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自己的存在
(2013-03-04 13:29:36)转载: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自己的存在
本想买卢梭的《忏悔录》,可惜寻无路。
有些许的不安,有些许的失落。可是不能就这样空手回家,于是陆续地抽了几本。
卢梭的《孤独散步者的遐思》就是其中的一本。
知道卢梭是很久以前的事,当时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邂逅过他的作品,蹲在一旁间或地读些,那些还处在言情情节里的死党看见了,不由分说地就将它回归原处,敢情她们都不喜欢。放下就放下,也没有非常不舍,也许,当时自己的心也未必是坚定的。于是,每每去有书的地方总是在拿起放下之间。不要说她们不理解这是什么原因,连我自己也不理解。
最近一段日子,疯狂地迷上了哲学类的书籍。也有朋友劝说,女人嘛,看看那些缠缠绵绵的小说就够了,这些书籍看多了要变成神经衰弱的。可惜,我不加理会。许是,它已经成为了自己的需求。
就这样在哲学的世界里,进进出出,累了钻出头来吸一口气,乏了揣着书小眯一会,醒了还是读。
对任何事,只要我喜欢,我愿意,我都是五体投地,尽兴尽情,醉他个天昏地暗。
读书,我重来就不写什么读书笔记。我知道自己的文字比较丑,见不得阳光,哪怕是微弱的也不行。于是,一切懂的或者不懂都静悄悄地躺在我的世界里。这世界说大就大说小就什么都不是呀。
昨日看培根的《培根论人生》里有一段这样的话“言语就像打开并且张挂起来的花毯,上面的图案形象地显示出来;而保存起来的思想,则只不过像卷折起来的花毯而已。”
说的真好,有些东西需要表达,需要蔓延,也许真有匹配的人,真有编码类似的人,等着一起感受,于是读书的路上将不再孤单。
尽管看了许多朋友的读书,但是对于我也言,依旧不知道怎样写。此时,我想尝试着打些个感动自己触动自己的原文吧,算是练练打字,算是练练笔。
卢梭是十八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作家。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磨难,倍感孤独,其原因: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爱弥儿》被当局列为大逆不道的禁书;二是伏尔泰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他抛弃亲生子女的事实。要求对他处以极刑。为了在世人面前还自己一个清白,他写了《忏悔录》,但仍然遭到种种非议和侮辱。晚年,他重温往日的时光,审视自己的一生,终于写出了《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再次为自己辩白。遗憾的是他只写了十篇“漫步”就与世长辞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他的完整的“遐想”。 《孤独散步者的遐思》是卢梭的一部杰作,“不在于它似乎表达一种卢梭未曾经历过的庄严宁静的超脱,而在于它是一个离不开他的同类以及他们的爱,一个不能与写作诀别——尽管他佯装不屑一顾——的孤独的失败的证明,这失败又是那样合乎人情。”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自己的存在
--------卢梭
在我历尽沧桑的漫长的一生中,我发现,最使我怀念、感动的时期并不是我最能享受到甜美、最能感受强烈快感的时期。尽管这种极度狂热和热情非常短暂,但恰恰因为它自身的热度,它只能成为生命线上稀稀疏疏的点。而这些点太少太少,刹那即逝,不能形成一种状态。而构成我心中所怀念的幸福的,决不是这些稍纵即逝的片刻,而是平凡、持久的状态构成的时刻。这种状态并没有极度强烈的东西,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魅力会随之增长,最终达到绝无仅有的快乐、幸福。
世间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以一种固定、永恒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那些与外界息息相关的情感,一定会随着他们的变迁而一起变化。我们的情感总在我们之前或之后,追忆那些不可再得到的过去,预想那些不可能到来的未来。总之,在我们的情感之中没有一件是可以作为心灵的依托的。因而,世间只有逝去的欢乐,我怀疑世间是否有过永恒的幸福。我们的心难以在享受极度强烈欢乐的时刻,真正地对我们说:“愿一刹那永远持续着”。这些瞬间状态只给我们留下不安、空虚、悔恨于往事、希求于今后,我们又怎能称之为快乐呢?
如果有一种状态,心灵能在此找到最坚实的位置,它静静得安歇在那里,聚集着它整个的存在,既不用考虑过去,也不用考虑未来;在那里,是没有时间的概念的,“现在”一直在延续着,但既看不出它的连续,也没有连接的痕迹;在那里,我们除了感到自己的存在外,再也没有贫乏或享受,快乐或痛苦,希冀或恐惧的感觉。自身的存在这个唯一感觉能使我的 心灵完全充实。凡是处在于这种境界的持续状态之中的人,都可称自己为幸福的人。这种幸福 不是残缺的、贫乏的幸福,如同我们在人生乐趣中感受到的那样。它是源于一种丰润的、充实的幸福,这种幸福不会给心灵留下任何的空虚。我在圣彼埃儿岛的时候,有时躺在船上随波荡漾,有时坐在澎湃的湖岸,有时坐在潺潺的溪流边独自遐想,也就经常处在于这种状态中。
前一篇:[转载]《无觉》
后一篇:卢梭的幸福观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