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小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的设计研究
(2019-04-06 20:50:07)
标签:
转载 |
五年级组语文主题实验汇报材料
一、导学单产生的背景
二、实验主题产生的背景
导学单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的研究设计并由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针对我校“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的诞生,我们五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认为:导学单是集教师的“导学”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一体的导学性载体,它是高效课堂下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设计的把手,它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有效性。因此,在开学初,我们就把“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的设计研究”作为了我们组的实验主题,目的在于让导学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和导航仪。
三、导学单的设计要求
1、要在“教中研”在“研中教 ”,采取“问题是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的研究思路,使教学变得更有效。概括地讲,导学单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理念。
2、 以生为本。以生为本可以解读为“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
3、 以学为本。以学为本可以解读为“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可以理解导学单设计的过程,要经历从“无形设计”到“有形设计”两个阶段。
所谓“无形设计”包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把握学情、策略构思等,这些看不见的设计。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
所谓有形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产生的有形的结果性文本材料——导学单。
1、
其一、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是导学单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其二、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单设计的基本思路。
其三、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单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
其四、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单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
其五、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2、用好教材促发展。
其一、确立课程意识
其二、树立新的教材观。
3、学情调查是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有句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导学单设计的起点理应回到“学情调查”上来。
根据高效课堂的要求,在导学案设计上,学情调查属于一个全程性、全时性、全员性的调查分析,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
学情调查主要从学情调查的内容、学情调查的起点、学情调查的时间、学情调查的对象四个大地方面来分析。后面的专题将做详细分析。
4、分层设计重差异。
其一、分层设计学习目标。
其二、分层设计问题 。
其三、分层设计学习程序。
5、学法指导在其中。
导学单,它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的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法要符合规律,也要在一定的程序和情景下产生。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法。如在高效课堂上,研究指导学生如何开展有效自学?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收集有效信息?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6、集智备课作保证。
导学单的设计虽然可由个人完成,但是作为高质量的导学单设计,发挥集体智慧是明智之举。我们采用的是集体备课、集群体智慧设计导学单。
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下一周的导学单,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集智备课的基本流程主要有五种方式:
n
n
n
n
n
总之这五种方式其基本要素为:教师个人备课(初备)主备人备课(主备)集智备课(集备)个人二次备课(复备)课后修订(补备)
四、导学单设计的基本规范
1、统一基本设计要素。
高效课堂下的导学单的设计要素,受高效课堂课型的影响,在共性中寓于个性。一般综合课型导学单的设计包括以下要素:
1)、学情调查。
2)、学习内容分析:
4)、重难点预测;
5)、知识链接;
6)、学法指导;
7)、学习过程;
8)、合作探究过程;
9)、展示过程;
10)、问题的设计。
2、统一基本设计格式。
五、导学单设计避免走入的误区
误区一:导学单设计教案化。
误区二:导学单设计习题化。
误区三:导学单设计“问题肤浅化”。
误区四:导学单设计“共性化”。
误区五:导学单设计“提纲化”。
六、研究与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
(2012年9月1日—2012年9月12日)确定实验主题,递交我们五年级组课题研究申请书。
第二阶段:
(2012年9月13日—2012年11月13日)导学单的设计与实践、反思的过程。
在导学单的设计与运用中我们边设计、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在开学初设计的导学单运用了一段时间,结合同年级和校内公开课相互听评课后,我们针对导学单的设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了汇总,我们欣喜的发现喜欢使用导学单的学生达百分之九十一点三,但不容乐观的是:认为导学单问题设计难度大的学生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三点五,认为能独立完成的只占到百分之八十点一。
第三阶段:
(2012年11月13日—2013年12月31日)导学单的改进与实践、反思的过程。
第四阶段:
(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6日)导学单实验主题的总结阶段。
七、研究成效
1、模式改进后学生对搜集资料已养成良好的习惯,每次课前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搜集资料,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们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历史、政治、人文等方面。李心爱老师在这一方面的做了深入的研讨与实践,并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完成了她的论文《如何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
2、在“认一认”这一环节 ,大多数学生在原来已有的识字方法上,能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自主识字。
3、在导学单的引领下,学生能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在“认一认”中,学生边读边画出疑难字词,扫清拦路虎;在“想一想”中,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画一画、悟一悟”中,学生能通过抓重点语句来品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我们组的左琳琳老师在品读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撰写了论文《浅谈导学单中“读一读”的设计与应用》。张红芳老师在这方面经过实践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并撰写了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4、在“练一练”中,孩子们进行了大量的练笔,并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每次学生都能运用从文中习得的表达方法来进行不同的练笔,并形成有形的资料。如《鲸的自述》、《不同的爱》、《新型玻璃》、《秋思》改写、《难忘的一课》等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