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十年,两次台湾之行,我对台湾人的总体印象是:说话和气,做事认真,素质比较高。(但不理解台湾的政客们在电视上的表现为什么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样?他们急躁冲动说话高声,好像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声压人。)
十年前去台湾时留下的印象非常好,那时候大陆去的人还不是太多,台湾所有服务于我们的人都很客气。也许是现在大陆人去得太多了和一些大陆人给台湾人留下不好印象的缘故,这次发现稍微有一些变化:比如一些餐厅一直有人再反复提醒客人“吃多少拿多少不够了再拿”,“请把吃完的餐盘自己放回收纳桌上”,一些服务员的眼神也存在着鄙视的目光;比如在参观景点总有人提醒“请不要大声说话”“请不要乱丢垃圾”!等等。
随着大陆人生活条件的提高,外出旅游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发展比较快的农村人,但是许多同胞由于生活习惯问题,养成了大大咧咧不修边幅不讲卫生大声说话争抢食物等不雅习惯,影响了大陆人的整体形象,真的需要有人提醒需要教育需要改进。
下面是我这次遇到的两个台湾人留给我的好印象。
《台湾人》
1、送雨伞的姑娘
一天晚上,我们到住宿地时天已经彻底黑了,因为坐了几个小时的车不舒服,下车后放好行李约同事一起出去随便走走。
夜不观色,出去时看不清天气阴晴,没有带雨具。没想到半小时后突然下雨了,我们赶紧往回走,但雨越下越大,显然我们一下子赶不回去了,只好跑到一家小食店躲雨。躲了一会儿仍不见雨见小的意思,同事两口子性急用衣服盖住头跑开了。我们俩没有走。
雨还在不停地下,我老伴儿按照内地的想法去跟小食店的女生说,能不能把你们的塑料袋给两个,我们挡一下头上的雨。女生说:“等一下。”就走进里面去了。
我纳闷:塑料袋就挂在我们跟前不远的地方,她怎么跑到里面去了?奥,莫非她去找旧一些的塑料袋去了?
很快她拿来两把雨伞给我们。我赶紧说:“不行,塑料袋就可以了。我们明天一大早就要走,拿雨伞还不回来。”“不用还,你们拿去用好了。”“那怎么行!要不等一会儿雨不下了我给你还回来。”“啊不用不用,你们不用还,放在你们那个酒店当良心(我们叫爱心)伞好了。”
原来这样!
我们赶紧说:“谢谢谢谢,那我们俩人用一把就够了。”
我们打着这把大雨伞,心里暖暖的。我跟老伴儿说:“看台湾,就要感受这些生活细节,看人家是怎么生活的,不是光看名山秀水。”
我们离开台湾时,把这把伞交给了导游,让他留着给需要的人。
2、大巴司机
司机师傅姓刘,是我们这次台湾之行的全程司机,负责开车和替我们放取行李,很辛苦还老是笑眯眯的。尤其是在屏东(没有记错的话)那天,我们入住时已经晚上7点左右了,导游告诉我们,因为前一段路在修,路非常难走,为了安全,大家明天要改乘火车,而司机师傅今天夜里两三点就得出发绕行到明天我们下火车的地方接我们,请大家一会儿把多余的行李放在车上。想想看,白天师傅一直拉着我们转,我们可以在车上小憩,师傅不行。台湾多山路,必须时时用心驾驶。为了不耽误行程,师傅竟要半夜三更出发赶路......
那几天天气一直不太好,我们乘坐的大巴车一直开着空调,大家都喊冷,说让师傅把空调关掉或者放些热风。导游告诉我们:“台湾的车没有热风,关掉了空调车窗会有雾气影响行车,只好麻烦大家多穿一些衣服。”
我们这才理解了出行时合同上的提醒词:“台湾的大巴车上空调充足,请大家务必带足衣服!”
我走下车去看司机,只见他身穿棉衣,棉帽子戴在头上握着方向盘,看起来真的很辛苦。我拿出手机:“来,我给你拍张照,让我们孩子见识一下台湾的司机师傅是怎样戴着棉帽子开车的。”小刘师傅笑了笑,很配合地举起手做了一个“耶”的姿势!
虽然小刘师傅没有能和我们说上几句话,但他用微笑和行动感动了我们。
谢谢你,台湾的小刘师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