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小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的设计研究

(2019-04-06 20:50:07)
标签:

转载

五年级组语文主题实验汇报材料

一、导学单产生的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实施,从课程改革到教学改革,从教学改革到课堂改革,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我们的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课改活跃期。我们实验小学从课堂出发,研究并落实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的学习,研究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进而解放教师,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研究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进而解放教师,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研究如何建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和评价策略;研究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些研究中,我校一个推动着高效课堂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应运而生。

二、实验主题产生的背景

导学单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的研究设计并由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针对我校“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的诞生,我们五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认为:导学单是集教师的“导学”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一体的导学性载体,它是高效课堂下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设计的把手,它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有效性。因此,在开学初,我们就把“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的设计研究”作为了我们组的实验主题,目的在于让导学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和导航仪。

三、导学单的设计要求

1、要在教中研研中教 ,采取问题是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的研究思路,使教学变得更有效。概括地讲,导学单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理念。

2 以生为本。以生为本可以解读为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

3 以学为本。以学为本可以解读为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可以理解导学单设计的过程,要经历从无形设计有形设计两个阶段。

所谓无形设计包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把握学情、策略构思等,这些看不见的设计。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

所谓有形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产生的有形的结果性文本材料——导学单。

1、           研读课标作指南。

其一、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是导学单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其二、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单设计的基本思路。

其三、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单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

其四、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单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

其五、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2、用好教材促发展。

其一、确立课程意识

其二、树立新的教材观。

3、学情调查是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有句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导学单设计的起点理应回到学情调查上来。

根据高效课堂的要求,在导学案设计上,学情调查属于一个全程性、全时性、全员性的调查分析,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

学情调查主要从学情调查的内容、学情调查的起点、学情调查的时间、学情调查的对象四个大地方面来分析。后面的专题将做详细分析。

4、分层设计重差异。

其一、分层设计学习目标。

其二、分层设计问题

其三、分层设计学习程序。

5、学法指导在其中。

导学单,它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的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法要符合规律,也要在一定的程序和情景下产生。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法。如在高效课堂上,研究指导学生如何开展有效自学?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收集有效信息?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6、集智备课作保证。

导学单的设计虽然可由个人完成,但是作为高质量的导学单设计,发挥集体智慧是明智之举。我们采用的是集体备课、集群体智慧设计导学单。

 每一份导学单的设计都是经过我们组五位老师在一起群策群力、反复推敲、达成共识、集智备课:

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下一周的导学单,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集智备课的基本流程主要有五种方式:

n     方式一、个人初备——备课组集备——个人复备——课上续备 ——课后补备。

n     方式二、初备——集体交流——形成共案——共案的个性化处理

n     方式三、主备人备课——集体研讨——个性化导学案——集体反思。

n     方式四、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集体完善——形成个案——个案反思。

n     方式五、熟悉教材提出问题——中心发言,把握重点—— 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形成预案,分发教师——结合实际,二次备课——课堂实施,信息反馈——教后反思,理论提升。

总之这五种方式其基本要素为:教师个人备课(初备)主备人备课(主备)集智备课(集备)个人二次备课(复备)课后修订(补备)

四、导学单设计的基本规范

1、统一基本设计要素。

高效课堂下的导学单的设计要素,受高效课堂课型的影响,在共性中寓于个性。一般综合课型导学单的设计包括以下要素:

1)、学情调查。

2)、学习内容分析:

 3)、学习目标;

4)、重难点预测;

5)、知识链接;

6)、学法指导;

7)、学习过程;

8)、合作探究过程;

9)、展示过程;

10)、问题的设计。

2、统一基本设计格式。

五、导学单设计避免走入的误区

误区一:导学单设计教案化。

误区二:导学单设计习题化。

误区三:导学单设计问题肤浅化

误区四:导学单设计共性化

误区五:导学单设计提纲化

六、研究与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

201291日—2012912日)确定实验主题,递交我们五年级组课题研究申请书。

第二阶段:

2012913日—20121113日)导学单的设计与实践、反思的过程。

在导学单的设计与运用中我们边设计、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在开学初设计的导学单运用了一段时间,结合同年级和校内公开课相互听评课后,我们针对导学单的设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了汇总,我们欣喜的发现喜欢使用导学单的学生达百分之九十一点三,但不容乐观的是:认为导学单问题设计难度大的学生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三点五,认为能独立完成的只占到百分之八十点一。

第三阶段:

20121113日—20131231日)导学单的改进与实践、反思的过程。

    在高度尊重学生,面向全体的今天,我们感觉导学单的设计还需改进,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组五位老师对导学单的设计做了改进,模式改进为:搜一搜、认一认、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悟一悟、练一练。在问题设计方面我们更注重了它的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以便于学生操作,张娟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潜心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论文《浅谈导学单的问题设计》。经过改进后的导学单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运用后,我们又一次对学生就导学单进行了问卷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汇总后我们发现,在新的导学单与原来的导学单有什么不同一问中,认为更方便、更有助于自主学习的达百分之九十六点六。认为问题设计难度大的由原来的百分之二十三点五减少到了百分之十二点二,能独立完成的由原来的百分之八十点一提高到了百分之八十九点三。喜欢使用导学单的学生由原来的百分之九十一点三提高到了百分之九十六点五。认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的达百分之六十一点五,合作能力得到提高的达百分之七十二点一,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的达百分之八十六点三,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达百分之七十二点三。

第四阶段:

201211日—2013116日)导学单实验主题的总结阶段。

七、研究成效

1、模式改进后学生对搜集资料已养成良好的习惯,每次课前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搜集资料,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们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历史、政治、人文等方面。李心爱老师在这一方面的做了深入的研讨与实践,并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完成了她的论文《如何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

2、在“认一认”这一环节 ,大多数学生在原来已有的识字方法上,能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自主识字。

3、在导学单的引领下,学生能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在“认一认”中,学生边读边画出疑难字词,扫清拦路虎;在“想一想”中,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画一画、悟一悟”中,学生能通过抓重点语句来品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我们组的左琳琳老师在品读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撰写了论文《浅谈导学单中“读一读”的设计与应用》。张红芳老师在这方面经过实践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并撰写了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4、在“练一练”中,孩子们进行了大量的练笔,并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每次学生都能运用从文中习得的表达方法来进行不同的练笔,并形成有形的资料。如《鲸的自述》、《不同的爱》、《新型玻璃》、《秋思》改写、《难忘的一课》等13篇。

    当然,我们深深的懂得:我们的小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的设计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会更加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积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们深感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而求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