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现在是10年以后……——换框八法之时间换框和累加效应

(2019-03-21 08:34:24)
标签:

成长

反思

教练

领导力

心理

分类: 教练、心理


一、你看到了什么

看看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假如现在是10年以后……——换框八法之时间换框和累加效应

 

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假如现在是10年以后……——换框八法之时间换框和累加效应

 

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假如现在是10年以后……——换框八法之时间换框和累加效应

 

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在一个又一个框框里,也就是所谓的心理框架。

心理“框架”是指在互动中为思想和行为提供全面指导的关注点和方向。

大家可以将其想象成你看到的东西是一幅画,而这个框架就是画框,它就限定了你看到的东西。

 

以上图为例,在小的框架中,你看到小鱼怡然自得地游着。

在较大的框架中,你才忽然发现,有一条大鱼在觊觎着小鱼,小鱼危在旦夕。

然而到更大的框架中,你会发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间的鱼也面临着危险。

 

 

不同的成长经历,形成每个人不同的“框”。

你有你的“框”,我有我的“框”。

我们都习惯于在不同的“框”里看世界。

如果我们的框太小,或者是扭曲的,这些“框”就会限制我们,让我们看不到真正的世界。

 

这个“框”,就是我们的信念系统,包括信念(我们认为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价值观(我们认为一件事中对我们重要的是什么)、行为规则(我怎样可以拿到这些价值)。

比如张三抱怨领导,因为领导当着客户的面批评他。

他的信念是“领导批评下属应该顾及下属的面子”,他的价值观是“尊重”,而行为规则是“领导当着客户的面批评我就是不给我面子,就是不尊重我”。

所以人们的很多烦恼都跟这个框有关。

假如现在是10年以后……——换框八法之时间换框和累加效应

 微信公众号:云鹏教练


二、换“框”

世界是客观的,但我们如何看待它却是主观的。

当你觉得自己遇到很大的困难,你会产生焦虑、纠结或者恐惧等情绪,甚至无法冷静思考,做出理性决策。这时也许你需要自问:我看事物的框架是不是有问题,我是不是需要换一个“框”看世界。

 

“换框”就是设立新的心理框架,从而改变人们对情境的认知,你也许看到新的信息,产生新的想法,或者对原有的情境产生新的解释。这些都可能改变原有的限制性信念

你会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情绪也会随之转变,你变得更加有信心、有动力、有勇气面对眼前的情境。

 

怎样“换框”呢?

换框的方法有很多,我将陆续介绍八种方法,简称换框八法。

 

三、时间换框

时间换框就是从不同的时间维度看当下的事情。

 

想象你眼前有一条时间的长河,从过去经过现在去到未来。

你可以任意地踏入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可以跳到时间到河流之外看到整条河流。

当你踏入时间到河流,想象你曾经或即将经历的事情,你也会有情绪的体验。

 

现在我邀请你想来到未来……

l  当领导第6次否定了你的市场活动方案……

Ø  假如现在是3个月以后,市场活动已经成功举办,那是因为你做了什么?

l  当拜访客户,吃了闭门羹……

Ø  假如现在是5年以后,那时的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l  陪孩写作业,抓狂大吼……

Ø  假如现在是10年以后,你会怎样看这件事?

l  被公司裁员,失魂落魄……

Ø  假如现在是30年后,你跟孙辈讲自己的故事,你会怎样说这件事?

 

很多事情在当下看来困难重重甚至无解,当我们把关注点切换到未来,未来的美好画面就会激励我们,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就会更加积极面对现状,运用创造力找出解决方案。

 

再让我们回到过去……

Ø  你曾经高考超水平发挥,你是怎么做到的?

Ø  你的高中老师把最舍不得的珍藏版图书借给你看,是因为他看到了你的哪些潜质?

Ø  你曾经签过公司当年最大的订单,你是怎么做到的?

 

当我们被问题困住的时候,我们也往往忘记自己拥有的资源。

回忆过去的成功(或者问题不发生或比较不严重的时候),让我们发现原来我们自带百宝箱,有很多资源可以加以利用。这同样会提升我们的信心,让我们从情绪困扰中走出来。

俗话说“时间是治愈伤口最好的一剂良药”,所以面对卡在现状里的人,我们提出类似上述的教练式问题,带对方来到未来问题不存在的场景(少部分带回过去找资源),就可以最快速帮对方换一个框架看事情,从而突破思维的限制。

假如现在是10年以后……——换框八法之时间换框和累加效应

四、累加效应

“小云,你一定要出本书!”小云的领导说。

领导笔耕不辍,10年间出版了6本书,。

“出书?”小云想都不敢想。

自己的文笔一般,也从来不写文章,出书就像做梦,感觉很遥远。

“从现在开始,你每天写2000字!”领导说得很轻松。

“啊,2000字?”小云被吓到了。

 

同事小艾已经出版一本书。

小云好奇地问小艾,她是怎么做到的?

小艾说:“我其实也没想到自己能出书,我就是写了四年公众号,每周一篇原创。”

“其实,你只要写就行了”小艾补充说,“想象一下,你每天写500字,一年以后会写多少?两年以后又会写多少?”

“是啊,一年就18万字,两年36万字,已经够两本书啦”。小云想起最近买的日本作家的书,每本书大概也就10-20万字。

 

小云尝试了一下,500字很容易啊,而且有时一不小心就写到2000字。

出书不再是做梦,而是一个越来越近的目标了。

 

想象一下,你每天写500字,一年以后会写多少?两年以后又会写多少?”

这也是个换“框”的提问,称为“累加效应”。

最适合把看似遥不可及的大目标切成每周每天的小行动

 

Ø  “如果你每周跑15公里,1年跑多少公里,10年呢?”

Ø  “如果你每天背10个单词,1年呢?3年呢?”

Ø  “如果你每天练琴1小时,1年以后会怎样?5年以后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个大目标往往会把人吓倒,以至于不敢开始。

20万字的书,变成每天的500字,人们在心理上就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不会急功近利。

而小行动累加起来,不知不觉中就达成了你的目标。

所以有着远大理想的你,先想想今天可以做些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