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字里的成长足迹约法三章育儿 |
分类: 思考,无垠 |
http://s10/mw690/001S7PUdgy6NnSclDsd09&690
这几日儿子在学校的表现颇让人担忧。
我昨晚回家得知,儿子用铅笔划伤了同桌的脸,幸好没有伤及到对方的眼睛。望着熟睡的儿子,我百感交集,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对话呢?我辗转反侧,翻阅亲子沟通方面的书籍,渐渐厘清了思路。
今天一早,送儿子上学的路上,我的话匣子按照“专业”的方式开场——
“昨天你们班主任老师给妈妈打电话了。”(诱“敌”深入,看孩子怎么说。)
他没有吱声。
“我记得你曾经有件事让妈妈很感动。”(引发孩子兴趣,化解尴尬。)
“什么事啊?”(他果然问了这句,中招)
“还记得有次,你看见地上有只蚂蚁,你绕了过去。我问你为什么,你告诉我,如果你不小心踩了它,它会死的,永远也活不过来了。”(从过去的事件里肯定孩子曾经的闪光点,为后面的批评做缓冲)
“妈妈,那是我小时候了。你知道吗?现在我看见蚂蚁会踩的,因为我发现我鞋底有凹槽,即便踩下去,蚂蚁也不会死。”(孩子的应对完全超出我的预料之外,不带这样回答的吧,完了,我愣住了,还是单刀直入吧)
“你昨天是不是用铅笔划伤了同桌的脸呢?妈妈觉得,如果是我,该多讨厌一个人,才会下这样的手呢。你是不是当时感觉很讨厌或者很烦呢?”(换位思考,引发共鸣)
“不是啊,我没有很烦啊。只是看他腿在桌子底下晃来晃去的,然后我的手就在他面前悠了一下,结果没留意手里还拿着铅笔在。”(孩子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种答复,书上完全没有啊!)
“那你要是戳到同桌眼睛,知道什么后果么?”(我终于忍不住了,啥沟通技巧啊,一边去!)
“我知道,昨天姥爷已经和我说过了!”他满脸的不耐烦,似乎不愿再多说一句。
无疑,早晨的这次沟通是失败的,更是没有起到预期效果的。
等我今晚回来的时候,孩子又是呼呼睡着。
母亲在房间里缝着被子,昏黄的灯光,让我心生温暖。
“他今天又犯错误了。”母亲努努嘴,朝向睡熟的孩子。
“又怎么了?”我问。
“他今天找同桌借水彩笔,结果同桌不给,他就抢人家的彩笔,把自己的脸划花了。”母亲忧心忡忡。
“不早了,妈,你先回去休息吧,我来想想该如何教育他。”我说。
母亲很快忙完手里的活计,离开了。
我来到房间,打开台灯,细细思忖。
从上学以来,儿子没要我操太多心,可最近的迹象表明,他渐渐失去了开始上学时的新鲜感,每天做完作业之后,就嚷嚷打游戏,游戏时间比以前增多了;另外随着练琴的深入,他开始感觉枯燥了,也常常会有焦躁的情绪,常常弹不了几分钟就坐不住了。
而昨天和今天,他又犯了这两次错误。
我给出差在外的老公打电话,正说时,儿子突然醒了,瞪着眼睛,竖着耳朵,听我和他爸爸的通话。
我掐掉电话,走向儿子。
我需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孩子,请一定要和妈妈说实话。”望着一脸严肃的我,儿子睡眼惺忪地点点头。
“今天班主任老师又给我打电话了。你今天做了什么啊?”我说。
“我今天用同桌的水彩笔把自己的脸划着了。”他说。
“哦?你怎么用他的水彩笔划着自己的脸了?”我问。
“我本来找他借水彩笔来着,可水彩笔盖子没盖好,就划到自己的脸上了。”他说。
“怎么会划到脸上的?”说着,我拿出一只水彩笔:“你和妈妈演示下,当时是怎么一回事。”
(我不急于下判断,因为目前孩子对于很多概念,并不是十分清楚。)
“我一开始说,你能借我彩笔用用吗?他没说话。然后我就使劲拿,就不小心戳到自己脸上了。”他做出抢夺的姿势。
“这是什么动作?”我问。
他没吭声。
“妈妈问你,你笔袋里少了一只彩笔是不是?你今天要借的这只,是不是你自己的?”(之所以这样问,是考虑到这件事情可能是两种情况:一是同桌拿了他的彩笔,他要抢回来;二是他的彩笔就是丢了,他今天找同桌借的是同桌的彩笔,同桌不给,便开抢了——两种情况,两种性质,处理方式更是不同了。)
“不是,我借的就是同桌自己的彩笔,不是我丢的那只,我的那只怎么也找不见了。”他说。
“哦,那这样说,就是他不想借你彩笔,然后你就‘抢’了——抢,你看下,是这个动作吗?”我让他拿着水彩笔,做了一个“抢”的动作。(有时候,孩子未必搞清楚一个词语的确切含义,为了让他明白“抢”,只好采用肢体语言)
他点头。
好了,事情总算明白了。
“你穿的衣服不错哎,”我盯着他的睡衣:“来,借我穿穿吧。”
他懵了,没有反应。
我直接做出要脱他衣服的样子,他挣脱着不给脱。
“你什么感觉?”我问。
他撇着嘴,一副要哭的样子。
“不好受是么?”我问。
他点头。
“那你问别人要笔的时候,别人和你一样没同意或者没反应过来,你就上前夺了,他会好受吗?”我反问他。
“不好受。”说着,他拼命挤着眼睛,好像要哭的样子。
我轻轻地说:“其实你不是好哭的孩子。”
他愣住了。
是的,我曾经仔细观察过他的脸部表情,哭与哭有时也不一样的。
“你以为你哭妈妈就不会说你了,是吗?”我说。
他突然瞪大了眼睛,瞬间不哭了。
“妈妈说你,和你哭不哭没有关系,和你做的对不对倒是有关系。”我斩钉截铁地说。(有时候,孩子的世界里,对于很多事情是不清楚的,谁和谁有关联、没关联,其实他们根本没有那么高的悟性,必须对他们说清楚。)
“妈妈,我下次不这样了。”他终于低头认错了。
“这样吧,孩子,”我说:“你也渐渐大了,有些事情呢,我们还是立个规矩比较好。你觉得呢?”
“什么规矩?”他问。
“就是一些原则,我们要遵守。”说着,我找来一张纸:“我们不定多,就三条,好不好?”
他舒了一口气。
“第一条,”我边写边说:“不许伤害任何人,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
他疑惑地看着我。
“比如说呢,你昨天用铅笔划伤了同桌的脸,这是对他身体的伤害;你今天在他不情愿的情况下,非要去夺他的彩笔,这是对他精神上的伤害。懂了吗?这两种伤害,都不可以。有问题吗?”
“没问题。”他说。
“好,这第二条,关于你的打游戏时间和练琴时间。”
他专注地听着。
“从现在开始,对你的游戏时间进行限额管理,什么意思呢?每天给你的限定范围是一个小时,如果你今天打了两个小时的游戏,叫透支,意味着你明天就没有打游戏的时间了,你提前把明天的游戏时间用光了;如果你今天打了半个小时,那么剩下的半个小时可以顺延,比如你周五只打了半个小时的游戏,那么到了周六,你可以玩一个半小时。懂了吗?”我问。
他点头。
“关于练琴时间,和游戏时间同步。你每天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是有前提的,就是要保证每天一个小时的练琴时间。如果练琴时间不到,这剩下的时间就从你的游戏时间里扣除。比如,你今天只练了十分钟就不练了,可以,那么不还有五十分钟你没用完吗?从你今天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里面扣,那么意味着,你今天只能玩十分钟的游戏。”我说。
他听了,眼泪又要夺眶而出了。
“如果你觉得一个小时的弹琴时间长了,可以变成半个小时;不过相应地,你的游戏时间也变成半个小时——这两个时间是同步的。当然,你要愿意,十分钟也是可以的。”
“那我还是要一个小时吧。”他说。(这孩子,倒是一点也不糊涂)
“那么第三点呢,就是每天发现自己的一个改变。比如你的进步啊,比如你身上的变化啊,比如你今天的感受啊,等等,只要是变化,都可以。”我说。(之所以加上这一点,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学会多关注自己,眼睛朝内收点儿,另外也希望他能看见自己的优点)
“好的!”他同意了。
与之“约法三章”后,儿子又钻进被窝里,呼呼睡了;而我在台灯下,给班主任老师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分析了孩子行为的缘由以及目前达成的约定,希望老师给予监督。
写完信,我长长地舒了口气。
我今天最大的收获,是我深切体会到,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可能会出现太多的意想不到;作为孩子的母亲,在遇到这些难题的时候,首先要努力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在汲取书本知识的同时,要用心结合孩子自身的实际,从孩子关注的利益点出发,说话才能掷地有声、落在实处。