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新书推荐!源创图书《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华应龙著)出版啦!
标签:
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华应龙源创图书 |
分类: 新书信息 |
特级教师华应龙新作
于细水微澜处揭示教育的真谛
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
华应龙 著
策
出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定
I S B N :978-7-300-27649-6
编辑推荐
·华应龙老师善于在别人不注意的事情、行为和情境中生发感兴,写出深入浅出而又意味无穷的教育随笔。书中文章篇幅不长,一事一文,说理透彻,语言精练,情透纸背,启人深思。
·华应龙老师是一位大智慧者,这本书折射出他许多智慧的光亮。读出这幅“拼图”后面的智慧,相信读者自能新添一份智慧,进而成为一名“智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教育的“终极思考”,但没有一篇是从理论到理论或者从理性到理性,它们大多起于教育教学甚或日常生活的细水微澜、细枝末节,可谓风起末,却又能引发人们久久不止的阅读思考。
本书特别适合于中小学幼儿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培训使用。
作者简介
华应龙 江苏南通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从教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化错教育”,曾荣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等。出版有《我不只是数学》《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华应龙与化错教学》等专著。
目
推荐序 从“生活即研究”到“研究即生活”/田慧生
第一辑 有滋有味教数学
等着,就好
怎样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称呼里的学问
从惧怕生成到期待生成
好课如初恋
未成曲调先有情
上好开学第一课
我的“一题之师”
有滋有味教数学
主题研究课这样做
我不只是数学
缺憾成就下一个完美
第二辑
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
我相信,教育的伟力
我就是数学
错若化开,成长自来
从故事中认识我自己
请别太相信你的眼睛
师者若水
“天圆地方”求超越
像袁隆平、屠呦呦那样“化错”
尊重学生从尊重他的长相开始
老师的口袋
华为有为,化错何为——为 2019 年扬州“化错教育年度峰会”而写
第三辑
爱,究竟是为了谁——纪念霍懋征老师
丁香随风去,芬芳永留存——纪念关敏卿先生
参事校长的境界
“没想到!”——纪念《中国教育报》创刊 30 周年
笑声相随——纪念《人民教育》创刊 60 周年
教小学数学从读《小学数学教师》开始
把真课上得像假的一样
奔跑中的李军
成长的姿态
海阔凭鱼跃,山高人为峰
教之至善在唤醒
微笑的沈勇
心到功自成
悠然的心态,智慧的提升——为柳小梅《“智慧庄园”中的散步:我的情境数学行与思》一
书作序
追寻“玩学一体”的儿童数学教学
第四辑 我这样一路走来
“不钻进去是搞不好的”
都是“大约”惹的祸
南通教育:迷恋他人的成长
我爱您,海安实验小学——纪念海安实验小学建校 110 周年
妈妈走了
没有什么不可能——记 2012 年韩国之行
因火而明
我的童年叫“好奇”
学车记
元旦巧遇
特殊的色子
不能只想一下
男教师的仪表
后
记
推荐序
我非常熟悉华应龙老师,时不时就能读到他的教育教学随笔。随笔是教育写作中的“轻骑兵”,写起来比较便捷,但尺水之内可兴风波,短章之里犹见力道。好的随笔能够直抵教育教学的本质,直揭教学教育的奥秘,有时它所能起到的作用甚至要超过那些高头讲章,长篇大论。就像华老师善于从看似寻常的生活中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现象或意念,进而编织和建构奇妙而美丽的数学新课堂一样,
他也善于在别人不注意的事情、行为和情境中生发感兴,进而写出深入浅出而又意味无穷的随笔。
华老师常常自我解嘲,说自己像一个从田地里走出来的农人。这其实也不错,他在田地里面进行的是富有灵感和创意的教育教学的“农活儿”。由这“农活儿”,我们既可以看出他的认真、执着和卖力,也可以看出他的精心、细致与巧妙。在教育教学之“希望的田野”里,他是一个“科技型农民”,也是一个“农民诗人”,播下去的是勤劳,收获的是无限的教育诗情、教学画意。
华应龙老师的新书《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即将面世。与此前华老师出版的其他几本书相比,这个书名更为“庄重”“凝重”和“沉重”一点儿,用人们喜欢讲的一种说法,就是对教育的“终极思考”。“终极思考”是可以、似乎也应该写得深刻和深邃的,本书尽管未必篇篇如此,但确有相当多的篇目正是这样,值得读者数次细读,精心体味。当然,即便是写得足够深刻乃至非常深邃的文字,
也无一篇是从理论到理论或者从理性到理性,它们大多起于教育教学甚或日常生活的细水微澜、细枝末节,可谓风起
末,却又能引发人们久久不止的阅读思考。
读华老师的这些文字,我想出了两句话:“生活即研究”与“研究即生活”。也可以说是一句话:从“生活即研究”到“研究即生活”。
谁不在“生活”之中?生活是每个人的存在空间与方式,没有人能“逃离”生活,却很少有人能像华老师那样,做到“生活即研究” ——
时时是研究之日,处处为研究之地。课前、课中、课后自然要研究,日常起居、朋友交往抑或偶发事件等都可以诱发研究。华老师有极为强烈的研究自觉,甚至这种自觉已然成为一种“下意识”,这就到了自然或自由之境。在他那里,生活不是用来“生活”
的,而是用来“研究”的,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入其研究的法眼,不可以成为研究的素材,不可以激发研究的灵感,不可以产生研究的成果,一句话,“研究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华老师的学问就是从这里“研”出来的,文章就是在此处“究”出来的。其他人只要有如他一般澄明而敏感的内心,即便不具备如此的学问,写出这样的文章,却也能距此越来越近。
如果说“生活即研究”是一种状态——当然是一种非常好乃至极好的状态——那么,“研究即生活”则为一种境界。生活本身具有自足性,生活即是它自己的目的。基于此,达到上述境界的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研究视为自己生活的目的,或者说,将研究当作生活本身。如果说,“生活即研究”的表现是生活与研究两者水乳交融,那么,在“研究即生活”的人眼里,生活与研究这两者本来
就是一回事,是一体化的。他必将像无法“逃离”生活一样,亦无法“逃离”研究,就像人无法拎起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当然,所谓“无法‘逃离’”,究其实质乃是其心甘情愿地栖居,而根本不存在“生活于别处”的念想。
毫无疑问,华老师就是这样的,他完全可以以另一种“非研究”的状态去生活。这样的生活为更多人所喜欢,所热衷,所膜拜,所追求,却为华老师所不取,这不是“境界”又是什么?“生活即研究”已属不易,“研究即生活
”则更其难成 ,但臻此“化 境”者 ,在克服了许多工作、事业、人生之“难”后却拥
有了俗世生活所不能拥有的许多幸福和享受。做教育做到了这个地步,真是“夫
复何求”!这也正是我特别羡慕或景仰华应龙老师的原因 。
教育随笔写作是教师“生产”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的独特方式。毋庸讳言,作为即兴生成的、偶发的“知识”,教育随笔有时或许会给人零珠碎玉的印象,但若把它们巧加梳理,再分门别类地集中在一起,则能让明眼的读者看到一幅有机“化合”的“拼图”。这时候,它将不再是一般的“知识”,而成为一种“智慧”——“智慧拼图”。
华应龙老师正是一位大智慧者,这本书也折射出他许多智慧的光亮。读出这幅“拼图”后面的智慧,相信读者自能新添一份智慧,进而成为一名“智者”!
一、“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
有十多年了,一个女孩儿的声音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响:“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她为什么这么说?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2007 年 11 月 4 日上午,《人民教育》杂志社主办的“张兴华和他的弟子们”全国性研讨活动在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举行。在简洁明快的开幕式之后,我登台上课,和五年级(4)班的学生一起认识“圆”。
由于行程过于匆忙,我上台后才发现,我忘记在课前给每个学生发放课上要用的 A4 纸了,也压根没有通知会务组准备。
我愣愣地站着,努力思考该怎么办。几秒钟后,我想到可以用学生的练习本代替,于是照常开始上课。
可是,当学生需要动笔做题时,我发现所有学生都没有带练习本。是巧合,也是考验。
我只能停下来,请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老师帮我去取A4 纸。
我微笑并充满歉意地说:“同学们,实在对不起!今天我犯了个大错,就像一个战士上了战场后却发现自己——”学生们领会了我的意思,一起帮忙说:“忘了带枪。”
怎么打发这段时间呢?我请学生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介绍自己的学校、班级或自己。
一个学生说:“我们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由人民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
我竖起了大拇指:“佩服!一般人只会介绍眼前的事物,你却想到了遥远的过去,想到了学校的创办人。真心佩服!”
一个学生说:“我们学校有漂亮的情智楼、静心楼、童话楼、科技馆、体育馆……”
我点头表示赞许,说:“好,你把我们由遥远的过去拉回到眼前的现实。”
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叫思诚,今年 11 岁,生日是 8 月 9 日,星座是狮子座。我虽然成绩不算太好,但天天都过得很快乐。”
全场大笑,台上的同学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听课的老师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笑着问:“思诚,台下的老师们为什么给你这么热烈的掌声?”
一个学生抢着说:“诚实。”我说:“还有吗?”另一个学生笑着说:“不怕出丑。”全场师生笑得更开心了。我接过话头:“思诚,听了你的介绍,我想到爱迪生上小学时成绩也不好,爱因斯坦上小学和中学时,成绩也不好。”
一个女生憋不住了,不高兴地说:“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
全场师生再次大笑并报以掌声。
我笑着问那个女生:“你怎么就说我打击你了呢?”
女生说:“您说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名人上学时成绩都不好,是否意味着成绩好的人就没有前途呢?”
大家笑得更开心了,掌声更响了。
A4 纸已经被发到学生手上,师父张兴华做了一个“打住”的手势,我只好收住继续探讨的兴致,说:“有意思,有意思!没想到短短的插曲,让我感受到了大家敢于独立思考、质疑老师的精神。佩服,佩服!”我竖起大拇指,望着那个女生,点了点头。“现在 A4纸已经有了,我们先上课,好吗?”
…………
继续上课后,我仍在纠结,想着该怎么回应那位女生。
在解决怎么不用圆规画一个大圆的问题时,那位“成绩不算太好”的思诚说:“我觉得可以先确定圆心,画一个很小的圆,然后一米一米地扩大,一直扩大到比较合适的地方,然后再用油漆把它画下来就好了。”
我情不自禁地夸奖道:“我想你将来会像爱迪生那样去创造!大家看,他多棒!我教书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哪个学生像他这样想到先画个小圆,然后一段一段往外扩大的。真是佩服!来,给他掌声!”
全班同学开心地笑了,和听课的老师一起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继续说:“这件事让我想到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很棒。当然,原来成绩好的,可能做得更棒!”
听课的老师们会心地笑了。不少学生也明白了我的意思,回头看了看那位女生。
我很高兴,灿烂地微笑。
二、教育是语言的艺
下课后,我反复回味这堂课。首先,我为听课老师夸奖自己“大气、从容而智慧的应对”而窃喜;其次,我为自己当时拘泥于板书设计,没有板书“人皆可以为尧舜”而遗憾;最后,我为自己当时没有组织好语言去回应那个女生而后悔。
晚上,躺在床上,我问自己:“如果当时师父不让我‘打住’,如果后面不是有贲友林等老师的课,而是有一定的时间,我该怎么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台下的老师们为什么会给思诚那么热烈的掌声?如果思诚没有想出画大圆的方法,我没有机会说出‘人皆可以为尧舜’那句话,我是否要在课下再与他交流?那个女生为什么要质疑我?我有哪些地方做得不恰当?”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自己的话确实说得不好。如果当时我说“成绩优秀固然可喜可贺,但成绩不佳并不一定就前景黯淡”,我想那个女生是不会再质疑我的。
教育是语言的艺术,那个女生是在教我这个当老师的该怎么说话。
这或许就是教育中的反哺。不是有报纸载文称现在已到了“后喻文化”时代了吗?在现代师生关系中,我们比以往更需提倡“教学相长”,可又更难以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师往往是后进生。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都曾在他们的著述中赞成或推崇过“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观点。看来,我们真得多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同学习。
“人皆可以为尧舜”,能者为师,无论是思诚还是那个女生,我们都需要平等对待。
学生不是教师的对手,而是和教师一起缔造新生活的伙伴。下次我一定提醒自己,要向对自己说“不”的学生敬礼。
如此想来,我该这样应对:“我诚恳地接受你的批评!(鞠躬)我没有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成绩优秀固然可喜可贺,但成绩不佳并不一定就前景黯淡。我十分敬佩你质疑老师的勇气!”
思诚画大圆的方法确实是创造,而那位成绩好的女生却没有提出自己的想法。那么问题来了: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能成才,成绩不佳的学生却有可能成才,那成才的关键是什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查阅了《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全书》。希尔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归纳出了最有价值、带有规律性的 18 条成功定律,具体如下:(1)心态乐观。(2)目标明确。(3)积极主动。(4)直面挫折。(5)不断进取。(6)充满激情。(7)相信自己。(8)学会带队。(9)完善个性。(10)控制自己。(11)注重时效。(12)懂得理财。(13)身心健康。(14)协作共赢。(15)敢于想象。(16)专心专一。(17)敢于创新。(18)改良习惯。
这 18 条定律涵盖了人要想取得成功所需的所有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主要与一个人的心态、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关,没有一条与学习成绩有关。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没有成功,而许多成绩不佳的学生毕业后却能够成才。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特别想赢怕输,包容性差,不会合作;而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心理素质较好,心态平和,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耐挫折能力强。
2008 年8月6日,我打电话给千里之外的思诚,问他在做什么。他说:“准备去补课。”我接着问:“放假了,怎么还要补课呢?”他轻声笑了一下,说:“应该补补,成绩不好嘛!”听到这里,我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文章《12星座不为人知的一面》,文中说:“有时狮子座的人会装作一副没事人的样子,其实他是在装傻,很多事情他都看在眼里。所有事情他都很清楚,可是他并不会介入其中。狮子座的人非常聪明,他最怕遇到各种不必要的麻烦。”有关星座的学问,我并不全信,但思诚是个能证实这段话的个例。他的那种坦然面对、欣然接受、积极应对的心态,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正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吗?
当我提到他具有创造性的画大圆的方法时,他说:“这不算什么,现在想想,我还觉得很幼稚。”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画面:在海滩边,一个小孩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刚垒起来的城堡一下子推倒了。小孩是幸福的,我相信思诚会有更大的创造。
什么是教育?成全人的教育该做的和能做的又是什么?爱因斯坦的回答是,“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东西中没有成绩,那会有什么呢?应该有心态,有思维方式,有行为习惯,也就是希尔总结的那 18 条吧。那么,我们在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时是否就该想一想、问一问:除了知识,我们还能给学生留下什么?
2008 年8月12日,我再次打电话给那位质疑我的女孩儿。(2008 年 8 月 6 日我给她打过电话,没打通。)我问:“记得我吗?”她说:“记得,但上的什么课已经不记得了。我只记得那次上课,我不礼貌地突然冒出了一句‘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我没有举手,是坐在座位上说的。我还记得您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现在想来,我们的教学要获得成功,是否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点化生命。我们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尽早地认识到,无论成绩高低都能取得成功,不要只盯着考试成绩?我想,不管是对成绩优秀者还是对成绩不佳者,这都是一种价值引导。
那么,既然无论成绩高低都能取得成功,那学生为什么还要苦学?苦学就像是一种儿童游戏,从表面上看,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实际上,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达成一个游戏目标,增加人生历练,积淀不懈拼搏的精神元素。
感谢那个女孩儿,是她让我有了这番思考的乐趣。
感谢我自己,因为我“纠缠”于她的质疑,才有了许多崭新的发现。
更多详细内容,更多好书:
请搜索“源创图书”微信公众号或 扫描二维码
学校团购,折扣优惠。
购书电话:15611547622
QQ:1454575208
联系人:胡老师
源创图书 · 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