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行万里路 |
昨天儿童大学年会结束后我就回到了剑桥。今天下午,我和在会上认识的教育系为CU做效果研究的教授一起喝茶,和他谈了一番我对CU在中国发展的想法。家长里短,国家大事,未来前景,一通聊下来,我感觉自己和这位老先生特别有缘,真希望当初是在他那边读的研究生……
之后,老先生把我带到了他要参加的一个小型论坛。教育系经常举办小型论坛,摆好了酒水和茶点,精神食粮有了,肚子也填饱了,是我当初的大爱。这个也不例外。大家讨论的话题是:如何帮助教师发挥自主意识,使其更有领导力。论坛的内容不多说了,总之大家知道英国老师也很挣扎就好了。
接下来要重点说的是我和一位中国访问学者的对话。她来自教育部某办公室。据说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很多政策,都有他们的参与。尽管不是拍板的角色,但据她自己的描述,她和同事们提供的数据和结论也是会有不少分量的。
我就直接写对话了吧。
“你好啊!你也是中国来的吧!”
“是啊,你呢?”
“我是来访问的,这是我的名片。见到中国人真亲切!”
(此处略去客套、拉家常、自我介绍十分钟。)
“那就是说,比如,之前北京取缔民工子弟学校,是和你们办公室相关咯?”
“对。他们本来就是非法的,但国家一直睁一只眼壁纸一眼。你知道的。”
“后来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像官员们想的那样顺利进入公立学校,你知道吗?”
“嗯,可能吧,你要不说我还不知道呢。”
“政府为什么不试图和民工子弟学校有一些对话,把其中一些认真办学的学校合法化,而是直接关掉呢?”
“呵呵,那些学校就是非法的呀,就是要被关掉的。有什么好说的。”
想到我之前在北京阳光志愿者的经历,想到我们曾经志愿过的学校被关掉,想到很多孩子望着校门不再对他们打开时的眼神,其实这时候我已经不想继续了。不过想到这样的人,如果在中国遇见,比如在某个会议上,他也许都不屑于和我长时间对话的,何况还是这样humble的主动走上来和我拉家常,我还是打算充满好奇继续聊。
“你等我下,我上楼收拾东西。”
(十分钟过去了)
“走吧!”
于是,我没有按照原计划坐车回去,而是一路和她走回了市中心。一路上,我们的对话如下。
“你知道吗,我回国后和其他人说我在英国的这段经历,我肯定会说,我们中国教育真的很好,不要去学习英国的什么烂玩意儿了!”
“哦?是吗?你觉得中国教育好在哪里呢?”(我保持着一个研究者应该有的冷静和暂时的中立。)
“你在苏州,你肯定知道我们的学校多漂亮,就算一个农村小学,都有很多的功能室,还有那个大楼,多好!”
“嗯,这个算是基础建设。还有呢?”
“还有,中国老师很勤奋的,他们都懂得合作,喜欢合作。而且都很有威严,让人尊重。我儿子现在也和我到英国来了,在英国读小学,他们的老师我觉得就不怎么专业,和我讲话,一点威严都没有。”
“哦,这样啊!”
“嗯,我儿子刚开始不怎么会英文,也算是special need了,学校为他配备了中文老师。但我那次去,老师就说,中文老师生病了,两周没来了!”
“那你去抱怨了吗,要去和学校抱怨啊!”
“呵呵我没去抱怨,哎,你知道,我们中国人,就是不喜欢抱怨的,怎么办呢?”
“哦……要及时反馈啊,不然人家还以为你很满意呢。那么,你觉得中国教育还有哪些好的呢?”
“中国教育很系统的,你看国外都没教材,我都不知道他们打算教给我儿子什么!”
“你可以去和老师多聊聊,而且,他们是依靠National Curriculum来引导的,只要达标,老师是很有自由度的。”
“你别提评价方式了。我自己就是做教育评价的,我发现英国现在一团糟,在向中国学校,连我导师都说,英国现在的评价方式差劲极了!”
“哦……那英国教育中有些什么好的吗?”
“嗯……好的肯定有的咯……嗯……不过我比较喜欢批评。”
“你有没有觉得,英国人比较有礼貌啊?”
“你先说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是英国人很有礼貌?”
“我先问你,你说,哈哈。”
“是啊,都挺彬彬有礼的。”
“你下次回国,看到国内开车抢道啦,随地吐痰啦,不礼让啦,在公共场合吃完东西不会收拾干净啦,你会如何感觉?”
“你想说国内人素质低对吧,是啊,但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个普通的英国人,他们很大一部分人能彬彬有礼,遇到问题能不自杀而是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你刚才批判的教育的结果呀”
“是嘛,我倒是觉得这是英国人的传统。就像我们中国老师收到尊重的社会传统,是其他国家学不来的。所以在我们国家当老师是很好的职业。”
“那你觉得,为什么我们中国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清华北大的,很多都会出国,出国了之后,貌似成为leader的很少呀,无论是科研界还是其他领域。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那么好,理应我们的学生出国后可以胜出的。”
“那是因为文化咯,你看,如果中国现在世界第一,美国人英国人到我们国家来也会觉得很难成为领导者的,哈哈!”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先说那些学生出国之后很多人不会选择回国。从你参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说,你觉得可惜吗?”
“不可惜,人往高处走嘛。我们现在是发展中国家,人家想去发达国家,无可厚非啊。等我们国家强大了……哈哈”
“你觉得中国怎么才能强大呢?”
“这个啊,那肯定还是要等啊。”
“那你觉得为什么美国就世界第一了呢?”
“美国世界第一是有历史原因的啊。”
“什么历史原因呢?“
“嗯……因为有一段时间的资本原始积累,二战之前还是之后的……”
一路走过来,冷死我了,哇凉哇凉的。不知道是因为天气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听到她貌似开始背历史书了,我就找了个借口,拐进了路边的超市中,就此告别。All the best!
她至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类似这样的话:“我才来三个月,我可能会说错啊。“
其他的,留给大家去评论下,想听听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