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余一鸣
我的职业是高中语文教师,从大四发表第一篇小说到现在,我硬是把一个文学青年写成了一个文学中年,这中间写小说停顿的时间断断续续加起来大概有一半,我首先要做好一个语文教师,做了十多年乡村教师之后我调进南京一所中学。进城的原因之一,是我生长的村庄上的同龄人几乎都在南京做了开发商和建筑商,他们不停地召唤我进城,类似发出那个“速来,此地钱多人傻”的著名短信,其实钱多与我做教师的并无关系,人傻也并非实情,至少人人不比我傻。我进城后见证了他们的富豪生活,但也了解了他们的酸甜苦辣。写出他们内心的忧伤和浪漫,触摸他们精神上的创伤,是我的职责。那一年,如果没有考上江苏师院﹙后改名苏州大学﹚,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因为做教师的清贫,我曾经怨恨过命运对我的误导。我至今也是村里同龄人中的贫困者之一,他们住别墅,我住公寓;他们坐大奔驰,我开小锐志。但是,我仍然是他们最信赖和亲密的朋友,我们是一起光屁股长大的,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着精神和情感的需求,不论你是不是大款,是不是认不得几个字的大款。
打算写这个中篇时,我是想以孙霞为主要人物正面展开的,我厌恶而又喜欢这个人物形象,但是动笔后,我改变了想法,让她站到了三个男人的后面。东牛、红卫、秋生正面出场,孙霞在他们面前的不同表现,多角度丰富了孙霞的性格,三个男人不同的性格特点,既各有千秋,又缀点成面完成了孙霞形象的立体性。
类似的人物形象当前的小说中并不鲜见,在常规处写出不常规是我的努力。我熟悉这个人群,努力挖掘不同的细节,延展想像,找到了一些人物性格的支撑点,但也存在把握度的问题。原刊发表时,编辑删去了几百字,对照分析,我有的细节因为求新而突兀露骨,感谢编辑先生,这让我有了警醒和觉悟。
感谢《人民文学》发表了这个中篇,也感谢贵刊转载这个中篇,创作谈于作者而言是反思的机会,不断反思才能有进取。我会努力,直到把自已写成一个文学老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