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雨里的人生风景 <wbr>——评《人民文学》2016年4期刘自立散文《雨书 [转载]雨里的人生风景 <wbr>——评《人民文学》2016年4期刘自立散文《雨书](//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雨里的人生风景
——评《人民文学》2016年4期刘自立散文《雨书》|徐春林
夜读刘自立的散文《雨书》(《人民文学》2016年4期),我被他文字里丰富的“雨”吸引着。
这是一篇尚佳的散文,作者用他稳健,水一样清澈和平滑的叙述语言,讲述着雨与自然,与人世,与社会等之间的多层面的关系。细细品读,回味无穷。
《雨书》里的每个季节,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不相同。雨的声响不一样,雨的时间不一样。用诗人的话说是毫无偏见地“吻遍了每一个角落”。在这样的雨里,尽管有着像童瑶又像梦幻般的苍白,尽管畏惧那炸雷的巨响,但雨水依然涌动着生命和希望,依然孕育着青春的岁月。
我们也许对作者的经历一无所知,但是我们不难在《雨书》里看到一颗几近于执拗追求的心灵:也许是因为“雨水相连着记忆”的缘故,懵懂无知的年龄,还是期望着暴雨早点到来,并希望每年多几场大点的暴雨。
在岁月的流逝中,除时光本身依然在“不舍昼夜”地执著前行外,一切都如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作者从伴随着雨,一路从少年走到了中年。没有时代的雨各不相同。而中年,读雨时,作者多出了许多的担忧。担心去二中的路,会不会因为雨而滑,孩子会不会摔跤。茅台河会不会涨水,下游的庄稼会不会被淹。总希望“好雨知时节”。雨在这个年龄不仅走向了成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使《雨书》一文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我认为作者不仅是在写雨,写雨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在用心灵叙述。把雨中流逝的各种情怀,重新捻起来,重新放在《雨书》中。让更多人翻读时,能够懂雨。
《雨书》不仅是用思想在行走,还是用生活在体验,其中还借鉴了古诗词写意境去表达。写的是心灵中的雨,也是雨的心灵,可以说做到了物我两不相忘,而是相互呼应,建筑起一座精神的宫殿。
当作者一页一页地翻过雨书,我们不仅看到了雨中过早失落的青春,也许雨水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真情不息的眷恋。“秋风秋雨愁煞人”,“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它同时提醒人们,人生的欲望永无止境,稍不留守,就像这季节里的雨。变得躁动不安,变成空空如也。
作者表现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感受。在其散文中,除了必要的交代和简洁的叙述,你读到的就是作者的深层思考。不同的雨带来不同的感受。作者这样写到:“幼年时总相信大人们说,雨是菩萨流的泪,是对人间掬洒的同情与爱护的泪。我的世界里,雨是唯一能连接天的事物,于是我就想天上到人间到底有多远,否则牵着条条雨线,爬上天空看看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瑶池盛景,盼望能在玉皇大帝那儿讨来灵丹妙药给我母亲,让她久病之身痊愈,把我弟兄俩养大。”我喜欢这样带有独特情感的文字。
有人说,思想是散文的灵魂。这当然没错,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写“思想”,但是思想要通过美妙的文字来表述。刘自立的语言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凝练、简洁、温润……文学语言的生成离不开作者所创设的各种语境。因而,文学文本中的词语不仅具有它本身的词典意义,而且还包含一种由特定语境所形成的含义,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作者明白,要“写自己”,都必须写自己心灵的感动,写自己心灵的震撼。只有这样,其语言才具有无穷的张力,并带有优美的韵律。
“看吧,在这当下,天空中云层又在集结,大团乌云涌动而来,有种力量正在许是……”好在大自然是公平的。雨,就是雨,透过雨,可以沉淀出人的纯洁,但有条件:必须有心。
那么,让我们张开双臂,去接受场荡涤心灵酣畅淋漓而来的大雨的洗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