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林》和我
(2022-04-19 13:32:00)分类: 散文 |
《枣林》和我
1994年,我从外地回义乌。那时还挺年轻,26岁。
作为一个喜欢文字的女子,自然是要寻找文学团体的,竟然,很容易地,被我找着了。那是一群年轻人,每周四聚会。
年轻人的聚会,自然是很热烈的,更何况是文学青年的聚会。一开始,我听着他们谈论:
“我读了一本书,写得极好呢!”
“我碰到一件事,可以作为小说题材。”
“我写了一首诗,等会要朗诵下。”
渐渐地,与他们熟悉了,我也会加入讨论:
“写小说有什么技巧,我从来没写过小说呢。”
“有些诗歌,为何只有一个字?”
如此,每次,我们都这样热烈地讨论,聚会总要持续三四个小时。
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我们,真是文青啊:没有特别的规定要求,没有所谓的物质鼓励,我们每周都赶赴聚会,风雨无阻,心中唯有的,是那份对文字的热爱。
后来知道,那个聚会的组织者,是《枣林》的编辑,一个胖胖的笑哈哈的男子;那个聚会的场会,是市政府的一个办公室。记得那时市府大院还是旧的,木楼梯“吱吱”作响。这份感觉,留在现今年过半百的我的记忆里,是文艺的怀旧的美感。
回义乌后,一年又一年地,义乌这座城市洋溢着的一种力量,一种百折不挠的干劲撞击着我,我心潮澎湃。作为土生土长的义乌人,记忆中的义乌,是土地、耕牛、水流缓缓,是炊烟、落日、家长里短,渗透出来的,是千年不变的偏僻、黝黑和世代繁衍,是苦难的忍耐和泥土的执着。
然而,越来越强烈地,义乌,给我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路,或许依然还是狭窄凹凸;拖拉机,或许还是“突突”冒炊;那些所谓的普通语,还是满口的乡音,但一种热情,在街道上流转;一种朝气,在人们的脚步里流淌;一种希望,在空气中洋溢;一种创造,在人们的眼晴里闪烁,是的,义乌,沐浴在改革开放的光辉中,生机焕发;义乌,手把改革开放的红旗,勇立涛头,成了时代的弄湖儿;义乌,从此天翻地覆!
这份热情,这份创业的激情,所有的义乌人都深有感触并投身其中,作为情感更为敏感文字工作者,岂不更是激情洋溢,控制不住地要表达。
1996年,义乌文联在《枣林》上进行征文竞赛,反映义乌改革开放的成就。我写了篇《听婆婆讲那过去的事》,登上了《枣林》,并获得了三等奖。撰写文章的那时那景,现在还历历在目。我想起了汤溪小山村的婆婆说,以前义乌人到遂昌与金华交界处背树,那种被人围追堵截,求人收留吃饭睡觉的场景,那种婆婆说起来,呈现出来的满满的怜悯,萦绕心间。而如今的义乌人,在外地人的眼中,是富裕的代名词,是令人羡慕的对象。这些,我心有所感,文思泉涌,这篇文章,一气呵成。
而且,由此,我想起了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外地求学的经历,作为义乌人坐在大巴车上被外地人看不起的遭遇,写成了一文《义乌话》,登上《义乌报》,引得市场摊位经营者的争相传阅。
而我懂得,此文之所以受好评,是因为表达了义乌人共同的自傲感和成就感,是因为义乌人共同的心声和共鸣。
文字,只有紧贴时代的胸膛,反映百姓的脉搏的跳动,才能有共鸣,有意义,也才是真正的文学,这是此次《枣林》征文带我的感悟。
2010年2月20日,是春节后外来建设者返义的日子,义乌作者张旭(网名“夏冰南子”)在百度义乌贴吧论坛发表一首诗《义乌欢迎你》,以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义乌外来建设者的感激和欢迎。此诗瞬间在社会上引起热议,“一首诗,打动一座城”成为热门话题。同年3月,《枣林》设增刊,要求所有义乌作协会员以“义乌外来建设者”为主题,至少写诗一首,筛选后予以刊发。同时,举办诗歌朗诵会,邀请专业老师作为诗朗诵嘉宾。
朗诵会办在一个企业的会场。那晚,企业的外来建设者、义乌作协会员、各级嘉宾济济一堂,场面是热情而温馨的。我听着朗诵,体验着诗者的情感,不觉沉缅陶醉其中。突然,一上台的朗诵老师念到了我的姓名,并朗诵了我的诗作《我和你》。我的诗,经过朗诵老师声音的润色,竟然是那样的深情并茂,抑昂顿挫。我呆了,是意外,激动,是自豪?都是吧。直到结束回家,我还沉浸在这些情绪之中,兴奋之情至今还历历在目。这次的诗作撰写,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文字,唯有扎根于生活,才有生命力;文字工作者的意义,就在于体悟活泼真实的生活,并将之表达出来。
回想过去,一路走来,是《枣林》,陪伴我的文学之路;是《枣林》,启迪我认识文学的目的和意义,那就是紧贴生活的大地,表达那些真实的情感,抒发那些真实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