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源创图书
源创图书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6,976
  • 关注人气:9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学期新书推荐!源创图书《童书里的教育学》(徐莉著)上市啦!

(2021-02-27 11:19:03)
标签:

杂谈

新学期新书推荐!源创图书《童书里的教育学》(徐莉著)上市啦! 

与孩子有效沟通越来越难,心力交瘁,怎么办?

卓越教师、民主妈妈徐莉从童书中找到了答案!

 

童书里的教育学

徐莉 著

 

    划:源创图书

    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2

    价:45.00

I S B N978-7-5720-0516-9

 

作者感悟

怎样才能有效管教?

和善与坚定并行。

帮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重要性。

注意行为的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内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毅力、乐观、合作、好奇、自制……

 

内容简介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不听大人的话,怎么办?孩子不遵守规则,怎么办?孩子与家人、老师、同学发生冲突,怎么办?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跟家长或老师讲,甚至出现撒谎、作弊的情况,怎么办?孩子脾气暴躁,经常大哭大闹,怎么办?孩子总跟“坏”孩子一起玩儿,怎么办?孩子早恋,怎么办?……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大人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身陷教育困境,大人该怎么办?湖北首批“荆楚教育名家”“楚天卓越教师”徐莉老师从童书中寻找答案,用经典童书中的一个个故事启迪我们,可以运用故事的力量,而不是说教的力量,来智慧应对孩子带给我们的挑战。

一本本优秀的童书,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孩子,洞悉教育的真谛;帮助我们疗愈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徐莉: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教师,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曾获“荆楚教育名家”“楚天卓越教师”等称号,系第二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著有《未来课程想象力》《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小学品行教育实践》《能说的,都不痛》等。 

 

目录

自序 改变的勇气,是相互给予的

 

1.大人要为关系质量承担全部责任

——孩子特别顽皮,怎么办?

2.故事知道怎么办

——孩子不听大人的话,怎么办?

3.必须是大人说了算

——孩子总想得到更多,怎么办?

4.与孩子共建规则

——孩子不遵守规则,怎么办?

5.大人后退,后退

——孩子经常与家人、老师、同学发生冲突,怎么办?

6.问题行为背后,那些积极的力量

——孩子什么也不愿意跟大人说,还撒谎、偷窃,怎么办?

7.情绪认知与自我调整

——孩子脾气暴躁,经常大哭大闹,怎么办?

8.友谊的最佳样式

——孩子总跟“坏”孩子一起玩,怎么办?

9.大人要无条件接受孩子当下的一切

——孩子老是犯错,怎么办?

10.异性是超越的力量

——孩子早恋,怎么办?

11.在安全的、恰当的关系内,谈论私密话题

——孩子对性感兴趣,怎么办?

12.每个孩子都爱阅读

——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

13.孩子不会为了学习去玩耍,然而学习会在玩耍中自然发生

——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怎么办?

14.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

——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参考文献

后记 有过度操控心的大人,不适合当父母或教师

 

精彩书摘

 

改变的勇气,是相互给予的

致孩

勇气:

是你第一次骑车不用安全轮;

是你有两块糖,却能留下一块到第二天;

是刚搬到新地方,你大方地说:“嗨,我的名字叫伟利。你们呢?”;

是你知道个大秘密,却答应对谁也不说;

是爱它,却不摘它;

是不开灯就上床睡觉;

是解释你的新裤子怎么弄破的。

致曾经的孩子、如今的大

勇气:

是和别人吵架后你先去讲和;

是改掉坏习惯;

是努力藏起你小气、嫉妒的一面;

是再来一次;

是从头开始;

是必要时说声再见。

我从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勇气》这本童书中摘选了一部分内容,分成“致孩子”和“致曾经的孩子、如今的大人”两个板块,作为本书序言的开头。在我看来,教育最重要的是勇气。勇气就是自我觉知和自我改善,从无知觉变成有知觉,进而刻意作出改变。就像这本童书中所表达的那样,勇气是自我克制,是自我挑战,是坚守,是舍己,是付出,是利他,是接受难以接受的……。当大人们明白,从不知道到知道、从做不到到做到有多么不容易时,大人对于孩子们的不知道和做不到才会生出更多的理解和接受

没有人不喜欢听故事,所以我除了喜欢给孩子讲故事,我也喜欢给大人讲故事。我希望听故事的大人,在故事中重新看见并理解自己和孩子,带领孩子一起,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开始自我认知、自我超越之旅。

我想改变:

大人没有耐心观察了解孩子的特质,总是抱怨他们“不听话”。

大人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需求,坚持要“延迟满足”。

大人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不理不睬,说是“冷处理”。

大人把夸赞孩子当作“赏识教育”。

大人以为打骂惩治孩子是必要的“挫折教育”。

………

我想与大人达成共识:当大人与孩子的关系不好时,应由大人而不是孩子来承担全部责任。因为在大人与孩子的关系中,大人具有定义权。我希望大人不要一味强调“这孩子不听大人的话”“这孩子不爱学习”,不要总是纠缠于“我该拿他怎么办”。

我想增进大人对孩子的理解:我希望大人接受孩子的各种特点,不要把所有不称大人心意的地方都归为孩子的缺点和过错;我希望大人能照见自己的自私和贪婪,并时时自省自律,分清楚什么是“我想”“我要”,什么是孩子的特点与需求。只有大人意识到与孩子合作是在帮助孩子,同时也是在帮助大人自己,大人才能重新理解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这是教育中最艰难的事情,也是大人必须努力做好的功课。

有一次,我参观一所家庭式幼儿园,在一楼的阅读专区做教育观察时,一个小姑娘递给我日本绘本作家高畠那生的《一根香蕉掉下来》,让我给她讲故事。颇有意味的是,这个故事正好暗合了我对教育的理解和期许。这是一个很多大人觉得莫名其妙,但很多孩子非常喜欢,并且听了很多遍仍会哈哈大笑的故事:

一辆小车,拉着满满三车斗的香蕉在路上行驶。走着走着,一根香蕉掉下来,被一只猴子看到,猴子吃了香蕉把皮一扔,继续向前走。一只兔子冲过来,踩到了香蕉皮,扑通一声,摔了个四脚朝天,爬起来继续向前跑。一只鳄鱼跟着爬过来,把香蕉皮捡起来扔到了背上驮着走。

香蕉一根接一根从车上掉下来。于是猴子沿途吃香蕉吃了一路,兔子一个跟头接一个跟头摔了一路,鳄鱼跟在兔子后面捡了一路香蕉皮。等司机发现事情不对,下车查看的时候,车斗里早就空空的啦!这时,装了一肚子香蕉肉的猴子撑得走不动,爬进车斗搭顺风车。摔了一路,已经鼻青脸肿的兔子爬进车斗里休息。鳄鱼把背上背的所有的香蕉皮都装到了车斗里,也爬进了车斗。

最后,香蕉皮回到了车斗里。因为猴子在车斗里,大概香蕉肉也在车斗里了。车上还多了三个搭顺风车的乘客。司机开着车继续往城里走。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尤其喜欢这位司机大哥,因为他的处境就是教师的处境。他原本要载着三车斗的香蕉进城,一路走来,最后车上载的却是猴子、兔子、鳄鱼和香蕉皮。司机大哥、猴子、兔子、鳄鱼,因为运送的香蕉一根接一根掉下来而产生了意外的关联。司机的目标达成了吗?大概达成了吧。毕竟还是那辆车拖着三个车斗,还是去往城镇,只是原来三车斗的香蕉变成了满满一车斗的香蕉皮和猴子圆滚滚肚子里的香蕉肉。三个搭顺风车的乘客是预料之外的相遇,他们遇见掉落的香蕉,用另一种方式让这三车斗的香蕉回到了车上,还和司机大哥建立了关系。司机诧异过,却没有暴跳如雷,他竟然接受了这一系列的意外,继续开着小卡车拖着香蕉皮和三个乘客往城里去了。

教育是什么?作为带领者的大人当然有预期目标,但在朝着目标行进的过程中,实际的状况和结果往往会与预期的有出入。有的孩子因为你的带领收获满满,像肚子吃得鼓鼓的猴子;有的孩子从头到尾跌跌撞撞、一无所获,甚至饱受煎熬,像那只一路不停摔跤的兔子;有的孩子在这段旅程中出乎意料地领悟到预设之外的东西,像一路驮着香蕉皮的鳄鱼。这并不全是坏事情,大人要在各种意外中探索,通过对更多更复杂的要素的觉察,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完成对自己和孩子的理解。虽然很多要素看起来与既定目标毫不相关,但是考究起来却有不确定的因果联系。

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试着接受各种因素,不抗拒意外和变化,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你不要因为车斗里是空的就去心疼司机,其实,即便车子空了,任务已然偏离,你也可以像司机大哥一样,接受现实并继续向前走。谁知道后面还有怎样的奇遇呢?

带领孩子的大人,必须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保持开放的心态。这并不是随意和放纵,而是相信孩子身上蕴藏的潜能,愿意顺遂孩子的天性、天趣,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展现自己的特质。不要用大人的目标约束孩子的行为。大人要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大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当作特别重要的事情,就像这位司机大哥一样,不论出现什么状况,都与乘客相互支持、彼此合作,继续向前走着。因为香蕉,司机大哥和猴子、兔子、鳄鱼相遇相连了。因为香蕉,我们也相遇相连了。


更多详细内容,更多好书:

请搜索“源创图书”或 扫描二维码

 新学期新书推荐!源创图书《童书里的教育学》(徐莉著)上市啦!

购书电话

---------------------------------

手机:15611547622  QQ:1454575208

联系人:胡老师

 

源创图书·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