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依托主题教研活动  积极营造“有效课堂”

(2011-12-16 16:10:4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主题教研

依托主题教研活动  积极营造“有效课堂”

德惠市实验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如果说,在主题教研这条路上,我和我的团队走得这么坚定,其原因是在我们实验小学背后,屹立着强大的后盾,真的很感谢我们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领导多年来的支持、信任、与肯定,这种无声的力量也在一直鞭策着我和我的老师们。所以,我们实验小学作为一个老牌子学校,更要不断更新思想,走在德惠基础教育的最前端,搞好我们德惠的基础教育,给我们的家长一个最好的交代,我想,这也是我这个做校长的最想做的事情。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实验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和嘉宾莅临我校指导主题教研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校按照市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对主题教研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全市课堂教学主题和我校教学实际,通过大量的听课和调研,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现象已经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目前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也是我校营造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大障碍。为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校自2008年初确定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教研主题,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效果。下面就以《依托主题教研活动,积极营造“有效课堂”》为题汇报一下我校粗浅的做法,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一、立足校本,指向课堂,实现有针对性的查找

当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种普遍现象,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效率,减少低效、负效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为此,我们从听课做起,积极查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推门听了解教师。学校领导不定时、不打招呼走进教师的课堂,认真了解教师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掌握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为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二是指名听指导教师。对骨干教师进行了指名听课,帮助他们查找问题,听课后及时予以跟踪指导。三是考核听评价教师学校制订了课堂教学考核量化表,通过全员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和量化打分,让教师从理性的高度认识什么样的课是有效的课。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学校中层以上领导通过以上三种形式听课总节数达三百课时,平均听课100课时以上,实现了全覆盖的听课。大量而又细致的听课,使我们发现了很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归纳起来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理念方面;二是教学技能方面;三是教师知识水平方面;四是学科学段教学特点方面。

面对存在的问题,学校领导深入思考,反复调研,精心规划。对全校教师提出了“找准自己的问题,开展自己的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升自己的素质”专业发展思路,并以此为主攻方向,开始了全新的主题教研活动。我们本以为,作为一线的教师,如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查找突出问题,一定能提出很多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普遍性、典型性、急迫性的教研“主题”来。然而事与愿违,大家报来的主题,基本没有合乎要求的。不是主题大而空,宽泛而无明确指向,就是主题模糊,切入点不具体,无从下手。有的教师提出的教研主题虽然很时髦,但超出了自己的研究能力;有的教师虽然提出了一些小题目,但缺少研究的价值。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为教师提供了择题的方向:一是从听课、评课、议课中找主题;二是从学生课业完成情况中找主题;三是从教育教学方法中找主题;四是从学科学段教学特点中找主题;五是从教师自身素质中找主题。

有此依照,各位教师、各学科组初步拿出了教研主题,经过筛选,然后又在组内充分研讨论证,最后确定下来。截止到200912月,共确立学科主题18个,围绕学科组主题确立了教师分题100余个,基本达到一人一题。

在教研组、教师提出主题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顺利地提出了学校的教研主题——“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样,我校的主题教研自然地体现了学校、教研组、教师三个层次,并以学校的教研主题为中心形成了系列,开始向科学、有序方向发展,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整改方向。

二、问卷调查,自我反思,实现科学有序“补给”

如果说,找出了存在的问题,确立了研究的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铺垫和开端,那么,如何保障教师能开展研究,且研有成效、研有成果,则是重头戏。因此我们从教师知识水平的拓宽、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理念的更新三个方面实施“补给”。

1、实施“补水”工程,为破解主题提供动力支撑。

有些教师长时间踏步不前,没有实现真正的跨越和提升,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产生了职业倦怠,平时忽略了学习,没有“源头活水”。为此,要想解决问题,我们首先把教师的学习和提高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一是提高认识,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

人们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围绕这一说法我们向教师进行了问卷,要求教师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你是否具有一桶水?二是你这桶里面还剩多少水?三是你这桶水是活水还是死水甚至是臭水?四是需不需要给桶补水?如果需要你都应该补什么样的水?五是学生的这一杯水是不是一定需要教师往里倒,如果需要你该怎样往里倒?六是学生在某一领域是否有一桶水?通过这六个问题的问卷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为什么学”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教师从理性的角度认识到:学习,不仅是教师成长和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而且更是为学生生命奠基的需要;不仅是职业需要,而且更是滋养身心、陶冶性情,向“学者型”和教育家方向努力的需要,学习应该成为教师的终身习惯。包括我本人,每年无论事务如何繁忙,都要挤出时间给自己“充电”和“打压”。几年间,我校各位副校长、主任先后参加过华东师大、北师大等权威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全校共有100人次参加过其它各类学习班。目前我校已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是明确内容,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我校本着急需的知识先学,本职业务深学的思路引领教师有针对性的学习。

首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将自己的教研主题放到《课程标准》中来思考,把握住主题教研的大方向。

其次围绕着学校的教研主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有效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理念》等理论知识,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寻找理论指导。

第三学校加大经费投入,为教师订阅了大量的益智类、成长类报刊、杂志,如《读者》、《小语教学》等。这些刊物如上等滋补品,给教师有益的营养,在教师中形成了学习的风气,有助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三是创新机制,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我们根据校情,采取集中培训学、外出取经学、网络查找学、编刊促进学、针对问题学、同行交流学、专家引领学等教师学习方式,使学习脚踏实地,学有所获。

集中培训学:我们利用每周三校本培训时间针对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培训,主要是拓宽教师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反思,将在教学中收获、感悟记录在教师的集中培训笔记上,然后定期写出心得体会。

外出取经学:近几年来,我校从办学经费中拿出大笔资金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我们的老师也通过这种取经的方式从中受益匪浅,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都在学习中不断的更新和提高。一些教师在外出学习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准备公开课,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和同事们交流、探讨,使我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ƒ网络查找学:网络学习已成了我校教师学习的一大特色。在实验小学,无论是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还是二十多岁的年轻教师,都能熟练的使用网络,在网络上学习新课程,查找名师名家的书籍,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等等。我校重新规划了网站,教师随时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成功案例发到网站中,供大家学习、借鉴。另外,教师自己也建立了若干的QQ教学研究群体,包括语文群体,数学群体,英语群体等。网站群体的设立,大大的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沟通,从中也增进了教师间的友谊。

④编刊促进学: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家学习,我们创建了编校刊为学习的载体,这又是我校一大特色。几年来我们已经出版了《启发教师的文章》、《感悟》、《听那花开》等校刊。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家长们的好评。但是这一路走来也很坎坷,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不愿意写,记得在《启发教师的文章》第一期征稿的时候,老师们的抵触情绪很高,有的老师是敷衍塞责;有的老师是全盘摘抄;有的老师交稿件的时间是推了又推;有的老师甚至就不动笔,更谈不上写出启示文章……只有极少数教师的文章合乎标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刻意成立了一个“编辑部”,由教学校长亲自做主编,同时选出文笔好、擅长写作的老师做编委,对交上来的文章和作者面对面的逐一交流、逐一修改。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第一期的《启发教师的文章》终于面世了。当从出版社取回来发到每个老师手中的时候,教师们闻着依然残留的墨香,看着自己熟悉的同事的名字被印成了签字,感受着自己也似曾相识的教学体验,老师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们终于按捺不住了,主动找我,问:“校长,什么时候出第二期?”我也参与!说实话,当时,我真的有种成功后的喜悦。从此,教师们为了推荐好的文章,开始大量阅读书籍,我校图书室的藏书由过去的静静等待,到现在的借阅频繁。很多教师还根据自己的需求向学校提出购书的要求。当《启发教师的文章》二期着手编辑的时候,所有教师都争先恐后的投稿,因数量太多,我们不得不择优选取,当看到有的老师因文章落选后而感到落寞时,真是有点于心不忍。《启发教师的文章》二期面世后,教师们对所推荐文章的要求就更高了,为了能推荐出来好文章他们翻阅了好多书籍,订阅了好多教育刊物。为了能把启示文章写得更好,有部分老师常常写完文章后拿来和我或同事们进行交流,以此使文章内容更饱满、更普遍、更深刻、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借鉴出版《启发教师的文章》成功经验,我们又相继出版了《感悟》和《听那花开》等校刊,反响都很好。这一平台的搭建使教师不但读自己推荐的文章写自己的启示,而且还读他人推荐的文章品他人写的启示。这个过程不但是教师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且更是提升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思想的过程

⑤针对问题学:这是我们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性解决方案,最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要求是真正意义上的,而不是表面的、肤浅的、失真的评价。针对问题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⑥同行交流学:我校很重视和同行们交流学习,从不闭关自守,而是敞开学习交流的大门。今年的上半年我们邀请了九台市实验小学、辉南实验小学来我校考察主题教研。前不久,我们又赴双阳佟家中心校交流主题教研。此外,我校还积极参与我们德惠市兄弟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兄弟学校积极主动的探讨交流教育教学。

⑦专家引领学:我们非常重视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多次邀请省教育学院 李元昌教授、市教育局葛升甜副局长、市进修学校李长坤校长、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寿福所长到我校观摩、讲学,主要是针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积极地引导,可以说专家引领就像一个路标,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通过学习,我校主题教研做到了“内训”和“外训”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拓宽了知识领域,更新了教学理念,为破解主题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2、提升教学技能,为破解主题提供动力保障。

两年来,我们围绕提升教师“教学设计”技能、提升教师“调控课堂活动”技能、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技能开展了系列的活动。

一是教学技能大比武活动。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骨干,引领方向。我们组织了同学科、同内容教学大赛,包括: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合作学习设计、有效提问设计、有效语言设计、有效启发设计、有效书写设计。由学校领导组成评审团给教师打分,评出奖项,给予奖励。教师们在比赛中交流教学经验,通过比赛在教学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是开展青年教师“找差距”论坛活动。在论坛中,每一位老师把自己在教学中或者在辅导上的最成功和经典案例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其他老师相对于自己谈谈“我与他的差距在哪里?”青年教师蔡中华老师的识字课案例;王丽巍的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案例让老师们深深折服。老师们都在交流中仔细体会、细心揣摩、积极思考,找差距、采众长,不断促进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是年部教学技能对抗赛。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技能评比活动,由同年组所有老师参与听课、评教工作。通过比赛,教师对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教学技能提升的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比赛的过程让老师受益匪浅,也让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是骨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组织了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及经验介绍活动,引领效果良好。

五是设立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奖。为了充分调动我校教师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我校设立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奖,在教育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虽然奖金不多,但主要目的是对教师工作成果的一种肯定,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两年来,我校共有几十  名教师获得了奖励。

三、形式创新、探索有效,实现根本意义上的突破

为了真正解决课堂中的低效、负效问题,营造有效课堂,我校创新了教研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具体做法是:

(一)沙龙活动、解读有效。

我们经常说到有效教学,可是,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大多数教师还不认识,为了让教师对“有效教学”有更深层的理解,学校搭建了“主题沙龙”这一研究平台,对教师的研究心得,进行交流、点评。0910月,二年语文组在全校以“有效教学解读”为主题的沙龙展示;六年数学组则以“什么样的课是有效的课”为主题沙龙活动,老师们热情高涨,争论不休,通过交流、碰撞产生出思想火花,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研究欲望。同时我们还下发了《什么是有效教学》、购置了《有效教学》、《有效备课》、《有效技能》等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教师对“有效教学”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四课联动”,探索有效。

为了探索有效教学,我校在本学期又推出了“四课联动”主题教研方式。目前,此项活动正在进行,具体做法是:

“一课”——集体备课。

学校各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统一认识,达成共识。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敲定五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预设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明确一结合: 设计教学过程要紧密结合教研主题 。

“二课”——教师说课。

说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上课的成败。授课教师运用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课题从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设计思路及其依据进行全面阐述。

“三课”——集体观课。

各教研组内教师结合自己教研主题、自身特点、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特点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方案进行调整补充,形成个案,全组教师统一讲这一课,校领导和同组教师共同观课。观课的重点,一观是否按集体备课思路授课,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二观是否突出教研主题、分题、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如何。

“四课”——集体议课。

校领导及同组教师同观一课共议一课。议课重点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从教学过程上看是否明确“四个问题”?

一是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

二是学生用了多长时间获得的?

三是学生怎样获得的?

四是有多少学生获得了?

从学的主体上是看否实现“三个转化”?

一是要实现知识上的转化,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

二是要实现情感转化,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三是要实现能力上的转化,从“学会”到“会学”。

从教的主体上是否看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是教学行为的转变。

我校实施的“四课联动”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探索有效课堂,搭建了有利的平台,也推动了我校主题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寻找“成功教学”和“遗憾教学”案例活动。对成功的案例提出改进意见,对遗憾的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总结得失。

在同一学科教师中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课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比如同是教一年级数学的7名老师,以相同教学内容,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主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设计出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的教研形式调动了大家研究的积极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主题教研”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新路。“有效教学”是理想的课堂教学,也是我校一直追求的目标。通过两年多的辛勤探索与实践,我校教师较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认真备课的人多了,不备课就进课堂的人少了;主动要求提高的人多了,消极怠工的人少了;课堂教学见成效的多了,课堂无效的少了。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多了,抄袭现成文章的少了。主动参与教研的人多了,被动参与教研的人少了。因此得到学生和家长及社会各界都的好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正在摸着石头过河。要想有更好的效果、出更大的成绩,还需后续的努力。我们坚信:主题教研一定能奏响构建“有效课堂”的乐章,引领我校走上教师专业发展更宽广的道路。

今天我们组织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围绕学校主题“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展以怎样有效备课为主要内容的沙龙活动。另一个活动是低年部数学组以“四课联动”为主题教研形式,从几个维度来议论这节课是不是有效的课。欢迎各位领导及各位同仁进行评议。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