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小说要写人所未写

(2010-08-06 09:38:39)
标签:

《人民文学》

传统文学

文化

杂谈

小说创作

罗拉快跑

小时代

                          好小说要写人所未写

                                     王秀云《拉维的弹速》,《人民文学》2010年第7期

                                                                                  师力斌

 

 

  了解今天小说创作状况的人会明白,题材并非无差别。题材决定论曾经使中国文学深受其害。但是现在,局面又变了回来。无差别的题材,使当下汪洋大海般的小说创作形同泡沫。有多少人在写股市?有多少人在写房地产业?有多少人在写跨国公司?又有多少人在写血汗工厂的打工者?又有多少人写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斗争和路线斗争?写底层生活与写上流社会,写农民与写市民,写爱情生活与写政治斗争,对于抽象的作者来说是一样的,但对于具体的作家,就必然意味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思想取向。如果不关心拾破烂的农民,贾平凹不会写《高兴》;如果没有对跨国公司的深切体验,李可也不会写出《杜拉拉升职记》。同理,如果不熟悉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也不会有郭敬明的《小时代》。

  又有多少人写战争与和平?几乎每天我们都会在电视上看到战争的硝烟或屠杀的子弹。车臣、以色列、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塔吉克斯坦……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恐怖袭击如家常便饭。电视,这一现代媒体对血腥的同步报道都使我们麻木了。太阳将照常升起,饭局将继续进行,美丽的约会将如约而至,死亡的威胁只不过是个传说。我们似乎都相信:永别了,武器。

  然而,有一位作者竟然在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大问题!当我看到王秀云的短篇小说《拉维的弹速》时,我被震动了。据作者讲,创作的动机仅仅来自于一幅场面血腥的战争题材照片。

  优秀的作家总会写人所未写。《拉维的弹速》绝对是个异数。没有日常生活。没有二奶、小秘、情人、妓女,丝毫没有“性”这一在近二十年中被中国作家写滥了的字眼。甚至没有女人。只有父子两人、枪弹、硝烟、葬礼,只有杀人与被杀、威胁与恐惧、战争与和平。

  作品描写了父子两人,在参加完死难者的葬礼回家的路上短短几十分钟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父亲皮斯是汽车美容师,武装分子要他参与炸弹汽车的修理,并以他八岁的儿子拉维的性命相要挟。儿子拉维则天真无邪,对武器充满了好奇。就在父子二人摆脱那位武装分子的威胁,即将安全到家时,遭到了另一拨武装分子的袭击,儿子被射来的子弹击中。小说始终处于一种《罗拉快跑》式的紧张节奏之中,战争的危险和人伦的美好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被武器消灭的恐惧时刻笼罩着我们。

  战争与和平,这的确是个大题材。这个命题应该说是老套的命题,甚至会被看成无稽之谈或者杞人忧天。但王秀云执拗地面对战争,面对武器,仿佛她生活在中东。敢于写托尔斯泰式的大问题是有勇气的,但光有勇气还不够,还要把它写实,写细,写到淋漓尽致。这就涉及到小说的第二个问题:技术问题。一部小说立意再高,没有技术的支撑仍然白搭。《拉维的弹速》既有好的思想,又有好的技术。看完这部小说的读者肯定可以看得出来,它有极其严格的叙事追求,几近苛刻。近于零度写作式的客观描述,使小说的人物、场景、对话、情节、故事的推进历历在目,恰如一部战争片。故事的时间、节奏、情绪、色彩均经过精心设置又仿佛行云流水,不留痕迹。通篇一气呵成,叙述干净利落,显示了一个成熟作家的风范。诅咒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思想,完全依靠客观描写来完成,没有丝毫的概念和抽象。

  这绝非轻易之作。有抱负的写作者可能都会有这种体会,梅花香自苦寒来,佳作必出于训练。我不相信人一生下来就写得好。一个作家总要经过训练,尽管这种训练的时间长短和辛苦的程度会因人而异。《拉维的弹速》是训练的结果。小说写得最精彩的还是关于武器的部分。弹速,既是故事的推动力,也是灵魂。它承载着小说的主题思想,也潜伏着叙事的陷阱。处理不好,小说中一大堆关于武器的叙述就会变成累赘。然而,作者完成了这一惊险动作,显示了一个优秀作家的基本功。小说把在瞬间发生的事件,定格为一个永恒的场面:一梭子弹飞来,结束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子弹的速度,超过了生命的速度。而本来,孩子可以躲过这次劫难。小说不止一次提到拉维对武器的熟悉和兴趣,这个八岁的孩子俨然一位武器专家。这是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现实,又是多么精彩的细节!最后,这个孩子成了研究对象的牺牲品。《拉维的弹速》对战争的控诉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有多个细节成为这部作品令人难忘的闪光点。对令人窒息的时间的精细把握,在墓地上空自由飞翔的小鸟恰到好处的出现,拉维婴儿时期的生活场景的大量嵌入,这些战争空隙里的柔软的生活笔触都有如钢针一般,刺痛我们的心灵。作者并非军人,也非武器专家,能如此熟稔地描写武器,显然是埋头苦练的结果。

  当然小说所描述的生活不是我们的现状,但又何尝不是对我们过去的提示?又何尝不是对未来的警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