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11月18日

(2015-11-18 21:31:39)
标签:

杂谈

昨天下午,去江宁织造博物馆的文博大讲堂倾听了三石老师的关于文创品设计的讲座。颇有收获,来和大家分享下我的📒

有几个点我是很赞同且印象深刻的:

1.    出版物就是很好的博物馆文创。我以为这是个很好的提醒。这点南博做得很好,每一次特展,都会伴随出版物可供购买(尽管很贵)。记得我在国外博物馆,除了买钥匙扣、冰箱贴,第三高频“点击”的,就是书了。在苏格兰古堡的商店里买一本《可怕的英国历史》,再合适不过了。

2.    在互联网时代去做文创,直觉式创意(也就是“灵感只有一个!”的那种时刻)不再有市场机会。文化积累和对用户的消费调查,以及团队运营,已成为文创品有满意销量的前提。

3.    设计文创的人,需成为一口井,而不是一个不断从里舀水的水缸。一口活井,会源源不断的流出灵感。

4.     产品可以设计出不同价格梯次。江西集雅斋出品了一套很漂亮的文创(我没太看清是些什么物件),其中包括一些真丝制品。三石老师说,其实也可以设计一些同款非真丝,降低价格,满足不同需求。这个点很棒。不同的人群,愿意付不同的价格去购买文创。我们需要提供不同选择。

三石老师还给出了好几个有趣案例。捡我受到触动的几个来说:

故宫出版社有一个《故宫日历》

故宫好像拥有着国内博物馆界顶顶活跃的新媒体团队和文创团队?这个日历三石老师说销售量25万册,这无论在文创界还是图书界,都算是爆品了(上面有广告位吗?)

http://ww2/large/66477ae0gw1ey5g44lns3j20b4098aau.jpg 

三石接着给出了《修心日历》这个案例,我当即TB了下,发现很多卖家在卖,本身已可证明其畅销程度。翻进页面看看,此书被定义为继《神秘花园》后的又一个减压神器。

三石老师说,那么咱们博物馆是否可以做一个红楼梦日历呢?我当即TB了下,发现人已经做出来了。喏,有文创灵感时,TB是你最好的试金石:如果淘宝买得好,说不定就有戏。咱们可以设计得更相关些,但我觉得博物馆文创品早期不要在淘宝上卖,给观众一个看着流口水、但只能去现场买的机会。

下一个案例,三石老师亲自操刀的果戈里书店。 

http://ww3/large/66477ae0gw1ey5g76s2a8j20j60edgnl.jpg 我没去过,但它看起来已经有了诚品的架势,俨然已经很有bigger的成了哈尔滨的一个文化热点:这里有乐团,还有朗读者活动,这又是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基本规则是当众朗读三两分钟你喜欢的书,就可以按照某个折扣买走。 

http://ww3/large/66477ae0gw1ey5g74afuyj208z064mxd.jpg

对了,这里的乐队还有银行定制专场,这是个很有趣的点。英国有些就会在教堂举行,剑桥当地还有家在教堂建筑里开的餐厅呢。教堂可以开餐厅,为啥博物馆场地不能做些有意思的事情呢?人家需要的逼格,博物馆就有哦。

时间过得很快,还有几个点没有讨论到就结束了。要是还有时间,我很希望可以探讨这几个点:

1.    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博物馆。这恐怕是博物馆开始其他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的前提——没人,怎么去了解他们呢?但是,没有有趣的产品和活动,大众又比较少主动关注博物馆,除非是很有亮点的特展。(鸡和鸡蛋,总有一个要先开始。这就是创业家精神登场的时候了。)

2.    人来了,如何创设购买情境——给大家一个理由。本来很多人来博物馆,都是不打算付费的。但是真的好东西,大家也会喜欢的。

 感谢三石老师热情幽默的干货分享。感谢南京博物总馆文博大讲堂。

我很期待和更多博物馆从业者和爱好者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大众更主动的关注博物馆及其传承的文化和传递的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5年9月1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