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姓,拼音:gě xìng,gài xìng,guó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0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26位。
盖姓在历史上来源众多,其主要的一支与吕姓同源,同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吕尚封于齐,史称齐太公,数传至齐文公时,生公子高。公子高裔孙名傒,史称高傒,任齐国正卿,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赐食邑于盖(今山东长清西南),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称盖氏。除上述一支外,盖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上古时期有一庐国,庐国有一公族名戢黎,戢黎的后代以国名为姓,称庐氏,后来又简写为盖。又如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后人中有人以卢蒲氏为姓,后来也简写为单姓盖。东汉光武帝时,有姓闾丘的人奉命改姓盖。北魏时,鲜卑人中莫芦氏、吐伏盖氏,也都改姓盖。此外,在盖姓人聚居的范阳一带,生活着一些姓雷的人,因为族小势弱,后来也因自己的姓氏读音与“盖”相近而冒姓盖。
田氏代齐以后,盖姓人散居北方一带,至秦朝时,有博士卢敖在涿郡(今河北涿县)定居下来,子孙留居于此,世称涿郡盖氏。秦朝末年,盖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为燕王,封国也在涿郡一带。至三国时期,涿郡由魏国管辖,更名为范阳郡,郡治涿县(亦即涿郡旧治,今河北涿县)。从此,涿郡盖氏又称范阳卢氏,与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海内五大望族,家族势力历汉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不衰。后来,“范阳”还成为盖姓的最大郡望。盖姓尽管来源众多,但在发展中只有范阳盖氏一枝独秀。所以,天下甚至出现了“言盖必称范阳”的绝对倾向,一些出身于旁门别支的盖姓人也冒认范阳盖姓人的祖先为祖先。当然,也难怪他们如此,历史上各朝各代中有影响的盖姓人物。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公族大夫王欢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公族贵胄大夫叫王宽(王子欢),他因功受封于盖邑(暐邑,今山东沂水)。
在王欢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盖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盖氏正宗。
姜姓盖氏族人大多尊奉王宽为得姓始祖,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gě(ㄍㄜˇ)。
第二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西羌族盖拉氏,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魏书》的记载,卢水胡人中的西羌族复姓盖拉氏,又有鲜卑族复姓盖楼氏。
所谓“鲜卑盖楼氏”,原本就是散居于上党地区武乡羯室的一个匈奴分支羯胡部中的卢水胡的姓氏,被北魏政权吞并后归附于鲜卑拓拔部,称盖楼氏。
西羌,就是古代“卢水胡人”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成的历史很悠久,民族构成也比较复杂,既有秦、汉时期的匈奴、月氏成份,又在其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吸收了华夏、西戎、赀虏、杂胡、秦胡、羯族、氐羌乃至汉族等诸多民族,因而卢水胡人兼具白种人和黄种人的综合特征,核心成分就是被史学界认为的源自商王朝时期的“卢方”,属于多民族组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于北魏太和十八~二十年间(公元494~40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其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此期间,盖拉氏、盖楼氏皆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盖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洛阳族盖氏。
该支盖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guó(ㄍㄨㄛˊ)。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记载:
蒙古族盖珠氏,亦称嘎拉珠氏,,世居新巴尔虎左旗(今大兴安岭北麓)。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aiju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盖珠氏后多冠汉姓为盖氏、冯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其盖氏的姓氏读音皆作gài(ㄍㄞˋ)。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格佳喇氏,亦称葛加尔氏,满语为Gegiyala
Hala,世居长白山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盖氏、葛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其盖氏的姓氏读音皆作gài(ㄍㄞ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