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1年甘肃省采供血发展报告
标签:
蓝皮书输血安全输血服务 |
分类: 蓝皮书 |
【编者按】“输血服务蓝皮书”自2016年首次出版以来,每年一部,《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22)》是“输血服务蓝皮书”的第七部,是对2021年我国输血服务行业的概述和总结。2022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
【作者介绍】王常虹,甘肃省血液中心,中心主任;潘登,甘肃省血液中心业务科科长,副主任输血技师。
(以下为正文)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沟通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通陕西,南瞰巴蜀、青海,西达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西北出蒙古国,辐射中亚,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必经路段,。甘肃省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全省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01.98万人,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省会为兰州市,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10243.3亿元,卫生机构总数2.6万个(其中医院705家)。
2021年,全省采供血工作经受新冠疫情考验稳中有进,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采供血量较上一年度基本持平,有力的保障了全省血液供应和安全。
一
(一)机构设置情况
2021年,甘肃省在全省14个市州均设有采供血机构,其中省会兰州设立省级血液中心1家,
13个市(州)各设置中心血站1家,设置33个储血点,已形成省血液中心为龙头,市(州)中心血站为主体,县级医院储血点为补充的全省采供血网络。目前,全省14家采供血机构中2家属于正县级建制(省血液中心、天水市中心血站),9家属于副县级建制(定西市、甘南州、嘉峪关市、临夏州、陇南市、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白银市中心血站),3家属于正科级(平凉市、金昌市、酒泉市中心血站)。
(二)人力资源情况
2021年,全省采供血机构共有工作人员926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比77.7%,聘用人员比例达到40.6%(见表2)。
二
2021年,全省无偿捐献全血204840人次,合计捐献全血总量为311695.75U,捐献血小板12487人次,合计捐献血小板总量为17620治疗量。
三
2021年,甘肃省采供血机构血液制品产品包括:全血、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小规格血液、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病毒灭活新鲜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单采血小板、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全省红细胞制备量为:318702U,同比下降1.28%;血浆类制备量为370880.95U,同比增长7.66%;冷沉淀制备量为33881.5U,同比增长1.72%。
表7 2019-2021年甘肃省血液成分制备情况
|
年份 |
红细胞类(U) |
血浆类(U) |
冷沉淀类(U) |
|
2019 |
315447.5 |
400076.7 |
37215 |
|
2020 |
322820.75 |
344486.05 |
33310 |
|
2021 |
318702 |
370880.95 |
33881.5 |
说明:冷沉淀1u=200毫升全血制备
数据来源:根据各地市血站上报,甘肃省血液中心统计整理。
四
2021年,全省血站实验室血清共检测216256份,检测不合格率为1.55%,全省血液检测不合格的原因从高到底依次为:ALT(0.76%)、抗TP(0.24%)、HBsAg(0.23%)、抗HCV(0.18%)、、HIV Ab/Ag(0.11%)NAT(0.09%),ALT不合格是导致血液检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占比46%。
核酸检测情况:2021年,全省核酸平均阳性样本检出率为0.09%,核酸检测不合格项目主要为HBV-DNA。
五
甘肃省血液中心输血研究所组织配型实验室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优秀合作实验室,具体负责全省造血干细胞样本采集、HLA检测和相关管理工作,2021年共完成样本采集及检测3000人份,2021年开展ABO和Rh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工作以来,通过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为临床疑难血型鉴定及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学科建设是输血研究的重要抓手,2019年“输血检验专业(甲等)”和“血液质量监控与保障专业(乙等、丙等)”两个学科获批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医疗卫生重点专业,甘肃省血液中心具体负责甲等、乙等两个学科建设工作,定西市中心血站负责丙等学科建设。
2019年以来甘肃省血液中心负责的“兰州地区突发应急事件中供血策略研究”获得甘肃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兰州地区献血人群中HBV感染者HBV基因分型及感染途径研究”
六
(一)持续完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建设
全省采供血机构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按照《献血法》有关要求,持续完善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发挥无偿献血工作的主导责任。一是优化血站整体布局,做好无偿献血规划指导。完善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的无偿献血协调机制,着力解决无偿献血工作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张掖市、定西市、临夏州等市州由市政府办公室下文,每年年初制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献血计划,并监督做好落实,年底进行总结考核。
二是做好组织协调,不断提升无偿献血社会关注度。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多次到省、市血站、街头献血点、6.14无偿献血宣传现场调研指导无偿献血工作,并通过无偿献血表彰、联席会议、专题培训等方式协调有关部门广泛宣传献血的意义,普及献血的科学知识。
三是根据新冠疫情发展变化及时出台有关采供血指导性文件。省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于如2020年2月和2021年11月发布了“31号明电《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血液安全供应保障工作的通知》”和“8号明电《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偿献血工作的通知》”用于指导血站做好疫情期间各项采供血工作。
(二)认真落实疫情常态化下的各项采供血工作
新冠疫情给全省采供血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各血站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常态化下的各项采供血管理工作,一是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及时传达省、市、区和省卫健委最新的疫情防控动态和要求。
二是强化感控知识培训,定期监督检查。结合血站工作实际,制定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方案并进行全员培训,加强对血液产品、应急物资、试剂耗材的质量监控,强化采供血关键过程的感染防控的管理并增加抽查频次,定期组织对各采血点、各业务科室、相关工作人员、消杀情况、医废管理等内容的专项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改。
三是加强采供血保障,确保临床用血需求,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血站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引》和省市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等要求,增加献血前征询验码、增加采血场所消杀频次并做好公示。加强动员招募,在各血站的门户网站、公众号发出倡议,主动开展一对一电话招募,专车接送献血人员等方式拓展献血动员渠道。加强同医疗机构协调配合,定期研判,在确保急危重症和高危孕产妇等急救用血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择期手术。
做好全省血站动态调配,开展兄弟市州血站间血液库存的调配,做好血液库存“削峰填谷”。四是支援发生新冠疫情地区的血液供应保障工作,2020年向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调拨红细胞1000U。
(三)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宣传工作
全省各采供血机构与当地主要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合作,定期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在地标性商业街区、高铁站点等制作公益宣传广告、通过冠名流动采血车,寻找稀有血型献血者等公益活动弘扬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建立献血名人堂和定期表彰无偿献血典型先进人物,宣传无偿献血者的先进事迹传递社会正能量,把无偿献血宣传与每年的“无偿献血宣传日”,“血站开放日”,“6.14”世界献血者日结合在一起,在血站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与网友积极互动,答疑解惑,通过定期组织 “血小板捐献者板友会”、“Rh(-)献血者联谊会”、“献血服务志愿服务团体座谈会” 、“献血服务志愿者培训班”、“无偿献血知识竞赛”等活动、带动全社会关注无偿献血,让更多群众关心、理解、参与无偿献血,进一步推动形成良好的无偿献血社会氛围。
(四)不断提高全省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
2021年,全省14个市州全部成立了临床用血质控中心,省临床用血质控中心挂靠在省血液中心,全省统一了《甘肃省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考核评价标准》,《甘肃省输血科(血库)技术验收程序》,《甘肃省三级医疗机构输血科建设管理规范》,《甘肃省二级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范》,规范了全省临床输血前中后的8个关键记录,通过各地市医疗机构举办培训班、外请专家培训到单位内部授课、专家及群管理员每天在群里科普输血知识三种途径来开展常态化培训学习,并已举办2次甘肃省输血技能大赛,持续提升全省输血科工作人员专业技能,2019年开始每年在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2次室间质量评价工作,督促各级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实现科学合理用血。
(五)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血液安全
用血安全是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牢固树立血液安全管理,提高血液质量是无偿献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服务下沉,质控上收”要求,切实加强监管。一是每年1次的全省血液安全技术核查(含单采血浆站),每年2次由省临检中心开展进行室间质评业务检查,每年不定期开展飞行检查等方式确保血液质量与安全。
二是把血液安全管理与打击非法采供血,打击“血头”“血霸”结合起来,在采供血机构采血点、医疗机构张贴海报进行宣传,与各地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坚决打击各种侵害献血者利益,违法采供血的案件和案例,密切依靠群众,积极发现线索,作为一项常态化政策坚持下去。
三是把全省血液安全管理工作与“平安甘肃”工作结合起来,把“血液、血液制品安全事故数”作为1项监测指标,月月统计上报省卫健委。四是启动全省血站内部血站联审机制,率先在省血液中心开展联合内审工作,持续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
七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无偿献血率仍有差距
固定献血者队伍基础薄弱,献血者队伍发展速度严重滞后,应急献血者队伍数量不足,献血者年龄结构不合理,临床用血需求无法满足,2021年底全省千人口献血率为8.69‰,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差距。
(二)血液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无偿献血宣传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宣传效果未达预期,存在季节性血液紧张和偏型的情况,特别是出现新冠疫情的情况下,团体招募困难,血液供需矛盾突出。
(三)血站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与发达省份血站相比,采供血设备亟待更新,信息化水平滞后,采供血智能化、信息化设备占比不高,核酸检测费用缺口较大。
(四)血站人才培养建设工作尚显薄弱
血站人员待遇不高,引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困难,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不足,输血研究工作较弱;个别血站聘用人员比例较高,人员流动大,增加了管理难度;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比例不合理。
八 对策建议
(一)继续完善无偿献血工作长效机制。
持续巩固和强化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无偿献血工作格局,尽快出台《甘肃省无偿献血条例》和《甘肃省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强化政府责任,坚持血站公益性,进一步深化血站运行机制改革,完善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确保血站财政全额保障政策的基础上,支持条件成熟的血站逐步建立动态绩效管理激励运行机制。
(二)不断加大对血站的投入力度
协调财政、发改等部门按规定加大血站资金投入,用于提升血站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按照实际血液采集数量合理增加人员编制,进一步提高专业人员工资待遇,拓展高级人才引进渠道,同时按照当地医疗需求发展趋势,统筹考虑血站业务发展,在业务用房、设备更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把血液核酸检测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既确保血站采供血工作正常运行,又确保血站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努力完善无偿献血工作应急保障机制
把血液应急保障机制建设纳入各级卫生应急保障工作中,建立综合应急保障长效工作机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相应采供血对策,继续发展和壮大固定献血者队伍,稳步提升应急献血者队伍以及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数量,定期组织开展采供血应急演练,不断完善突发事件下的血液供应保障策略及应急方案,科学合理制定预警级别和相应预案,及时启动各级血液保障联动机制,确保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血液应急保障。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