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倪仁吉被童年治愈的一生

(2023-12-11 15:52:29)
分类: 散文

 

回身更向池头照 水面新开别样莲

倪仁吉被童年治愈的一生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

而倪仁吉的一生,是一被童年温暖治愈的一生其才情、成就,其磨难中的不屈的生命之源,均可以在童年得到解读。

 

   倪仁吉的童年,是令人羡慕的。其童年的底色,绮丽多情,恣意温暖,是一袭华丽的袍,透着生命的光与美。虽从小丧母,但倪仁吉有一个温暖的父亲。她的父亲

倪尚忠,本就是正气涤荡之人虽辗转官场,但清气端雅,自有风骨。倪仁吉出生时,倪尚忠57,对这个晚年才得的唯一女儿,欣喜万分,取名“仁吉”,为“一生吉祥如意”之意——满满父爱,溢于言表。

倪仁吉是幸运的,有福的丰瞻的父爱,注定一生的丰盈富饶,繁花盛开。心理学家说,女儿与父亲关系的质量,决定女儿长大的走向。是的,父亲的爱,对女孩一生影响,实在深远。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一生在寻找缺失的父爱,她之敏感逆反,屡遭渣男受伤害,直至郁郁而终,其内在的原因,就是父亲的忽视和排斥。

倪仁吉是如此幸运的,她的出生,正逢其实,自带风水。

更何况倪仁吉的原生家庭,是如此的才华横溢,繁花似锦。她的父亲,进士出生,才情卓著她的三哥倪仁祯,才思飘逸,更是书法高手,血脉的会聚,倪仁吉诗情才艺自有其生发的土壤。

倪仁吉出生,正值其父倪尚忠了却夙愿,归隐官场回倪大村(现浦江、兰溪两县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定居之时。倪大村“溪山深秀,壑林窗幽”,堪称“小桃源”。倪尚忠回乡后,在离住宅“二里许”的小湖旁,修建亭阁,广种花木,“日盘桓于兹,恍若在六桥两峰间“。离开官场的束缚压迫,倪尚忠做了一名桃花源人,身心自由,神情愉悦。半生为官的倪尚忠,此时所有的心思放在享受家居生活培育子女上,尤其是培育倪仁吉的身上。

这段时期倪仁吉的童年时期,在此自由、放松、愉悦、才气横溢的氛围中,倪仁吉受教育,赞赏。每当吟成一诗,或绘成一图绣成一品,倪尚忠都会“每持一示人”,在亲友间“炫耀”,怜爱之情溢于言表。父兄元气淋漓的赏识教育,高水准的艺术美感的引导,加倪仁吉天赋异秉,使其小小年纪就“才名藉甚”。此时的倪仁吉,如花园中恣意绽放的花朵,巧笑兮,美目盼兮,除了愉悦,还是愉悦,她此时的诗,是最好的写照:

“媚靥堆春玉削肩,临风竹径步翩跹。

回身更向池头照,水而新开别样莲。

一个灵动娇俏少女的形象,呼之欲出,洋溢着春色的媚。

法国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爱,一切都是黑夜”,又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而对于倪仁吉来说,父亲和兄长的爱,亦如升腾的火焰,温暖她的一生而倪仁吉绰绝的才情,虽历经苦难但依然超富饶的一生,终是被童年所照耀了。

 

 

佛说,人生实苦。啊,人终其一生,苦难,大都是无法逃避的啊。

倪仁吉亦是。

20岁那年,倪仁吉遭遇人生的大苦难,她热爱的夫君早早离世。三年你侬我侬,虽短但刻骨铭心,此时的倪仁吉痛不欲生,欲自绝随夫而去无奈夫君离逝前嘱托,原其“立嗣奉姑”——太懂倪仁吉的吴之艺,有意用奉养婆婆的责任,鼓励倪仁吉活下去的理由。

的倪仁吉,很长一段时间,浸潆于苦难中无法自拔,似娇俏的花朵,经受寒霜的摧残,几乎承受不住了,她此时的诗句为证:

“归向孤灯悄无语,轻寒犹记落花期”

“一片枯桐心未死,至今犹发断肠声

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悲”字了得。而作为身心健康的年轻女子,青春守寡,孤寂之情尤盛。据说倪仁吉会准备一把黄豆,在孤寂难眠之夜数之又数,以疲劳身心,度过漫漫长夜。更加上明时妇道伦理禁锢,作为寡居的青年女子,倪仁吉不得不处处约束否自己的行为,活泼开朗的个性被层层压抑,这种苦,不可言喻,她这样描写自己:

“红衣翠葆俱零落,剩得空房傲晓霜。”

更被哀蛩催不绝,泪丝庭露雨涓涓。

命运如巨大的黑幕,将倪仁吉笼罩,她伏在其间,似乎只留下挣扎喘息的份。但最终,倪仁吉不但坚持下来,而且活出自己亮丽的底色。

有哲人说,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力量充溢着爱的心灵,是宽阔丰厚的土地,有着滋养的能力在生命的大挫折中,倪仁吉那由美好的童年而来的生命力,在积蓄,凝结,喷发,她没有崩溃破碎,而是表现出顽强的韧性。 

  倪仁吉遵循夫君遗愿,培育3个继子,办起了家族书院,亲自授课,颇有成效,《义乌县志》记载:倪仁吉“抚教为后,二子云将、云亭皆食饩,云津声高黉序”,可谓教育成果显著。同时,倪仁吉事姑犹母,得暇为称说古传,娓娓承欢”,失去至爱的倪仁吉,从内而生发的力量,很好地承担起携老挈幼的责任。

倪仁吉在命运的泥沼中,艰难而勇敢地前行,并重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这在她的诗作中可以看出:

“独坐马情堪茂树,饱餐清味足明霞”;

“雨过风留竹,凉回月吐山。”

这时的倪仁吉,是平和、知性的,是伤口愈合后的明朗雅静。

 

  作为一名明末清初的诗人,后来评价其水平堪比李清照而倪仁吉诗作中最出色的篇幅,就来自童年的故乡。

因避战乱,倪仁吉回故乡避居,不想这是她一生中一次重大的转折。

其时倪仁吉父兄都已离世,但这片浸印着爱与温暖的土地还是那么令人魂梦牵引,远离了拘束的夫家,倪仁吉的身心得以完全的舒展和释放。这里“车马迹所不到”“村人多朴野”,是远离世俗的一隅,可称世外桃源。这里,嫂子、侄女等亲友心有灵犀的陪伴那么美好,她们“选胜尽日,盘桓山径中┉┉竹声戛玉,漳溜鸣琴,野况撩人,清思可掬”。充满爱的雅致活泼的生活,倪仁吉的艺术细胞重又复活,她说:

   “闲句每从天外得,丹青只向望中收。”

   于是,一些优秀的刺绣、绘画作品,在此诞生。更是激发了满腔的诗意,她在心里暗下决心,要“复似即景分题,为佳山水写照”。是的,对于生于斯长于斯温暖于斯的这山这水,她是要好好记录的。

   虽因故当时未能写成,但故乡的那山那水那人,在心里酝酿发酵,终于在十几年后,50多岁的倪仁吉写成了绝句《山中杂咏》,共140多首。这些诗的出现,引得诗坛大家的一致称颂,被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奇葩,其对各种农事的生动描摹,是其他诗人,尤其是女诗人无法企及的。

她写一个完整的养蚕、采桑、纺纱、织布的过程,从春季的“祈蚕”写起,到“浴蚕”“采桑”“缫丝”,再到夏季纺纱织布;写全年的农耕大事,从夏季的“割麦”“耘秧”“打水”“灌水”到秋季的“稻香”“浇瓜”“播种”,再到冬季的“摘豆”“晒豆”,她的笔下,农事的一点一滴都是温暖而美好的。她笔下的担夫,是“山花插担”的;她笔下的渔人,在“红蓼滩头上”;她写的采桑女,“窈窕桑间子”。在这里,牧童“短笛归牧”,农家少女“为爱指纤红,风花庭下捣”,那么玲珑活泼,活色生香,此时的倪仁吉,其生命的状态是童年的重现,跳跃着爱与美的能量。

而这些诗,成了我国诗歌史上珍贵的遗产封建士大夫文人写不出来,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和体验,这样的诗句,只属于倪仁吉这个生长在山间的又有超高文学修养和艺术感受力的女子。这块给予她生命赋予她美好童年的土地,孕育出一份堪称奇葩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后人细品研磨,潜心继承。

 

 美国评论家、诗人理·斯托达德说:“儿童是进入天堂的钥匙。”

 鲁迅先生说:“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生活在400年前的倪仁吉,成就如此卓著。她博通经史诗文,兼工书画刺绣。绘画方面精通山水、人物、花卉等,同时代人视其画为珍贵,称“得其书画片羽毛者,皆珍拱璧”;其刺绣,结合水墨画法,生动而难觅针线痕迹,《倪氏宗谱》记载:倪仁吉”绣艺一绝,巧夺天孙“。其中,丝绣《傅大士像》流入日本,被日本国家博物馆收藏。而其60岁时刊印的《凝香阁诗稿》,更是精品不断,世代流传,倪仁吉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综合性多面性的,其时代人用“绝艺如君天下少”来形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探究倪仁吉的成就,其温暖和爱的童年是绕不开的缘由,那生长于血脉亲情的爱,温暖她的一生,更使她开出艺术之花,用手中的笔和针,描摹出对世界、对生活满腔的爱。

 是啊,唯有长在心底的温暖和爱,才是生命的土壤,人生,才会赢得苍翠满天,果实累累啊!

而幸福的童年,是这份温暖和爱的源头啊。

由此,对当今望子成龙的家长,对现今超负荷的教育体系,是否也是一个揣摩、研讨的例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信,一些设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