传统模式,强调画面中影调、线条、平衡等美学元素的重要性超过照片的现实意义。这一理念与西方绘画的发展相一致。艺术的相通性让我们可以设想,在中国,我们的画意摄影也应该是与中国绘画密不可分的,强调“意”大于画,若只追求画面效果而忽略画面中的“意”,就不能算是一张好作品。其实中国的画意摄影也可称为“诗意摄影”,它必须要与中国文化的内涵相呼应。
    吟寂老师这次在杭州的影展展出的摄影作品可谓是中国画意摄影的典范之作。这些展出的作品形式风格多样,但都属于画意摄影,有的是仿宋画的扇面,有的是色彩丰富生活气息浓重的水彩形式,而以类似于中国古代山水画风格的作品居多,这些作品粗看像是一幅幅中国画,仔细欣赏却是由真实的摄影素材组合而成的摄影作品。但是,这些看似像中国画的摄影作品却有别于真实的中国画,它没有笔墨表现,画面中人物的装束也是现代的。不少作品以现代元素居多,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果说画意摄影是一种艺术门类,那么作为艺术就需要如实的反映当下社会,有着艺术家气质的历史学家布克哈特曾说过“只有通过艺术这一媒介,一个时代最秘密的信仰和观念才能传递给后人,而只有这种传递方式才是最值得信赖的。”在吟老师的作品中,我更喜欢的是带有现代社会元素的作品,而艺术对于摄影师内心真实性的要求也反映着摄影作品真实性的一面。
 
    中国画意摄影与中国画之异同。
    看吟寂的作品展时,由于现场人多之故,读者可能不会结合文字去慢慢品味,也很难将自己融入画中,看展的最初往往只注意作品表面的形式,这样就容易误以为看一张等于看百张,是千篇一律的朦胧,然而此时若静下心来配合题词诗句去理解,情况就会大不相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渲染将带你进入意境的空间,仔细观看后就会发现每一张作品的意境都是不同的。只是现场看有些在打印方面还粗糙了一点,而有些色调上可能不喜人,但是作为一种有思想的艺术品来说并无大碍。
    这一需要独自细细品味才能看出门道来的特点,与中国画有着体异性通之妙。与传统笔墨相比,画意摄影与传统国画是殊途同归的,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差异表现在表达形式上,同样的题材,传统国画以笔墨情趣来表现,而画意摄影则用质感的视觉真实代替了传统山水的皴法,相通之处在于都表现了独特的意境和文人情怀。
    在创作过程方面,画意摄影与中国画也具有相似性。平时大量拍摄影素材的过程就好比是国画中的写生环节,不同地域的山石均可记入相机并继而记入摄影师的心中,回家后用现代电脑技术PS合成如同用笔墨一气呵成的过程是类似的。笔墨当然有其特别的美,笔的张力墨的韵味以及笔墨的音乐性和抽象意味都是摄影无法做到的,但摄影也有自己的优势,真实的山水,树石这些出自于大自然本身的杰作,是无论任何人工匠作都无法完全类似比拟的,而吟寂老师作品中描绘的似而不似之场景,不知其出处的意境与传统国画相比也豪不逊色。
 
    澄怀味象,画意摄影的哲学依据
    任何艺术门类都需要有成熟的哲学思想的支持,本民族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如同人类的基因一般植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中国画意摄影的哲学依据应该是几千年延续而来的中国艺术精神。而中国艺术精神中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的精神的自由解放——游。
    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最早起源于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路线,庄子思想的出发点及归宿点是由老子想求得精神之安定,发展而为要求得到精神的自由解放,以建立精神自由的王国。
庄子生活在一个大动乱的时代里,人生所受的桎梏与痛苦中要求得以自由解放,但这不可能求于现世,只能求于自己的心,庄子把心的作用、状态称为精神,即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而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各种烦恼与庄子的情况是相通的,
    由庄学所引发的人对自然的追寻,是超越世务的隐逸精神,然而大多数人不可能有真正实践上的隐逸生活,只能使精神得到艺术性的自由解放,这是产生中国山水画的真正原因。最早的山水画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的这段描述将庄子这一思想落于实处:“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这也是中国山水画最终代替人物画而成为后中国绘画主流的原因。由山水之形体现出来的山水的玄牝之灵与画家胸中之灵融为一体的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主义。
    所谓的“澄怀味象”的“澄怀”二字就是以一颗虚静之心品味山水之灵与神,将自己的精神融入于美的对象中,“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而得以片刻精神的自由。中国画中经常表现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即是在创造的一个无世俗干扰的精神世界中去畅游一番。在无人之处体会天地宇宙的运转,在天人合一中实现无时间限制、无空间间隔的逍遥游。
    中国画最终品味的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笔墨只是技巧而非本质,正如“庖丁解牛”一般,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无论是笔墨还是摄影技艺或是现代电脑的PS技术,都不过只是庖丁手中之“刀”而已,而“解牛”才是他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艺术作品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问题,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画意摄影很有可能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而成为它的又一个表现形式。
 
    中国古典诗词在画意摄影中的作用
    儒家一直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所有的诗人只不过是失了意的政客,而所有政客都是得了志的诗人。而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和老庄“道法自然”的思想结合起来,塑造了中国古代文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隐逸的文化。
    每一个中国人生命深处都蛰伏着诗意,在吟寂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古诗词,有的是作为题跋写在作品上,位置与中国画的格式相同,而有的则以作品名称的方式出现在标签。吟寂将诗与画相互弥补以表达自己隐逸的情怀。吟寂说,按快门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单纯的按快门就显得过于简单应付了,艺术家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家,应该要做更难的事,他们应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及其之间的关系,将诗化的人生观世界观注入艺术创作中,又在艺术创作中生成的个性化的艺术观。许多人不远千里赶往外地拍摄所谓美景,其实皆属浅层次的美景,关键是要对作品进行升华,这一升华不是简单的乱拼凑,而是以诗意的情怀表达自己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典诗词曾是我们最美好的意境表达语言。它由意象与意象组合结构而成。意象是诗人脑中经过抽象化审美创造的第二自然或艺术境界。作者把心中的意念,寄托于具象与非具象的艺术形象之中,表达出人生的感受,使意念成象,并以这个艺术形象去诉诸读者、感动读者,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意象讲究有形的形象和虚构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意或意外之象。直至“意境”的形式实际上就是“象外之象”。而意境的表达需要处理好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情是作者的内心世界,他的思想情绪与追求。而景就是外部的世界,可以是人类活动也可以是自然景色。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一种使人感到快乐的表现必须显得是由自然产生的,而同时却又像是心灵的产品,产生时无须通过自然物产生时所须通过的手段。这种对象之所以使我们欢喜,不是因为它很自然,而是因为它制作得很自然。”
    在吟寂作品中山川草木不再是自然界原生态的图景,而是带有诗人感情、理想、憧憬而制成的图景。事实上这些自然物已经成为作者移情的对象,山川草木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是作者借山水之景象以抒发胸中块垒的诗意化的抒情作品。
 
    对画意摄影师的要求
    像这样的画意摄影门槛固然比较高,特别是对摄影师本身的要求很高,但是对创作过程中的摄影师来说却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纵观吟寂老师摄影的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见他一路走来的画意摄影发展路线。
吟寂从小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却因为时代的原因曾经一度与美院无缘,他自学过书法与国画,20岁时开始玩摄影的他,对儿时绘画向往的心结是吟老师之所以喜欢画意摄影的原由吧!他说,自己对本民族的艺术哲思深有体会。艺术,总是在传统中发扬,在新潮中死亡。这样说,并不是自己抵制一些时尚的元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与前人的摸索和积淀息息相关,我们完全有理由从中汲取营养、传承血脉。用西方的工具来表达我们东方的情思,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尽管东西方文化在认知上有所差异,但艺术应该是可以跨越鸿沟的,如同音乐能直指人心。
    吟寂的画意摄影走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写实阶段,这一时期他和大多数摄影师一样,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拍摄了不少堪称佳作的好风光作品。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认为在全国各大景观中拍来的大多是网上可以找得见的雷同照片,甚至有比自己拍得更好的。于是第二个阶段吟老师开始了他的写意生涯,用单张原片来表现画意。但是这些风景依然不是他心中唯一的不可复制的风景,在表现手法上也还是不能满足他对于自己思绪的表达。在第三阶段也就是2011年以后,他用多素材后期合成了现在这一风格的画意作品。吟寂认为艺术创作首先要建立在独立的精神和人格之上,缺乏这一点只会导致丧失艺术立场,盲从于流俗。而自由的心态又是摆脱陈规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这二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吟寂的创作过程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先立意,成像于胸,然后将平时积累的素材选择用于诗意中,这样的风景只有心里有,世间是难以找到的。文字是自己写好再加上去的,画面上那些不同的印也后来直接盖上去的。他说以后还会变,会继续探索向空灵发展。
    吟寂一直沉静于这一艺术的世界里,他说自己做这些作品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物质或头衔、称谓、奖项等较为普遍的度量值,而是个人精神层面的诉求,以及对摄影语言的不断深化探索,在其中他享受着摄影艺术带来的喜悦。吟寂以他对古典美学深层的造诣自如运用着中国艺术诗与画相结合的东方哲思,他的作品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正如台湾读者彭鹤松所说的:如此“出尘”“脱俗”的摄影作品,若用世俗的眼睛去看去评论,无疑是亵渎自我的灵性。

    每个人都是时代之子,当现代相机普及率远远大于毛笔使用程度的情况下,摄影艺术更有可能胜于现代中国画而成为这一时代中国人表达思想最重要的工具。其实国画发展到今天也早已走入了困境,特别是在当下书法等绘画技术普及不足的情况下,加上笔墨的韵味很难去表现当代社会的场景,比如房屋室外热水器、空调等新事物,现代人的着装问题等等,都很难在画面中做到和谐,而摄影却有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能性,在吟老师的作品中出现的大量现代特征的画面在整张作品中是和谐统一的。从吟寂老师对画意摄影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可以预见画意摄影的发展在目前的中国应该大有可为。关键还是国人要提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学习与发扬上,把握住时代的命脉,更要强调摄影的要素,意境也是关键,当然画意摄影同样可以表现花鸟鱼虫之类的内容,理论上是相通的。

吟寂写实类作品:

吟寂写意作品

青山万里一孤舟

0

前一篇:影展开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