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之旅(1)Thinktank
(2010-06-18 00:32:08)
标签:
英国伯明翰科学博物馆教育 |
分类: 行万里路 |
这次去伯明翰参观游览,一共4天的行程,因为突如其来的重感冒缩减成了3天半,大半天蒙头大睡。之前耗神耗力事儿做多了,身体就得小小报复下。不过感冒是个排毒过程,一年半多没排毒,也该来了。
3天半中,除了1天去莎翁故居之外,其他时间都与lq一家子亲密接触。真是intensive learning experience呀!我发现在英国学习教育,到处观察体验折腾了将近3年,都不如生个孩子,然后每天看着他成长1年来的有成效。不过感谢上天,赐给我这一家子朋友,友善,聪明,有趣,还有个天才小帅哥。更感谢他们在我感冒时像家人那样照顾我。另外感谢AL家的可爱MM把自己的房间让给我住,感谢他们让我走近他们的生活。
在送我去火车站的路上,邓哥问我:“晓扬这次收获大么?”我想了想说:“这次的收获是全方位的,参观学校只是一个方面,我还看到了在英国养育一个孩子究竟是怎样的——当然,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罢了。”这可不是套话,是真心的。越思考教育问题,就越觉得它非常立体,和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宏观到民族文化和经济局势,微观到大脑某个功能的发育过程和某次社会阅历的增长。如果不从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就无法得出让我自己满意的回答;而系统的big picture又很难在短时间内搞定,所以我现在记录的,都是一粒粒“珠子”,我需要把这些珠子慢慢儿串成一条链子。
好了言归正传。首先说说伯明翰科学博物馆Thinktank见闻。
这家博物馆我觉得比伦敦的science musuem都好玩(也许是以前去都是从我自己的角度看的?)展区划分的逻辑很有趣:Think Ahead, Think Now, Think Here, Think Back,分别是面向未来的,关于现在的(比如关于人体常识),与本地的,和关于过去的。这是个收费博物馆,而且价格不菲(我很幸福,因为lq有年卡),但念道后面两个模块帮助伯明翰乃至midland地区保存了不少珍贵文物,而英国又是个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家,所以人们也就不多计较什么了。不过这个thinktank可不仅仅是保存文物的,它还鼓励大家思考科学如何影响我们每天的生活,又将如何影响人类的未来(encourages visitors to question ho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fects our daily life past and present, and learn how science and discovery will shape our future. – from Wikipedia) 我们去的那天正好英国队对美国队,所以整个博物馆人都很少。尽管没有看到小朋友们玩耍的热闹场景,我还是有对三点体会深刻:
真正的互动:所有的东西都是让孩子可以参与的。比如一个水循环展示台,闸门、农田等都像模像样的摆了一大桌,中间都是水。想来如果孩子们真玩儿起来,估计会有水花四溅吧。于是大约20平米的地面,是装了地漏的。旁边还有个Wet Floor, Be Careful的牌子。模拟人生区域的水果摊点、餐厅、医院,还有电话系统,让几个孩子在那里忙的热火朝天;人体器官解剖玩具让很多孩子都好奇的反复把玩。
真实的场景:在一个2平米左右的小空间内,首先是一段视频,一个小偷潜入室内,偷走了很多宝贝。然后就是5个小模块了,分别根据花粉,衣服纤维,指纹,还有DNA来寻找小偷的踪迹。看到一个妈妈耐心的给孩子解释什么是DNA。(我感觉和孩子一起成长是全职妈妈最好的事业啦)。
简单仪器大发现:我参加了一个Genes的专门给10岁以上孩子设计的课程。老师先大致讲解了基因是怎么回事,然后就带着大家一起做实验。我们用了3种试剂+2个软试管+1个吸水管,就提取弄出了自己的DNA!看着据说是我DNA的丝状东东在水里漂浮,我想,用最简单最家常的方法做科学实验,这就是科学玩家精神最真实的体现了。之后我和那个老师聊了聊,得知她在a-levels学过生物,然后考过B-Tech(就是英国的职业学校级别证书),比本科要第一级别,然后就来博物馆做informal course teacher。真是人尽其才。
垃圾循环:听lq说这里有垃圾处理装置展示,我来了兴趣:这是英国人最擅长的呀!我从来就没见过这么复杂且家家户户需要尊搜的垃圾分类,当然要看看人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了。结果是,首先孩子们需要从一堆“垃圾”(干净的示意品)挑选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然后把它放进正确的类别: Plastic, Iron,等,那些垃圾底部都有电子标签,所以孩子们的选择对了,标签就会发出声响。第二步呢,就可以去看看垃圾是怎么被分解的啦!两台大机器,一台消化易拉罐之类,一台搞定塑料瓶,所有的过程都是透明的,所以人们可以看见在这些东西先被碾碎,然后褪色,然后进一步碾碎,最后变成可以再次利用的浆水。这还没完,旁边还有两个盛了很多土的圆锥状东西,人们可以通过旁边的目镜观测到那些可以在自然界中自己降解的垃圾是怎么慢慢重回自然的。
我和lq再后来的行程中谈起英国学校的“浪费”:美术课小孩葫芦2笔说完成了,老师就乐得再给她一张大白纸,如此往复多次,每次美术课都要“浪费”好些纸。其实如何和“垃圾处理”放在一起看,也许可以理解为,在大方向上节省,小范围内就可以放心“浪费”?
有点小感慨:科学精神和艺术修养至少一样重要,不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究竟是从啥时候开始,中国小孩都去学钢琴了?(我当然不是反对学钢琴哈,只是反对单一兴趣爱好导向~) 培养小孩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方法,也许不是高端设备仪器,而是让他们觉得,实验器材可以信手拈来,身边皆为有趣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