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第三条岸》赏析
(2010-06-07 00:47:26)
标签:
杂谈 |
电讯2班 陈力立 20093954
《河的第三条岸》赏析
一说起《河的第三条岸》这篇文章,我就想起了高考之前做的那些无穷无尽的阅读理解,而这篇文章便是其中一篇,对于当时做了一篇又一篇阅读的我来说,简直已经麻木了,没有时间去好好的品味与赏析,而到了大学,上了大学语文这么课后竟然又遇到了这篇文章,真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品味与赏析一般。
首先父亲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亲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我还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所以孤独的父亲需要我。
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河的第三条岸”是巴西作家罗萨的一篇小说名。故事讲的是一个本分的父亲在某天忽然异想天开地为自己打造了一条结实的小船,挥手告别家人后,他走向了离家不远的一条大河,并不是远行也不是逃离,而是独自一人驾舟河流上飘荡,只需要儿子送来的食物,别无他求。家人想尽办法让他重返故土,但他依然故我。最终,已经白发染鬓的儿子对他隔岸发誓:只要他回来,一定继承父亲未竞的事业。父亲兴高采烈向岸边靠近,可是儿子却实在无法忍受仿佛来自天外的形象,在恐惧中落荒而逃。父亲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可是“河的第三条岸”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这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生存方式的抉择。当生活让我们无法抵达此岸或彼岸,我们只能在第三条岸上飘荡。“第三条岸”并不存在于三维空间。可是它存在于五维、六维空间。这是心灵的空间;是意愿的牧场;是灵魂的梦境;是自you的天堂。顺应心灵意愿荡漾在水光潋滟中,其乐融融。我们凡夫俗子无法感应它,因为我们为活着而生存;而有人能感知它,是因他为灵魂而活着。既然这是父亲的选择,我们有权利尊重这样的选择。我们纵然做不到,但我们无权抵触并排斥。因为世界是宽容的,我们的包容也是宽泛的。
我还想把它看做是一种方法论或认识论。众所周知,一叶幛目犯的是认识论错误,而刻舟求剑犯的是方法论的错误。一叶知秋使我们明察秋毫。入木三分让我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世界是美好的,属于认识论;善于把自己经营得和这世界一般美好属于方法论。我们知道河流没有第三岸,但感知它在,属于认识论,我们觉得自己正在第三岸上散步飞翔,这就属于方法论。
其实,我宁愿把人间看作我的人生第三岸。让天使上天堂吧。让魔鬼下地狱吧,我属于不好不坏非驴非马,我只徜徉于人间。
“河的第三条岸”好似一个谜面,有一万个人读到它,就有一万个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