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自己
(2013-03-24 13:50:59)分类: 教育观察与随感 |
上上周后半周,苏州星海中学的一个初二男孩子跳楼自杀了。各大小Q群反应激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高年级的家长们,不少表示震惊,接下来就在纷纷问,我如何才能和我的孩子相处,才能让他不用这样残忍的方式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我们儿童大学迅速组织了为期两次的生命教育特别活动,第一次是“说我”,第二次是“说你”。今天上午是“说我”。妈妈们在楼上座谈,孩子们在楼下参加剧本表演。然后他们会分头填写调查问卷,妈妈拿到的问卷里有“你的孩子害怕社什么?你的孩子认为怎样的幸福的?”等等,孩子拿到的则是类似的问题,不过角度不同:你害怕什么?你认为什么是幸福?
从最后结果看,妈妈和孩子的回答,有差距,还挺大。差距在哪?为何存在?这个留给咱们团队去剖析和分享,我在这里说一个小插曲引发的感触。
在亲子互相表演对方生气时说的话时,一个妈妈听到孩子对自己平日态度的模仿,都哽咽了,她没想到自已一直试图回避的,居然被孩子当众表现了出来。孩子说:“我有时拿着卷子回来,你就会问,你为什么没考100分?为什么其他人就考了100分?”孩子模仿时惟妙惟肖,却深深刺痛了那位被模仿的妈妈。她刚开始平静后来哽咽着说:“我自认为从未说过这样的话,但没想到,我一直努力着想要避免的事,居然还是发生了!我要自我检讨!”
这位妈妈为何这么激动?可能源自刚才在楼上进行的讨论。一位妈妈给大家出的一个小思考题,引发了对“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数”的讨论。有妈妈说,要淡定,不要显得高兴,不然孩子就会知道你的高兴和对她的态度与分数相关。其实,与其这样,不如先接受自己内心深处是认为分数重要、孩子分数不好看会纠结、孩子分数好看会开心的,这就是我们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留给我们的创伤。然后,让我们一起来找出让我们高兴的其他方法,让孩子在除了分数之外的其他渠道获得大人的真诚肯定,而这种肯定程度不亚于乃至超过对好看分数的肯定,这时才可能真正的让孩子明白,我的分数,与妈妈是否爱我无关。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去经历的结果,有阳光,也有阴霾。我的内心,也有阴霾。回避不谈,不是好办法。接受自己,把阴霾勇敢的展示出来,是成长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