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秘白居易《琵琶行》里的琵琶曲

(2011-08-26 11:14:48)
标签:

杂谈

分类: 资料集

http://s8/middle/66569e19hab6147241b54&690

http://blog.oldkids.cn/uploads/diary/200911/07110536206.gif

探秘白居易《琵琶行》里的琵琶曲

    

    毫无疑问,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描写的不是一首琵琶曲。而是数首甚至是数十首琵琶曲连接在一起的琵琶独奏音乐会。序里有言:快弹数曲可以为证。那么白居易听到的是什么曲子呢?里面除了《霓裳》和《六幺》外,其他的并没有名字。所以,有必要推测一下,就当是个文字游戏了。

   文人四艺,琴棋书画。这里的琴,其实是古琴,对于音律,文人是必修的功课,又何况白居易本身就是当代的填词大家(平仄就是当时入声律的规则,依声填词,为的是当时的5声或7声不会出现倒字现象)。对于音乐更可以用精通来描述,这就是众人都哭,而司马泪最多的原因。当然也跟“闻声伤情”有关。对于一个精通音乐的诗人来说,这样的机会也许并不是很多,虽然不是给白居易一个人举办的专场,但却只有他一个人听懂了。

   从最早的文字《诗经》开始,中国的一切文字最初都以入乐的形式记载下来,后来到《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因为音乐无法记载,所以就留下了那时候的“歌词”。当唐诗以音乐的方式开始盛行的时候,白居易其实就是一个大音乐家。在序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不是给琵琶读的,是给琵琶女唱弹的。琵琶本身就是伴奏和独奏乐器。例如现在还能看到的“评弹”。

   《霓裳》应该是《霓裳羽衣曲》,传说为唐玄宗梦里抄袭的天上音乐,杨贵妃根据该曲编了舞蹈,白居易在玄宗的后面,该曲为玄宗所做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一个有作为的帝王竟然是个大音乐家,一个诗人对音乐的精通就不值得怀疑了。

    在唐教坊大曲里有《绿腰》一调。《绿腰》又名《六么》,是唐代从西域传来的一个大曲名称。应该就白居易“先为霓裳后六么”里的曲目。据说:“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么。”后用作词名。注意这里的“六字者”。就是歌词的六个字。在中国的音乐里,一字多音,余音饶梁,特别是戏曲里的叹词衬词拖腔,引人神往。而白居易时期,异域文化的入侵正在汉文化的熔炉里悄然锻造,“诗余”开始出现,这就是宋词的长短句,为了适应胡人或者是其他民族的音乐形式。四平八稳慢慢的退出了音乐的舞台。在词牌里的《六幺》已经不只是“六个字”了。而是有自己的声韵。下面是《六幺》的形式(我看不懂平仄,找来充数而已,以前我老师跟我说过一句,普通话里的四声其实都是平声,没有平仄里的仄声和去声,南方的方言里还有,不过说出来不能通用,但南方人学习平仄用方言就可以了,广东的白话还保持着过去的7声)。

   《六幺》曲牌名。九句,句式为四三四四四四六二八,押八平仄韵。

曲 谱

去平平去,平平去,仄平上去,平仄平平。平平去上。平平仄平,上去平平平去。平平,去平平平去上平平。

   关汉卿的:乍凉时候,西风透,碧梧脱叶,余暑才收。香生凤口。帘垂玉钩,小院深闲清昼。清幽,听声声蝉噪柳梢头。

   依据唐绝句的习惯,我觉得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应该是以四句为一段落,每个四句都隐藏着一首曲目,《琵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琵琶女带简单说明的节目单。

   序言很简单,说琵琶女出身琵琶名门。出生在长安,后来沦落到此地,而唐朝的夜宴是一种风尚,虽然是江畔舟中,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还是想找到一入乐之声,着时候,琵琶女悄然出场了。而《韩熙载夜宴图》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时的宴会听音乐的盛况。

   在我找到的唐朝琵琶名家里,有曹善才的名字,想当然的可以说,这就是琵琶女的师傅了。但没有姓穆的,而曹姓有两人,前面还有一曹好达,根据中国古人的礼仪,一个人不可能拜两个师傅,除非是弟兄两个,大师傅、二师傅。所以,我觉得,这里的穆本身有“静穆”的意思,会不会是白居易的客气恭敬之笔,其实,琵琶女的师傅就是曹善才,行二,所以,才有“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的句子出现。或者是这两人都是琵琶女的师傅也不一定,也可能曹好达是曹善才的哥哥或者是长辈呢?

   正文开篇的四句是抒情,是叙事,不过是在听了以后的时候,所以,我觉得这时候,白居易应该是在听《阳关三叠》。送别的时候,这是中国最好的曲子。而琵琶女作为邀请的伴奏对象,当然在江边遇到的时候,肯定不是接人,要是接人的话早就应该回家了,还用在这荒郊野外的渡口抒情吗?作为长安出来的琵琶女当然知道开始应该做什么曲子。

   下面的四句应该是《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唐朝的尚武精神是中国五千年来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可以从很多诗人的《从军行》里看出来,那种报效国家的凌云壮志也只有唐朝才有,你想一个连诗人都佩剑行走的时代,除了《易水歌》还有什么可以用到此时此刻呢?而琵琶女既然应邀,绝对不是自弹自乐,而应该是听命于大家。而唐朝的开放并不会让一个见过大场面的琵琶女害羞。虽然白居易后面写了“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却不是琵琶女的害羞,而是琵琶演奏和握持的基本方式,只能那样抱着,没有别的方式。如果琵琶女年轻一点的话,以反弹琵琶的方式出场,可能就看不到这种含蓄的文字了吧。当然作为诗人和音乐人的白居易还是能够做到取舍,不明说,而含蓄的,这是诗歌的本意,白居易应该轻车熟路。

   接下来的数行,没四句成一段落,诉说一个场景,当然就该有一个乐曲来对应,既然是重新喝酒,按照常规,这里面就该是一些小曲子的开场序曲。一方面调节气氛,一方面渲染情感为后面铺垫。当然,这里白居易用了倒叙的手法,呵呵。

从古曲的曲目中,我找到了两个跟《琵琶行》有关联的曲目,一个是《浔阳琵琶》十段和《霓裳曲》十一段。这两首除了后面的是已经有的,前面的曲目就不知道是不是白居易听到的一个曲目了。这里虽然一个十段,一个十一段,但其实都很短,就像中国没有类似于《荷马史诗》那样长篇大论的叙事诗一样,中国的乐曲虽然有段落,比西方的交响乐的常规四段多的多,但时间却少的可怜。最多也就十几分钟。把这两个曲目放在前面吧。《霓裳曲》描写的是华丽富贵,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所以,跟后面的格调不吻合,应该是开场的曲目,白居易在序里点了曲目的名字,其实是为了跟后面的凄凉相对照,以乐写悲。白居易以“初为霓裳后六幺”做序曲的结尾,为后面的高潮拉开了帷幕。

   朋友们,大家好,下面请听,琵琶独奏《飞花点翠》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当然我没有听到过《飞花点翠》,这里是望文生义,不过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白居易在这里的描写正是琵琶技法里的常用手法,扫弦。基本上可以说,任何一个琵琶曲子里面都离不开这样的技法。这是琵琶的精髓所在。雨点落在翡翠的盘子里,是什么样的声音?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其实没有报幕,不需要报幕,一曲完毕,另一曲又来,几乎没有让你呼吸的机会,你在琵琶声里只有沉醉下去,这四句给人的感觉更秒。应该是《高山流水》的古曲,或者是《阳春白雪》,在这里的四句已经不是一个乐曲,而是《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这四首的联奏。白居易早就听过了,我们现在只能听歌曲联唱了。形式相同,意思却天壤之别。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技法体现着挑、扣、滑音、轮指、压弦、缠音、还有一些非常规技法,例如闷弦、绷弦等,现在的琵琶总能听到这些。当时应该是绝技吧。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我觉得这八句不能分开,应该是《十面埋伏》。第一句我们可以想象霸王被困垓下,心中郁闷,心爱的女人成为累赘,难以取舍。虞姬舞剑,霸王醉酒,帅帐里一片沉寂。而二句中绝妙的体现着音乐休止音符的妙用。休止的意思不是没有音乐,也不是音乐停止了流动,是声音没有了,而音乐还在继续,这就像水遇到石头的阻挡停止流动一样,其实流动并没有停止,停止的只是状态,一旦力量达到,就会更猛更急的奔泻出去。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是琵琶的强项,金属质地的声音,也只有琵琶才能表现,而战争场面的描述在所有的中国乐器里,也只有琵琶才适合,其他的乐器都单薄了一点。

   “裂帛”带有结束的暗示,霸王最后的自刎以“裂帛”做结尾,可能有点牵强,不过并不影响在白居易的文字里体会那种豪壮和霸道,而音乐结束以后的沉寂,刻画出了在场的诸位都是音乐的知音。沉浸在琵琶塑造的“霸王别姬”场面里。

    琵琶的另一个功能就是伴奏。现在评弹里依然是一半琵琶一半三弦。弹着琵琶用唱的方式来叙说身世,这在中国的曲艺形式里很常见。而单独的以琵琶为主的音乐会,换个形式,不行吗?以说唱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身世,应该吻合琵琶女的身份。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这是开始的几句,可以看到里面说唱的痕迹,当然从字面上看,应该是白居易听到的一种联想,可是从音乐的角度,从白居易的叙事手法上看,这应该是一种现实的描写。当然后面的对话应该是休息的交流。随便聊天互相倾诉。

    经过了一场交流休息之后,琵琶女再次演奏,不过已经更加凄凉了,从白居易的衣服上就能看出来,也许是江水?

    根据诗人的写作习惯,白居易写此诗应该不是后来的事情,而应该是酒席上的活,所以最后会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而唐诗是可以入乐的,这样长的,应该是古风体吧,入乐更应该是琵琶女的强项,最后,白居易等人听到的,会不会就是《琵琶行》的现场演唱版本呢?

    而那些《夕阳箫鼓》《月儿高》《汉宫秋月》《塞上曲》《青莲乐府》《阳春古曲》《灯月交辉》《普庵咒》《水龙吟》《闹场》等曲目,应该是信手拈来的事情,白居易等人都该听过一遍吧。

   其实读《琵琶行》最好能有一榻、一茶、一香、一酒、一曲琵琶,什么曲子都没有关系,在音乐中慢慢诵读,应该可以重现当初的场景,当然,最好能有一窗,半开,窗外有明月也可,有雨声也可。

    查阅资料发现: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琵”和“琶”原是古代弹拨乐器两种演奏手法的名称,秦汉至唐代这一时期,琵琶二字成为多种弹拨乐器的混称。唐代以后,琵琶才作为一件独立乐器的专用名词而沿用到今天。

   当然白居易听到的就是现在的琵琶,这是没有一点疑问的,从“四弦一声如裂帛”里我们可以看出来。

 

 

转自 http://zhaitingya.blog.163.com/blog/static/6633351620076325411801/

  

http://blog.oldkids.cn/uploads/diary/200911/07110536206.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