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学期新书推荐!源创图书《会做研究,班主任就赢了!》出版啦!

(2019-03-14 11:23:49)
标签:

班主任

王立华

源创图书

分类: 新书信息
新学期新书推荐!源创图书《会做研究,班主任就赢了!》出版啦!


聚焦班主任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提供诸多实用的策略和方法

会做研究,班主任就赢了!

王立华 


    划:源创图书

    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3

    价:49.80


作者的话

尝试着做研究,体现了班主任过专业生活的勇气,维护了专业尊严。

在研究中,班主任告别了班级事务包办者的角色,让一份班本课程纲要的撰写、一个学期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的提炼等寻常事,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而实现这个中国化岗位的独特价值。

作为实践者的班主任做研究,在求真、向善、审美的价值引领下,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王立华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班主任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围绕“班主任工作的根本” 展开,涵盖范式转型、班级决策、纪律管理、卫生保持、学习辅导、文化建设、学生评优、空间争取和专业成长等十几个方面。每章均按“问题”“归因”“求解”“实践”展开,详细分析典型案例,提供了很多实用的策略和方法

 

作者简介

王立华,资深班主任工作研究者,现任山东省临沂市光耀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著有《回归生命——一位班主任的生命教育实践》等

 

 

 

前言  班主任的务本追求

 

|第一章| 范式转型之本:文化自觉

 一、问题: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严重缺失

 二、归因:班主任承担了过量的班级事务

 三、求解:班主任要实现文化自觉

 四、实践:班主任文化自觉的生成路径

 

|第二章| 班级决策之本:专业判断

 一、问题:经验判断的准确性不高

 二、归因:班主任缺乏专业判断素养

 三、求解:重新认识班主任的专业判断行为

 四、实践:在专业判断中生成实践智慧

 

|第三章| 纪律管理之本:自我管理

 一、问题:缺乏理论支持,实践效果不佳

 二、归因:理论界和实践界联手的机会少

 三、求解:努力寻找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结合点

 四、实践: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相互促进

 

|第四章| 卫生保持之本:源头控制

 一、问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二、归因:没厘清卫生工作的基本逻辑

 三、求解:抓住卫生工作的根本

 四、实践:全面落实源头控制策略

 

|第五章| 学习辅导之本:个性化学习模型

 一、问题: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归因:现有条件使班主任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求解:为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模型

 四、实践:个性化学习模型的建构与矫正

 

|第六章| 文化建设之本:班本课程

 一、问题:班本课程开发的规范性亟待加强

 二、归因:没有正确认识班本课程的性质

 三、求解:寻找并确认班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四、实践:在班本课程文化自觉中生成班级文化

 

|第七章| 学生评优之本:发展性教育

 一、问题:差额式学生评优遵循的是甄别性管理范式

 二、归因:学生评优遵循甄别性管理范式的主要因素

 三、求解:建构发展性教育范式是学生评优改革的必然选择

 四、实践:发展性教育范式的建构方向

 

|第八章| 影响力发挥之本:非权力性影响力

 一、问题:影响学生的途径不健全

 二、归因:对影响力的认识不到位

 三、求解:全面、深刻地理解班主任的影响力

 四、 实践:有效地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

 

|第九章| 理论应用之本:实践对接

 一、问题:实践主体与理论主体角色职能的双重异化

 二、归因: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实践断裂

 三、求解:实践主体和理论主体的双重介入

 四、实践:班主任工作理论应用的范式转型

 

|第十章| 空间争取之本:实现双赢

 一、问题:在工作空间上未达成一致意见

 二、归因:对工作空间的理解角度不同

 三、求解:充分利用工作空间

 四、实践:学校发展和班主任发展实现双赢

 

|第十一章| 日常研究之本:实物分析

 一、问题:通过实物分析得到的信息不完整

 二、归因:不具备实物分析的基本素养

 三、求解:厘清实物分析的价值追求

 四、实践:形成实物分析的逻辑链

 

|第十二章| 研究成果之本:教育日志

 一、问题:记工作笔记的多,写教育日志的少

 二、归因:对记录教育日志的价值认识不到位

 三、求解:澄清教育日志的记录逻辑

 四、实践:规范、全面地记录工作内容

 

|第十三章| 成长策略之本:关键一跃

 一、问题:班主任的成长意识淡薄

 二、归因:班主任的成长意识被遮蔽

 三、求解:在日常实践中促成关键一跃

 四、实践:关键事件的解析与重构

 

|第十四章| 经验总结之本:个体经验

 一、问题:总结经验时不关注内在世界的改变

 二、归因:形成新的经验体系的难度大

 三、求解:总结个体经验

 四、实践:形成个体经验总结的方法论

 

|第十五章| 专业成长之本:班主任工作个性

 一、问题:优秀班主任的创造性没能完整地显示出来

 二、归因:优秀班主任的个性化发展空间狭小

 三、求解:认清优秀班主任的创造性

 四、实践:班主任工作个性的建构框架


后记  班主任的“生道”实践

 

前言

班主任的务本追求

     

       几年前,我和十几位同事组织了一个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 ——“梨花院落”,成员均为“80后”年轻教师。他们大多是班主任。为了引导他们做好班主任工作,我便以不同形式和他们交流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思考。这几年,我们一直围绕“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多元化的班主任工作内容中,总有些内容是关乎根本的。如果一位班主任在实践中舍本逐末,将会带来很多问题,可能会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因此,在完成班主任工作时,班主任要有务本的追求。

       比如,已有的班主任工作范式,不能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抓住了“文化自觉”这一根本,才能真正解决班主任幸福感枯竭的问题,真正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比如,不仅家长与学生关注学习质量,班主任也十分看重学习质量。班主任应放弃一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增加学习的时间等策略,抓住为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模型” 这一根本,引导学生立足自己的学习经历,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比如,班主任不宜在制度建设、惩戒规训上下太多功夫,而应注重班本课程的开发。 班本课程越能体现班级实际,越能满足本班学生的成长需要,就越能形成强大的班级文化气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学生自然能“知礼节”,团聚在一起,有秩序地生活在班级中。

       比如,卫生打扫得再彻底,也只是一时的,只要习惯不良的学生扔下一片纸屑,卫生区就不干净了。如果班主任能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产生,卫生区不就整洁了吗?没有垃圾来源,学生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打扫卫生吗?

       比如,作业本、试卷、照片等实物,出现在班主任的生活世界里。班主任快速、理性地从这些实物中找到教育契机、教育资源,并立即有效地干预学生的成长行为,时效性不是更强吗?

       …………

       只要班主任在不断研究中找到并守住了工作的根本,就不会出现“盆朝天,碗朝地”的工作局面,班主任的成就感也会随之而来,而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驻足回眸,把我们在交流、讨论中感觉最有价值的一些内容加以整理,便有了本书。欢迎大家批评、 指正。

                                                               王立华
                                                         2018 9 29

 

后记

班主任的生道实践

 

       “本立而道生”,班主任有了“务本” 的追求, 更应在实践中“生道”。这里的“道” 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理、规律。基于实践,运用经验总结法,班主任就可以“生”出工作之“道”。

       我在做研究时,一般遵循四个步骤:找准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确定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设计实践路径。我在“生道”时,也相应地按照“问题”“归因”“求解”“实践”四部分来进行。

 

找准问题

 

找不到问题, 做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 因此, 班主任要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 对一些有价值的尚待研究的命题要有一种主动探求的自觉。

有的问题显而易见。比如,学生的脸上带有伤痕,班主任可以先了解伤痕的形成时间、原因,之后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家长。有的问题深藏于复杂的表象之中。比如,某学生在众人面前很开朗, 独处时却经常发呆。学生独处时的状态不易被班主任发觉, 这样的问题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被发现。又如,有的学生经常和别人打架,但他的道德品质不一定“坏”,这可能是他缺乏安全感导致的。如果班主任只看表象,就会找不准问题。因此,班主任需要不断搜集信息,思辨、判断、总结,这样才能找准问题。

 

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因为学生管理、学生教育牵涉多学科的知识、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班主任不能受限于某一学科、某一专业。这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功夫下得不够, 班主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时,就容易出现两个错误:一是原因找不全,二是原因的罗列没有逻辑性。基于此,我一般按照系统思维的分析逻辑,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往往就能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 举例如下。

 

 二、 归因: 现行班主任制决定了班主任要承担大量班级事务

(一) 各种力量要求班主任做一个事务完成者

    (二) 班主任无权要求本班任课教师协助自己完成班级事务

    (三) 学校科层制管理格局要求班主任完成大量管理事务

    (四) 没有建构起浓厚的班主任专业文化

 

       上述内容是本书第一章第二部分的初稿,只节选了一、二级标题。这部分内容从社会要求过多、班主任的职责模糊、学校科层制管理的缺陷、班主任制的不足四个角度分析了班主任要完成大量班级事务的原因。初稿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这种排列顺序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没体现出原因之间的关联性。理应把“(二) 班主任无权要求本班任课教师协助自己完成班级事务”作为第一个原因来分析,因为任课教师不主动分担班级事务,班主任又无权要求他们分担,结果造成大量班级事务只能由班主任一个人去完成。那么,接下来就要追问:班主任为什么没有权力要求任课教师协助自己完成班级事务?这就涉及学校科层制管理的弊端了。因为在学校科层制管理格局下,学校没有赋权给班主任让他们管理任课教师。因此,“(三)学校科层制管理格局要求班主任完成大量管理事务”就应该是第二个原因。这时,还要继续追问:学校为什么不给班主任赋权让他们管理任课教师?因为社会、家长等对班主任的要求太多了,学校为了落实管理责任、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只好让班主任一个人承担班级事务。所以,“(一)各种力量要求班主任做一个事务完成者”应该是第三个原因。最后,还要追问:为什么各种力量都会向班主任提出要求?这是由班主任制自身的不足造成的。没有严格的班主任任职资格取得机制、班主任的专业素质结构和工作职责不明确等制约了班主任专业文化的形成。 所以,“(四) 没有建构起浓厚的班主任专业文化”依然可以排列在第四位。

       

  确定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问题出现的原因梳理清楚了,就需要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如果针对每一种原因平均用力,不仅不能有效解决原有问题,还可能会衍生新问题。因此,先要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然后集中发力,从而解决问题。

       对班主任来说,形成属于自己的实践智慧就可以止步不前了吗? 换言之,一个有教育追求的班主任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班主任实践智慧的归宿在哪里?班主任应向理论化的高度迈进,不断提炼、打磨,生成新知识、新论断,乃至提出新思想、新理论。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认识,我在确定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时,喜欢总结出一个核心词来描述这一突破口。实在总结不出一个核心词时,我就引用一个核心概念来概括这一突破口。总结出一个核心词或者引用一个核心概念,需要字斟句酌,以做到观点明确、逻辑严密。 举例如下。

 

       三、 求解: 班主任要实现文化自觉
   
(一) 要认清班主任工作的独特文化内涵

    1. 班主任是一个“文化人”。 2. 班主任要自觉地重建班主任工作的文化生态。

    (二) 依托班主任文化自觉, 实现班主任日常工作范式的转型

    1. 班主任文化自觉的基本概念。2. 班主任文化自觉的逻辑过程。3. 班主任文化自觉的独特属性。4. 班主任文化自觉的基本内容。

 

       上述内容是本书第一章第三部分的一、二级标题。在前一部分分析班主任承担大量事务原因的基础上,总结出旧工作范式的内涵,明确了建构新工作范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借助班主任文化自觉实现班主任工作范式的转型。 在分析过程中, 我总结出了“旧的工作范式”“班主任文化自觉”两个核心词。“在事务包办这样的实践基础上,广大班主任逐步形成了以满足多元化要求为目的,以管理、控制与束缚为工作策略,以不讲求专业内涵、快速完成班级事务为内容的工作范式。 既然这一范式不被广大班主任接受, 那就要探讨建构新的工作范式。班主任这个岗位是中国独有的,认清、认可并积极打造独特的班主任文化是形成新的工作范式的应然选择。”

       在此基础上,我提炼出“班主任文化自觉”这一核心词。“班主任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班主任文化圈子里的班主任对岗位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班主任的历史沿革、当代发展与未来走势有充分认识,自觉地把社会、学校、家庭赋予的责任,自己要履行的教育义务与享受的教育权利转变成文化信念、理性认识和行为准则,引导自己的日常实践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自我觉醒、自我反思与自我创建,把担任班主任的工作经历看作自我实现的过程。实现了班主任文化自觉,建构起了新的班主任工作范式,班主任就能超越班级事务包办者的角色,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设计实践路径


       在班主任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完美答案。班主任只有在研究中反复斟酌,优中选优,才能形成当下处境中理想的实践路径。

       班主任设计实践路径时,要讲求实践逻辑。比如,运用并列结构来设计实践路径, 共同发力,全方位解决问题。又如,设计螺旋式的实践路径,层层递进,在一环扣一环的实践中,彻底解决问题。再如,从国家的法规支持、地方政策的实践空间、学校落实的条件、班级落实的渠道等来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实践路径;等等。举例如下。

 

        四、实践: 班主任文化自觉的生成路径

    (一) 外生性学校主导: 借助学校行政力量推进班主任文化自觉

    (二) 内生性个体行动: 靠个体的自主实践实现班主任文化自觉

 

       上述内容是本书第一章第四部分的一、 二级标题。 先是从学术团体、学校行政力量来分析外在力量如何促成班主任文化自觉; 然后分别从思想素养、 理论素养、 反思素养、 表达素养、 对话素养、 研究素养来分析班主任个体如何实现文化自觉。

本书中的内容大都由这样四部分构成, 有的章节还有 “案例分析”。 这些“生道” 之法,在本书中我运用得还不够理想,争取在以后的实践中能不断改进。

                                                                  王立华

                                                               2018 9

 

更多详细内容,更多好书:

请搜索“源创图书”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新学期新书推荐!源创图书《会做研究,班主任就赢了!》出版啦!

购书联系

---------------------------------

手机:15611547622     QQ1454575208        

联系人:胡老师

 

源创图书 · 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