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东,西,北三面为高山拥抱,南面川地平缓,是皇家建陵园的最佳地势。除了每个陵都各有罗墙而自成一体外,陵区的外围,南面川地丘陵建有围墙,东,西,北三面封堵山口,设关城和水门,使十三陵成为一个整体。<昌平山水记>中说,“环山凡十口,凡口皆有垣。。。”。这围墙被称为“边墙”或“边城”,这十个山口被称为“十口”,都是十三陵陵区不可分开的组成部分。历经几百年的岁月蚕食,天灾人祸,今天的边墙十口大多早已不见踪迹,甚至不再被人们所知。这边墙主要指的是由大红门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围墙,东面翻越龙山和汉包山至东山口,西面翻越虎山,凤凰山,云彩洼山,至小虎峪山。这“十口”,从大红门往东数,指的是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回到大红门。南部的边墙从东山口到西山口,翻山越岭蜿蜒十多公里,连成一体。其他山口的边墙延伸到半山腰而止,其他部分全靠山脉形成的自然屏障。近日,利用春节假期的空闲,跑了几趟昌平,对边墙十口做了一次很粗略的寻访,找到了一些遗存,贴出来与各位朋友分享。
十口的位置分布


(一)灰岭口
(上口村)
我的寻访是从最北端的灰岭口开始的。据记载,西北部五口,即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雁子口和德胜口,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是由居庸关的驻军分管,并且在灰岭口设有守备官总管五口防务。即使这样,崇祯九年,清军还是从灰岭口突破,进入陵区,烧毁了德陵。灰岭口在泰陵的北面,这个地名,如今在地图上已找不到了。现在的名字叫“上口”,那么“下口”就是原来的贤庄口。
西北部这五口,总的来说还都或多或少还有迹可寻。其中上口村的遗存最多,最明显。西面的边墙大模样还在,东面的已经不明显。关城的门和水门早已没有了,据当地人讲,关城的门没有正经门楼,只是大墙起个拱,像个随墙门,文革前就被拆除。
上口村

残墙蜿蜒而上,清晰可见。


包裹墙体的条石还能见到




墙宽有一米五到两米。

东面的墙址


(二)贤庄口
(下口村)
贤庄口位于下口村西北,这里的墙基本上只剩北面的了,但和上口村的一样,部分方石条的墙皮还能看到。残墙蜿蜒而上,止于山腰。南面是悬崖峭壁,水流从下而过。水门,据村里老人讲,被民国28年的大水冲毁,早已无存。峭壁之下,还能找到一点墙基。
下口村



峭壁下仅存的残墙还能看到三块条石。




墙的另一面条石保存完好

(三)锥石口
锥石口位于锥石口村西的一座小水库旁。仅存几十米长的一道残墙,北到公路,南延伸至下面的小水库。水坝基本上就是当年的边墙水门旧址。








(四)雁子口 (今称燕子口)
雁子口位于燕子口村西山口处。不知是那位生意人把这里给承租了,花了几个钱在原址上新修了这个不伦不类,不知所云的“燕门口”,有专人看守,闲人免进。幸亏是没有进去的必要。我爬上去,在南面发现了老墙痕迹。向北面的山上望去,边墙的痕迹也依稀可以看到。






(五)德胜口
德胜口我去了两次,因为功课没做好,加上没有碰到知情的老人。德胜口的位置在德胜口村西三四百米的小水库那里,水坝就建在墙址上。边墙,关城,水门,什么都没有了,我在水坝南坝肩的峭壁上找到了唯一的一点老墙的痕迹,终于能证明这里就是当年的十口之一
- 德胜口。

北面的山也很陡峭

这里是唯一能见到的边墙痕迹

还能看到三块条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