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兰花》 张羽 【明】
(2014-03-31 13:47:02)
标签:
艺术感染力大人物何着得版本形象文化 |
分类: 国外校园生活 |
在浩如烟海的诗章中,我欣赏张羽的《咏兰花》诗。“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此诗咏兰,着重抓住兰花两大特色:色与香。“能白更兼黄”是指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无人亦自芳”,是从人格化的角度赞其“香”,从形之美推进到内在美。“寸心”则一笔两写,既写花,又状人。
张羽一生聪敏勤奋,在因境中自强不息,“七岁习《诗经》,过目成诵;十三岁赴乡试,称奇童。元季隐居不仕。洪武初,宋濂荐其修《元史》,拜水部郎中,未几辞归”,“元末避地吴中。颖敏,读书一览不忘,为诗文俊逸典雅。工绘事。″可见他在诗、书、画诸方面多有建树。
张羽诗歌存有《静居集》,仅题画诗就达到了107首。
然而,张羽生活在元明之交的战乱年代,自元顺帝至正八年方国珍起兵台州到洪武四年明太祖再次统一中国,战乱时间长达二十三年。生长环境的不良,秉性的坚贞,造成张羽的人生悲剧。
张羽的《咏兰花》实际上是对自己一生的写照。“能白更兼黄”,虽状兰花之外貌,也暗说他―生之坎坷,能屈能伸,能渡贫贱,也能过富贵。“无人也自芳”,这既是赞兰花的精神,又是书诗人的胸臆。战乱中,“明初四杰”的文才令张羽自信自尊,也带有与世无争及文人的孤傲,既感到“不遇”,叉满足于“无忧”,正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政治参与的思考与矛盾。
张羽的性格似兰,甘愿寂寞,不求闻达。张羽一般史书均称是我国明朝初年著名诗人,但他又属元末遗民,故有的版本称张羽是元朝诗人。在当时,他一直隐居吴中,不愿与朱元璋合作。
大家知道,朱元璋是文字狱的发明者,由于他出身低贱,要过饭,当过和尚,所以心理上极其敏感,对于文字百般猜忌,往往毫无道理就胡乱杀人,以至于当时的读书人都不愿意出来当官。
像张羽这样的文人,“权威刚强″,意志坚定,洪武中,他得罪皇帝,自知逃不过朱元璋的屠刀,投水而死。《明史?文苑》本传有记载:“寻坐事窜岭南,半道,召还。羽自知不免,投龙江以死。”此处告诉人们:张羽是在“龙江”投水而死的。
张羽在茫茫人海中,算不上什么大人物,“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而他的诗却给后人留下“许多香”。张羽也可谓杰出的赏兰家,他另有《咏兰叶》诗:“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在兰花品评、赏鉴中,他提出赏叶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与内容。诗篇开头即是对兰叶娇媚柔美之态的摹写:兰叶鲜绿,细长而柔软,就像那多情多怨的美人:清晨叶片上挂了露珠,就像美人哭泣时使人顿生爱怜之情的泪滴,新阳初照,使露珠(泪珠)如点点珠玉,反映出陆离斑驳的异彩,透现出圣洁而美艳的独特神韵。静态尚且如此,那么,动态则更为诱人:和风轻拂,斜叶弄影,风姿绰约,如美人轻歌曼舞。三、四句则告诉我们,“俗人”(一般的欣赏者)只看到花色艳丽、清香四溢,而忽略了对“叶”的美学审视,真是过于局限,而不顾及到兰花的整体美了!
由此可见,诗作有着向细腻、反复品评、发展的趋势。兰花的芳声秀质,自古超绝,张羽在乱世之中吟出如此绝唱,堪为今人佩服。真是“禀天地之纯精”,“香从风而自远”。张羽的诗浅显易懂,自然流畅,但平淡中含蕴深情,质朴处孕藏华美。没有婉曲寄寓之笔,相反明自写来,直陈其怀,更具艺术感染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