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实殊途的双璧--朱自清、俞平伯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比较分析

(2011-01-28 23:33:00)
标签:

杂谈

分类: 第一册
 

     

虚实殊途的双璧--朱自清、俞平伯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比较分析
 
                          李承辉

    摘要:名家名篇总让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本文从思路、描写对象与语言三方面比较分析了朱、俞同名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艺术特色,并与作者各自的创作主张相联系, 探讨了其不同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内在原因。
    文艺美学中的“虚”、“实”,就创作方法而言,“实”通常指注重客观写实。时间的延续,空间的转移,事件的经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思路,景物、对象的形神诸态都清清楚楚,一读即显;让读者如见其人其物其景其境,如随作者历时历地历情历状。“虚”则注重主观抒发。神游至哪.则笔行至哪,因而思绪跳跃,事情经过模糊,景观物境隐约,只有作者的内心感受丰富充盈。于此,则有朱自清、俞平伯两先生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作为“虚” “实” 不同创作方法运用的最佳演绎。大体而言,朱、俞两名篇创作方法上的虚、实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路的主情与主理。所谓“主情”是指情因景发,情景交融,写物则情现于物,写情则多直书胸臆[1]。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三句纯然写景,最后一句写诗人的直接观感。写景写感皆紧扣客观景物—— 雾霭缭绕的香庐峰与飞流直下的瀑布,对山峰日照下色彩的奇观与瀑布奔泻的气势之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所写所抒都具体客观,写实风格极为明显。“主意”则指寄理于物,理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却借物为表达的载体或触发物[1]。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是写庐山,其理性成分就明显增强,尤其是后两句,全是说理之言。整诗没有一处描写庐山的美景,却句句都透着一种理趣,庐山只是诗人哲思理趣的载体或触发物。因此其构思便不重视客观写实,而重视主观心智的抒发,在主旨内容上便较之生动实感的景物要虚化得多。
 
    在朱、俞两文中,朱文注重客观写实,是“主情” 的思路。朱文随着游览时间的推移,老老实实地介绍着游览的行踪:从上船下河到利涉桥、到东关头、到大中桥再到大中桥外,最后由大中桥外沿原路返回。行踪所经之处,朱先生又老老实实地描画一路的景观物象、人情风致:下河即介绍秦淮河大小两类船的装备设施及其“钩人” 之处,从小船“灯彩”的“钩人”细写雾霭与明漪。从下河到利涉桥到东关头这一段,作者精笔刻画了秦淮河水的美。转过东关头到大中桥,则抓住大中桥三个阔大的桥拱写自己的渺小、写桥两旁破旧的木壁房子,并细写想象中其昔日的繁华、美丽与极盛。大中桥外,则描绘了一派荒江野渡景象,以及秦淮河薄薄的夜。在停泊的地方,写了嘈杂而令人疯狂不能自主的歌声,尤其用了不少笔墨描画了灯光的黄晕与冷月的清辉交相融渗而成的奇观,勾勒了淡影的垂杨、矍铄的老树、远处亮丽的美得像贝壳的白云、白云下随意的黑暗轮廓等等美景美境。 
    朱先生还老老实实地叙说途中所遇事件的细枝末节:歌舫伙计上船来求点歌时,作者的发窘、犹豫与内心感受皆真切具体;尤其是伙计离去后作者内心的自白尤为真挚深切:对作者情感上盼望听歌而行动上拒绝听歌的矛盾揭示,为行动上拒绝听歌既没有满足自己的渴望又使歌妓们的希望受了伤而作种种辩解,对辩解虽然合理可情绪上总不如意等等心迹的表露,都是真实具体的客观笔法。所以朱先生《桨》文的思路,无论是叙事、绘景,还是写心,都是一种客观写实的笔法。


    俞文则不然,不象朱文的时间推移,游踪、景观随现,俞文介绍游踪只用了寥寥数语:在不足篇幅的四分之一处就以一句话几乎将游踪全程带出“在利涉桥边买了一匣烟,荡过东关头,渐荡出大中桥了。”其后便只有距文章结尾约三分之一处以一句“前面已是复成桥”又点染了行踪,续上了行程。所以俞文不象朱文以游览的时序、游踪的先后贯穿全篇,写游览不是他的重点。其重点是写作者对外物的感受或评判或对于自我游兴的反省与辨析。如写作者初次坐舫游秦淮时就写感受:朦胧而羞涩。写秦淮河的水,不象朱文那样描其形画其色写其光,而直写内心的感觉: “无论怎样打它,终是没言语”;“密匝匝的绮痕逐老去的年华”;“心头,婉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既像是写人,又像是写水,其意义所指就不象朱文那样清晰明朗。


    整体介绍了秦淮河歌声的嘈杂与大船小船的拥挤繁忙后,作者用了大段的文字来写自己今晚游览时“恻恻的情怀”,微醉与朦胧的感受,以及对情怀感受的“有” “无” 哲学思考。写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与情状也无具体细腻的描摹,却着重写自己的浅醉与惆怅,及浅醉中对欲望与忙碌众生的哲理升华。写拒绝听歌,不象朱文切实地叙写内心的矛盾与思路流程而具有非常清晰的逻辑顺序。却着重写对自我、对佩弦、对点歌者的评判,语言极突兀,以感性灵光为主。面对联翩而来的请求点歌,又是紧发议论:“我们把他们一个一个打发走路。但走的是走了,来的还正来。我们可以使他们走,我们不能禁止他们来段的思考,又从具体事象中生发开去,颇带有些人生哲理的味道。接着写拒绝听歌的自白:“欲的胎动无可疑的”,“自认有欲的微炎, 为什么艇子来时又羞涩的躲了呢?⋯⋯ ” “欲的胎动”、“欲的微炎” 较之朱文的“憧憬着贴耳的妙音”、“盼望着,有如饥渴”自是思性主理与感性主情的截然不同的语言。接着写归途的感念,从“主心主物的哲思” 辨证,到确认“浑然之感”,再到“归来之忆”与“当时之感” 的辨析,都是理性的探索,较之朱文一路回程沿河所见的真实描写及最后的梦醒之后充盈内心的幻灭情思,自然一是思深而意邈、余味虚灵;一是景真而情切,余情绕肠。而思深意邈,恰是主理创作方法的特色;景真情切,正乃主情创作思路的表征。
 
    二是刻画对象的工笔与简笔。“工”即工笔细描;“简”即简约概括。“对象”则指文中所涉及的人、事、物、景等具体事象。从思路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确认朱文重客观写实,对景物、事件、想象、感受都细致具体地如实道来, 因此给我们留下了一幕幕如画的美景。如:它让我们看见了“垂垂下来的的夜幕”,看见了“黯黯水波在朦胧烟霭中逗起的缕缕明漪”;看见了“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的“荒江野渡光景”;看到了“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的“晚月儿”,看到了“仿佛一汪水似的,蓝得可爱的天”;看到了“在水里摇曳着的淡淡影子的垂杨,”以及它们“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批着的发” 的枝条;看到了远处天际线处“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的“一两片白云”,所有的景物都在精细的雕刻中形神毕现,活现活灵,确是一幅幅工笔的水墨山水画。


    俞文写景的段落极少。有者则如写大中桥如门的桥拱: “船儿悄悄的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清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整笔勾勒,气大笔粗。又如写归途时的冷月:“犹未下弦,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的遥天。冉冉地行来,冷冷地照着秦淮”,虽然境界全出,气韵毕现,却毕竟寥寥数语,简约至极。再如写秦淮河的笙歌场景。


    朱先生着重写本是生涩、尖脆而非圆润的调子却让人“渴慕”、让人“无所适从”,让人“疯狂似的不能自主”的原因:这种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正可快意”;加以想象的作美,又因为“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罢了。对于歌声在内心激起的体验,具体而微,细腻之致,不是工笔刻画又是什么呢?


    俞文写笙歌则大异:“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啪的竹牌响”“叮的小锣,伊轧的胡琴,沉填的大鼓……弦吹声沸腾遍了三里的秦淮河。喳喳嚷嚷的一片,分不出谁是谁, 分不出哪儿是哪儿, 只有整个的繁喧来把我们包填。”没有朱文的精雕细刻,有的只是整体观照的简约概括,其全景式的和盘托出,当然不同于朱文的一景~ 境的细腻精工。其叙事写景同时总忘不了加上点哲思理趣的生发,就更见其写作重点不在物、境,而在主观感悟了。正是两者重客观写实与重主观抒发的不同创作倾向,决定了朱文写景叙事抒怀的工笔细描式的细景点染和俞文写景叙事大笔挥洒式的全景烘托。也正是两者重客观写实与重主观抒发的不同创作倾向,决定了两文虚、实差异的第三个表现。
 
    三是语言的平实与跳跃。重客观写实的朱文语言表现出平易朴实的风格,重主观抒发的俞文语言则表现突兀跳跃的特色。试看:朱文开篇:“一九二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一只‘七板子’。在夕刚已去. 皎月方来的时候.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蒋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

    百寸文开篇:“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比较而言,朱文语言老实平易、自然妥帖、合乎规范;俞文则有一种突兀而来、横空出世的新奇之感。


    再看写河里的闹热:
    朱文:那时河里闹热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

    俞文:时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桨,向灯影的密流里横冲直撞。冷静孤独的油灯映见黯淡久的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茉莉的香,白兰花的香,脂粉的香,纱衣裳的香……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然不响,有的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一个,三两个,五六七个,比肩坐在船头的两旁,也无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儿葬在我们的心上——太过火了,不至于罢,早消失在我们的眼皮上。谁都是这样急忙忙的打着桨,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又何况久沉沦的她们,又何况飘泊惯的我们俩。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


    如果说朱先生的语言是平易舒缓娓娓道来的散文语言,那么俞先生的语言则是灵动工整跳跃的诗的语言。俞文语言有倒置有排比,节奏紧促密集,思路游移跳跃,思路的跳跃造成了语言的空灵闪烁:“太过火了,不至于吧,” “又何况”“又何况”,“你且别讲,你且别想!”都是思绪转换时候横空出现的突兀跳跃性语言。思路的跳跃游移与语言的空灵闪烁相结合,使得文章内容的表达就不象平实叙说那样鲜明清晰, 而是要隐约朦胧得多, 因而带上“虚” 的印记。


    于是, 我们大约可以这样说: 朱文平易妥帖的“实”来自于他客观写实的主情思路、精工具体与细腻的笔法及与之相应的舒徐悠缓平实的语言。俞文情灵摇荡隐约空灵的“虚”则取决于他主理的思路、简约概括大笔挥洒式的笔法及与之相应的跳跃性语言。
 
   朱、俞两名篇不同的创作风格,与他们各自的文学主张相吻合。俞平伯在《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等文中反复提到:“文章事业的圆成本有一个通例.就是。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 ⋯ 与一切外物相遇,不可著意,著意则滞;不可绝缘,绝缘则离。那种况味正在不离不著之间。”l3]所谓“不可著意”是指不可太拘泥于外物,拘泥则思路毕窄.受到滞碍;“不可绝缘:’则指不可游离于外物,游离则文章所述便失去了根基与依托。正如王国维所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l_4](《人间词话 )所谓“人乎其内”.即是真切地感受生活,故能在写作时写得真实生动;“出乎其外”则是指不拘泥于生活,而是能超脱于生活之外进行更高层次的观览.达到理性精神的升华。俞平伯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极为赞赏王国维的这种写作观,可见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也是奉行这种原则的。其《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注重客观事象的写实,而注重主观感受的自由流动,客观外物作为其感受的触发物或载体而存在,又注重语言与思维的跳跃变化,正是他不“著意” 于物,不“绝缘”于物写作主张的具体运用。


    朱自清先生论创作,则极重“实感”。他说“文学的生命全在实感”;“能够将自己的‘实感’充分表现的,便是好文学”;他又对“充分” 加以界说:“充分者,要使读者看一件事物.和自己‘一样’饱满, ‘一样’ 有力, ‘一样’ 美丽”。他还说:“人性虽有大齐,细端末节,却是千差万殊里。能显明这千差万殊的个性的文艺,才是活泼的、真实的文艺”(朱自清《文学的一个界说》) ]。可见,朱先生所说的能称为好文学的实感,就是能充分表现人性千差万殊的细端末节,让读者从作品中看到如作者从生活中看到的“一样”饱满、有力、美丽的人、事、景、境、物等等事象。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所呈现的景观物象都极具体细腻、美妙绝伦,无论是月下的荷塘、梅雨潭的绿、还是秦淮河中闪着梦的眼睛的河水,黄晕与清辉渗融的灯月交辉的奇迹,都让我们有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同样饱满、有力而美丽的感受。


    当然,朱先生对于外物的精雕细刻绝非“著意” 于物,从他笔下所描绘出来的一幅幅美仑美奂的如诗如画的图景,从他由美景而生发的奇特比喻及他遇事而行的真切直率的内情剖析,我们确实看到了他超于“宇宙人生” 之外的高情雅致。所以说,不论是俞先生的跃动空灵、超逸自得的“不著意”“不绝缘”,还是朱先生的平易舒徐、悠闲自在的“实感” “充分”, 只是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而已,并不影响他们在作品中表现他们入乎其内的生气和出乎其外的高致,从这一点上,确实可以说他们这两篇同名散文实是中国现代美文史上殊途同归的双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