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书信息 |
面向个体的教育
策
出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定
¯
一所中学,没有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没有了班干部。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表,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200余个社团,40余款校服……这是北京十一学校。
这些归因于一场静悄悄却震撼人心的改革。多年来,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调整组织结构,进行各种激动人心的创新。在十一学校,“因材施教”正在落地。
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李希贵校长记录了这场改革的心路历程。在书中,读者能感悟到改革的艰难,分享改革者的智慧和创意,体会到改革者的追求和魄力。这是一本“做”出来的书。
十一学校并非不可学的“特例”,它是一个样本。所有怀抱教育理想、追求美好教育的人士,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本书适合教育工作者,以及关注教育、对中国教育未来有所期待的人士阅读。本书也特别适合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
作者简介
李希贵
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出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等专著。先后参与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起草调研组等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第二辑
第三辑
第四辑
第五辑
第六辑
第七辑
第八辑
第九辑
第十辑
第十一辑
自序
造成教师缺少激情进而职业倦怠的原因尽管有许多,但就教育本身来说,大一统、一刀切的工业化教育模式恐怕难辞其咎。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已经两千多年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我们从没有停止过努力,但是,坦率地说,这样的理想并没有在我们手上真正落地。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仅仅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殚精竭虑为学生因材施教,我们一个脑袋无论如何也难以关照好那么多学生的需求,尽管我们很用心,很敬业。
2010年9月,北京十一学校全面实施走班上课,我们试图通过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对接。一年后,改革进一步深入,学生开始选课走班,数、理、化、生每一个学科按难度分为不同的层次,而语文、英语、体育、技术则分类设置了近100个课程,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生涯规划进行选择,这样便都有了一张自己选择的课程表。至此,一场静悄悄但却撼天动地的改革全面铺开。改革带来了学校形态的重大变化,尤其是行政班的消亡和班主任的淡出,给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说实话,我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一点教育的感觉,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没有了行政班和班主任的校园,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行政力量,而一直困扰校园的“教育不足而管理过度”的问题渐去渐远,平等的师生关系无须呼唤便出来,学生的真实与真实的学生让我们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点。当然,我们也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教育的尴尬与教育的挑战,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见肘,因为在这样一个智慧奔涌、个性夺目的校园里,必须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过渡。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实施包括调整组织结构在内的学校组织变革。
这一切,我们都在进行中。尽管在很多时候和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至少有一点让我们充满信心,那就是我们的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选择之下,孩子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终成就自我。
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
相关图书
1.
内容详情: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5a3e70101gl9q.html
2.
《学生第一》
相关报道
《突围,突围!——与崔永元同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解放日报》 2014年1月17日)
网址:
《学生第几》(
网址:
--------------------------------------------------------------------------------------------------
更多详细内容,更多好书:
请搜索“源创图书”或 扫描二维码
http://s2/mw690/001SbT8Pgy6GJO3O9lnf1&690
购书电话
-------------------------------
联系电话(兼传真):010-59766016;
15611547622
QQ:1454575208
联系人: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