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平上苑村广宁寺碑

(2016-11-19 17:23:57)
标签:

杨荣

三杨内阁

上苑村

黄养正

尚宝监

     

    天我和王林,还有居士,一起来到昌平图书馆院内一处存放碑刻的地方,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拉过来了,结果意外发现此行要寻找的广西布政使李公神道碑已被集中到这里,这倒省得我们去原址了。这里堆放的其他碑大多是各类庙碑,我随意找了找,盯着一通体量较大的“敕赐广宁寺之碑”。看着看着,忽然发现“谨身殿大学士...建安杨荣”等字样出现在碑上,这顿时让我来了精神。居士问我杨荣是谁,我说此人不得了,明朝大名鼎鼎的内阁三杨之一,永乐首辅,大学士杨荣。在北京能见到五百多年前杨荣撰的碑,简直是不思议!严格地说我不算是个古建爱好者,所以一直以来坛庙寺观看得不多,对于各类庙碑自然也不太关注,但这个碑让我完全改变了以前的看法。

 

昌平上苑村广宁寺碑

昌平上苑村广宁寺碑

昌平上苑村广宁寺碑

 

昌平上苑村广宁寺碑


昌平上苑村广宁寺碑

 

 

    回家以后,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此碑在国图网上有拓片,碑的原址在昌平兴寿镇上苑村。网上还有一则关于上苑村的记载,说村北曾有广宁寺,建于正统元年(1436),前后有佛殿数重,鼎盛时期僧众达一百三十人之多,直至1940年,寺毁僧散。解放后,村政府和乡政府先后在这里办公,到1980年寺内大殿被拆除。这段文字记载最后还说,“目前,后殿西北王彦墓地周围尚有古柏数株”。于是我抽空到上苑村走了一趟,得知广宁寺位置是在村后运河的北面,如今已无任何踪迹可寻,就连那几株古柏也早已不见了。但无论怎样,碑留下来了,不幸中的万幸!

 

昌平上苑村广宁寺碑

 

    上文提到的王彦何许人也,头衔很简单 - 尚宝监太监。杨荣撰的这个“敕赐广宁寺记”,实际上就是一篇为此人歌功颂德的文章。作为一个内阁辅臣,而且还是做过几年首辅,德高望重,居然也拍一个太监的马屁,不过,这在当时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毕竟太监都是皇上身边的人。比如万历首辅张居正,也曾给一个叫马腾的尚衣监太监写过墓志铭,何况这个王彦又不是个等闲之辈。

 

张居正所撰马腾墓志铭

昌平上苑村广宁寺碑

    我在网上也查到了此人的身世,与杨阁老碑文中介绍的差不多。王彦早年就“事太宗文皇帝于潜邸”,这个太厉害了,燕王府的老人。靖难之役不仅参加了,而且还“攻城战野,率居前锋”,战功显赫。太监不都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天到晚窝在宫里,不男不女的,一旦提刀上马,丝毫也不失爷们儿的本色。王彦还有个与一般的太监不一样的出身,那就是,他是建州松花江女真人。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永乐五年,朱棣派他镇守辽东,一去就是三十年之久。王彦信奉佛教,在辽东时就在当地建了多处寺庙。偶然一次巡游至昌平桃峪口,他被当地景色所吸引,便买下了一块地,“立禅宇,卜寿藏”。不仅建了广宁寺,连自己坟地也提前安排好了。

    杨荣长王彦一岁,二人平时一定交往很多。朱棣几次北征蒙古,基本都带上杨荣,王彦也多次跟随护驾。永乐二十二年最后一次北征,朱棣驾崩榆木川,正是杨荣做出秘不发丧的决定,最终使得朱高炽平稳继承大位。“敕赐广宁寺之碑”立于正统五年三月,这时杨荣年已七旬,王彦也已六十九岁。王彦在五年之后离世,而杨荣就在四个月之后(当年七月)返乡途中病逝于杭州。当年从北京到杭州,走走停停,估计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杨荣应该是在正统五年五月左右,也就是说,此碑立起两个月之后,离开北京,可以猜测,“敕赐广宁寺记”或许是他最后的作品。如此,碑之珍贵,不言而喻。还有一点值得要提的是,此碑的篆额,明朝当时的书法大家黄养正,九年之后,正统十四年(1449)随英宗出征瓦剌,在土木之役中壮烈殉国。土木堡的显忠祠祭祀的文臣名录中可以找到他的名字,他排第十位,这无疑又更增加了此碑的历史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